|
位於河南洛陽的白居易故居。
『蝸居』一詞最早比喻屋之形狀而非大小,但後來漸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詞,這種變化發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國魏晉時期。
晚清學者徐時棟曾對『蝸居』一詞頗感興趣,但因不解其意而問及友人:『物之小者甚多,何必以屋小為蝸居?』友人對此『皆不能答』。後徐時棟在對蝸牛做過一番考察後,恍然大悟。其曰:『蓋凡殼蟲不一,大小亦不等。然蟲身長大,則殼與之俱長。惟蝸牛,始生時在殼中。及稍長,即脫殼而去,殼不與其身俱長也。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
徐氏對上述解釋頗感得意,而對五代後唐時人馬縞在【中華古今注】中的解釋則不以為然。【中華古今注】曾稱:『野人為圓舍,狀如蝸牛,故曰蝸舍。』即從建築形狀的角度,以『蝸牛』一詞比喻『圓舍』。然而在徐氏看來,『蝸居』是用以形容『屋小』而非『屋圓』,進而反駁道:『物之圓者,何獨蝸牛?且蝸牛亦何嘗圓也?』(見【煙嶼樓筆記】)
據目前所見及,最早以『蝸』字形容居住環境的是【三國志・魏書・管寧傳】。該書記載,漢末隱士焦先露首赤足,結草為裳,『自作一瓜牛廬,淨掃其中;營木為床,布草蓐其上。』經裴松之的考證,此處『瓜』字當為『蝸』字解,且裴氏對此補充解釋道:『蝸牛,螺蟲之有角者也,俗或呼為黃犢。先等作圜(同圓)舍,形如蝸牛廬。』可見,至遲在【三國志】成書之晉朝,已有『蝸牛廬』一稱,且據裴松之所注,蝸牛廬確係為『圓舍』。
另據西晉崔豹【古今注・魚蟲】中的解釋,『蝸牛,陵螺也。野人結圓舍如其繆,故曰蝸舍』。從此點來看,【中華古今注】中以『蝸舍』比喻『圓舍』實與魏晉以來的解釋一脈相承。當然,上述所提『圓舍』不敢說其必不簡陋,但起先『蝸居』一詞主要用來比喻屋之形狀而非大小,已屬顯然。那麼,三國魏晉之際,本以形容『圓舍』的『蝸居』,何時逐漸變成後世專指『屋宇窄小』的代名詞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