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7|回覆: 0

[漢語教育] 在艱難中訴說執着 大馬華校走上多元化發展之路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07-11-21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南方日報
華人社團、華文教育、華文傳媒是構成海外華人社會的三大要素。而擁有600萬華裔的馬來西亞,是除中國大陸、港澳台之外,全世界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地區。如今,全國有1280間華文小學和60間獨立的華文中學。    
『為華教犧牲,永不後悔!』
位於吉隆坡的尊孔中學,是由廣東人陸佑於1906年創辦的,是全馬唯一的百年華校。它從建校起,就一次次地經受着生存或死亡、堅持或妥協的風浪,成為馬來西亞華校的一面旗幟。
11月18日,我們進入吉隆坡華人義山。只見一座墓碑上銘刻着『族魂』兩個大字。這就是為華教奮鬥終生的林連玉先生之墓。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他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從學校的廢墟中肩負起復校的工作。隨後,他發起組織了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自1950年起連任10年主席。
上世紀中葉,華文學校一次次受到威脅,有的教師因抗爭而坐牢。1951年,英國殖民政府要取消華文、印度文學校。林連玉以『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的精神,召開全馬華校教師代表大會共謀對策,共商抗爭大計,迫使當局讓步。1956年,政府企圖對非馬來文的中小學校實行改制,否則取消津貼,這令華校陷入絕望境地。林連玉極力主張『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可以剝奪,華文中學不能不辦』。最後,華文中學的體製得以保存下來。但是,林連玉自己卻被當局剝奪了公民權和教師資格。他堅定地表示:『為華教犧牲,永不後悔!』林連玉為華教赴湯蹈火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華校師生自強不息。12月18日是林連玉的逝世日,這一天已經成為該國華教紀念日。獨立華文中學董事聯合總會不僅守護和呵護着華校,而且設立了考試局,保證華校的教學質量。
雖然,華小只能得到政府的半津貼,獨立華中更是極少得到政府資助,但它們頑強地生存着、發展着,培育華夏子孫的心靈之根、文化之根,同時也為馬來西亞的發展作出貢獻。據估計,全國華校每年大約收到華人捐款達2億馬幣,即4億人民幣。如今,馬來西亞95%的華人子女就讀於華文學校。
『不懂華文就不算是華人』
相比西馬華文教育所經的驚濤駭浪,東馬的華校算是在和風細雨中成長的。我們來到馬來西亞最東部的沙巴州,參觀了崇正中學和巴華中學。校園裏,整潔的教室和運動館銘刻着華人捐建者的姓名,茂盛的園林和藥草園介紹了中國的植物和中醫藥。這告訴我們,華文教育巨大的發展動力,來自凝聚着學校教職員工傳承華文的堅強毅力,凝聚着華人社會發揚中華文化的竭誠奉獻。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因為英國殖民者的一項政策地,令許多華人的孩子無處讀書。於是,來自廣東客家籍的鄉親們便於1965年創辦了這所華文中學。期間,崇正曾經一度極其困難,全校僅剩下24名學生,但校董事會及教師們並未放棄。
沙巴崇正中學現任校長曾桂安談到華文教育對海外華人的關係時說,他早年在新西蘭留學時,洋人教師批評一位不懂華文的華裔學生不算是華人。這給了曾桂安很大的震動和覺醒,原來遺忘自己的文化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本。後來,他本人也從待遇較好國立學校轉到華文學校。
曾校長說:華文中學從經費、生源、師資到學生升學渠道等,一切都要自力更生。在馬來西亞,每一個華人社團和稍有一點經濟能力的華人都為華校捐過款。僅崇正就收到辦學捐款累計2000萬馬幣,相當於人民幣4000多萬元。就是這樣地集腋成裘,學校終於蒸蒸日上。目前它隸屬亞庇客家聯會,學生多達2264人,是整個東馬最大的華文中學。
這所學校有着自己的辦學特點,自1975年起就實行華文、馬來文和英文三語並重的教學模式。我們問,這會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嗎?他們會被三種語言攪混嗎?曾校長沒有這樣的擔心。他笑着說:『你們發現了嗎?馬來西亞華人有家庭、華人社會的特殊環境,因此都有語言天賦,從小就會家鄉話、廣州話、普通話,不少人還會講馬來話和英語。所以三語教學對其不會太吃力,我們學校的課時僅僅比一般學校每周多半天而已。』
崇正的實踐結果是:該校學生高中畢業會考三語是100%及格,優秀比例分別是98.6%、96.3%和100%。該校成績連續8年在全國名列前茅。該校還在今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十大模範獨立中學。
『母語教學無阻國家和諧』
近年來,華教的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崛起令華文在海外吸引力大增;同時,華教界也順應世界謀求和諧多元的發展之道。一位華裔官員姚長祿在一次華校的會上說:『華裔發展母語教學,無阻國家和諧。各族和諧和平等是馬來西亞發展的先決條件。』他這番話說出了了華文教育的新思維。
尊孔中學現任校長吳建成向我們介紹說,他們認識到21世紀是和諧發展的時代,華校的方針也要從側重鬥爭向強調融合與交流轉變。在今年馬來西亞國慶節,吉隆坡幾間華文中學都舉行了愛國遊行,培養和表達學生的愛國情感,從而也消除其他種族對華裔『不愛國』的印象。華校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增加了英語課時。
另一方面,華文的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一直以來,華社有三類華人:一是老一輩正統華人,二是接受英文教育的『洋華人』,三是接受馬來文教育、也不會講華語的華人。這三類華人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產生反應,文化價值觀開始回歸,逐漸有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第一類華人送子女到中國接受高等教育;後兩類華人也送子女到華小、獨中接受母語和中華文化教育。
正基於以上理由,而且該國華文中小學的教學質量都比較高,因此連友族的孩子也樂於入讀,雖然讀華校需要交納學費,而讀國校則全部免費。沙巴州斗湖縣鄉村的一些華小甚至八成的學生都是非華裔的。
而我們走訪的崇正中學不僅是華人社會的名校,而且有8%的學生是來自其他種族甚至外國。曾校長對此深有體會,感受到華校有着更加廣闊的天地和商機。
他談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韓國母親帶着女兒千裏迢迢地來到沙巴,說是從網上知道了這所學校的特點,特地來送孩子入讀。校長問女孩:『為什麼要來這麼遠讀書?』孩子說:『在21世紀,華文和英文都很重要。』由於學校規定,招生要進行三語的考試。那位從未學過中文和馬來文的女生,竟然用9個月的時間刻苦補習,最終通過了入學考試。她在華校學習了一年之後,成績已經達到優良,中國歷史更是取得93分的好成績。另外,還有德國、澳大利亞孩子慕名來入讀。他們雖然完全沒有中國血統,卻從華校感受到中國傳統和現代化的魅力。因此,崇正正在籌備擴大建設,以迎接新的發展機遇。(記者 林亞茗 通訊員 沈衛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