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8|回覆: 0

關於"意見" 李世民與魏徵(圖)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7-14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14341652660419.jpg

( E6 ]; W/ I0 k& E2 S6 H
* }& r) _+ b) O; ?: N
魏徵畫像。網上圖片

: g! C' m( y8 t+ e

; C% N" h+ r0 A8 z6 f1 _6 v ' I  m5 f0 A8 E  o
    屈指算來,專制社會的歷史雖有幾千年,聖君名臣卻不多。不多,原因有多種,只以專制社會君主可以率性而為的環境而論,名臣就不會多。如果膽子不大,又缺少講話的智慧,『諫』與『死』的聯繫程度就相當緊密了。於是人們提起魏徵時,懷有的崇敬之情,往往不在於老魏的那些具體意見,而首先在於『敢』字。史上的君主提倡臣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人多得是,但真要有人提點像人話的意見,砍人頭者不少,把人家發配到遠處者更多。明智如李世民,最後不也把魏徵的墓碑推倒了嗎?後來念及老魏的好處才『復立碑』。當然,老魏再能,如果不遇到李世民,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名氣。因此,後人一提老魏,必然想到李世民;說起李世民的時候,也忘不了『魏徵』。君臣捆綁如此緊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 H4 D8 |% V' {* q% V' ]
- I* |! w: f' e2 U5 ]$ r    魏徵一生也不算順利,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曾出家當過道士。在隋朝做過小官,投奔過瓦崗起義軍。唐立國後,先為太子李建成效力。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沒有殺他,而且把他任為諫官之職,詢問政事得失。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病逝家中。老魏追隨李世民十七年,一生給李世民提了二百多條意見,粗算一下,一個月一條。他的意見質量很高,不是某地名不好需要更名之類,也不是某處有裸體縴夫,可大力開發其旅遊資源那類混賬話。他的意見,對皇帝而言是關於長治久安的,對老百姓來說是關乎安居樂業的。在我國的歷史上,魏徵是提供重大意見最多的臣子,自然唐太宗可能是接受臣下意見最多的皇帝。
/ f/ w) t7 Z6 U) _6 R3 s- r9 {
    唐太宗踐皇帝位以後,雖然知道魏徵有思想有見解,但對他的意見並不是特別認可。【資治通鑑】記述過這件事。建國了嘛,李世民自然要和大臣討論治國策略,領導班子裏意見不一致,魏徵說大亂之後人心思治。封德彝認為老魏是發書生之言,信不得。雖然李世民對魏徵所言『深然之』,但看那樣子,只是覺得魏徵的意見比當時的宰相封德彝的正確,經過內心反覆比較、衡量,才『卒從征言』。不惟如此,有一次李世民回寢宮後氣呼呼地對長孫皇后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原因則是:『魏徵每廷辱我。』什麼是『廷辱』?字面的意思是『朝廷上當眾侮辱』。其實,那是李世民的錯覺,魏徵不過是當着朝臣的面提深刻的意見而已。提意見,往往指手畫腳面紅耳赤,猜想起來,李世民可能覺得很沒面子。執權柄者都有這毛病,一方面徵求意見,一方面認為提意見者居心叵測,想方設法進行壓制。真是伴君如伴虎,伴權如玩火啊!後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在意見的包裝上下功夫──意見外層裹着甜膩的糖衣,讓聽者聽了很舒心。世上是否有這樣的好事,不得而知。實際中好像那個『太監勸諫法』並不頂事。記得黃仁宇先生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說:『太宗之受諫,不一定是以受諫為目的,而是表揚自己虛心明察做好皇帝的門面。』此話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李世民虛懷納諫,從善如流,於己於人都有好處。沒有李世民,焉得出一個魏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