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1 Y+ v8 n* ?% m5 u$ z9 a" M J
u: u( a. H& E# n. a" Y
& L- A) m8 `, k 一、從許衡的故事說起
. J8 Q# ]) w! Z9 l' W: O: f' _7 S
! |1 h# t1 k7 U- {' @$ | 許衡(1209-1281年),字仲平,號魯齋,學者稱之為魯齋先生。許衡祖籍懷州河(今焦作市中站區),他是宋、元之際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和傑出的教育家。今天,我們通過對許衡義利觀的現代詮釋,可以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人生境界,從而為構建我們的精神家園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有益的歷史借鑑。
^' }( J$ J, z$ }! U/ `
! T/ u6 j% j. s4 _( f/ J 在人生價值取向上,許衡一生恪守儒家的『義以為上』的義利觀。『義以為上』是孔子為世人提出的立身行事的道德準則。什麼是『義』呢?古人多以『宜』釋義,如【禮記・中庸】篇云:『義者,宜也。』漢代賈誼云:『行充其宜謂之義。』(【新書・道術】)揚雄云:『事得其宜之謂義。』(【法言・重黎】)【白虎通・情性】篇亦云:『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皆認為事得其宜即為義,當人遇事時能夠作出正確判斷,採取適宜、恰當行為,就是『義』。什麼是『利』呢?泛指物質利益,利又分為『公利』與『私利』。當義與利相對而言,義泛指道義,即人所需要的道德價值。義與利是用以標誌道德價值與物質利益的一對哲學範疇。儒家所謂『義利之辨』,是指人在立身行事時,究竟是以道義為行為準則還是以私利為指導思想。在道德價值與物質利益關係問題上,孔子明確指出:『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質』即原質,猶本原,根本也。君子立身行事應以道義為根本。孔子又指出:『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這裏的『上』即是崇高、尊重之義。『義以為上』是指在處理物質利益與道義價值關係時,必須堅持道義價值重於物質利益,應從道義出發,以道義為指導。不管是『義以為質』或『義以為上』,都是孔子為君子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原則。 / m2 n' j: N+ h* a
4 Y& {; c2 L- O 據【元史・許衡傳】記載:金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許)衡夜思晝誦,身體力踐之,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嘗暑中過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許衡認為,『梨樹縱然沒有主人,難道我心中也沒有主嗎』?許衡因『吾心有主』而『不摘梨』,能夠在外界物慾的誘惑下仍堅持『見利思義』的價值標準和道德信念,保持淨化的道德心靈,是做人應有的道德品德和精神境界,理應受到後人的稱頌。所以,後人有詩讚曰:『許衡方渴時,不食道旁梨。一梨食細微,不義寧勿為。』 + K# ?: A0 N" y; V
) p% a0 r) Y0 P/ e0 L1 W 這裏所謂『主』,一不是『主人』,二不是『主觀主義』,這些都是某些人望文生義的『戲言』。『主』是指每個人心中要有『主宰』,即俗語所云的『主心骨』。『吾心有主』的『主』,儒家多數學者認為是通過個人『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的修養,構建每個人心中的道德理念。但是,也有少數儒家學者認為除了道德理念外,還應包括『法度』觀念。荀子從性惡論出發,依據『性偽之分』的原則,主張:『今人之性惡,必將得師法而後正,得禮義然後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馴服教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荀子・性惡】)即認為人性雖惡,但通過『起禮義、製法度』方法,可以變惡為善,使人之性情『合於道者也』。董仲舒在荀子思想基礎上,依據他的『性仁情貪』的人性論,明確指出:聖人必須『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漢書・董仲舒傳】)即使每個人通過『明教化』和『正法度』方法,在心靈中構建起抵禦各種『外物』誘惑的兩道防線,堅持『義以為上』的人生價值取向,方可使自己成為具有道德品格、遵紀守法的高尚的人。這就是『吾心有主』命題的基本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