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y% \$ G) q( ~
3 P3 A7 ~" O: R
文祥手跡。
) Z( v* z. ], \7 @) q: e
7 L, {# Z# h& ~3 k! E5 g : w( j& Y% w: w2 O/ t0 l
3 N* C% `+ m+ ^# H8 K5 o! S
文祥。 t) ]5 X9 j* U% ?, G; x, T
' `/ }- m2 G1 }* y
I5 T" ~$ m, x* F
# P0 {: }1 L" _ X& w2 A
文祥墓。資料片
0 r0 n4 H$ m8 C% W A, T* U; | ) m& _# e; {2 K# K; V N, h- J
6 j& w! q. E" y5 D) d1 D+ H3 c7 N
文中裏這名字乍一聽來似乎很難意識到它是一處地名,少了類似街、路、巷這樣的街路標誌性字眼,這恰恰是它令人費解的主要原因之一。4 v' q0 L: E# m6 ~
8 l% r1 p" h4 o( U
民俗學家齊守成介紹,這是街路改造所衍生出的地名,而事實上,這文中裏該是取了文中堂胡同的韻意。『在1957年的街路名稱和門牌號碼整頓時,將這一帶的文中堂胡同、土影壁牆胡同以及華家胡同的各部分組合在一起成了「文中裏」。』
$ i7 M" q3 {3 K2 y2 B e, {+ U2 }) c: T; `& E! j$ P. ~, F! O+ X1 r
文中裏名因文中堂宅邸# D* g- u. T8 O
X1 K- _5 ?. N& l! S. C 那麼,三條胡同為何被合併命名為文中裏?文中裏中曾經演繹了怎樣的故事?這一切要追溯到清末年間,早年的文中堂胡同裏有一座氣勢恢弘的建築,它便是文中堂的宅邸。中堂並不是一個人名,而是官職。這位曾居於盛京的文中堂名曰文祥,或許他的名字少有人知,但在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中,他扮演了促成該事件的重要人物。
' M0 [0 y$ n N$ v4 {& T" z) l7 x; J# N4 O- z/ `
據資料記載,文祥,姓爪爾佳,字博川,號文山,又號綺園。正紅旗人。 1845年進士。歷任太僕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署刑部侍郎。1858年授禮部侍郎,後又歷任吏部、戶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統、左翼總兵。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逼北京,咸豐帝出走熱河(今河北承德)時,命署步軍統領,隨恭親王留北京與英法議和。次年,與恭親王等聯名奏請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任職期間,倡導洋務『新政』,成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務派首領之一。4 R# w7 ]: d5 K/ @6 [( J* u. N
4 H" O* v+ ^' f0 A1 l4 H( L 咸豐帝病死後,文祥與其他大臣上疏請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協助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處死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等人。 1871年,文祥被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次年,被封為體仁閣大學士。光緒帝繼位後,文祥晉武英殿大學士,專任軍機大臣及總理衙門大臣。 1876年病死,諡『文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