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二
【管子】對物價的調控,論述得頗多,也十分周密。此處不能盡敘,只擇其要者。
(一)【管子】論述了對物價進行調控的理論依據 他指出:『歲有凶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賈游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因為『谷有貴賤』、『物有輕重』,所以需要國家運用財政手段加以平抑,否則就會使富商大賈乘年成不好、糧價上漲、人民生活困難之機,盤剝人民,以獲取高額利潤。同時,還能夠打擊不法商賈囤積居奇。他覺察到按人口對糧食的消費數量和每畝糧食的產量計征,百姓原本不至於遭受飢餓,然而百姓卻有『飢餓不食者』;國家每年鑄錢造幣,原本可以滿足人民的需要,但卻『人事不及、用不足者』。這是因為『谷有所藏』、『利有所並藏』。就是說,這些糧食和錢幣被富商大賈囤居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並財利而調民事也,則君雖強本趣耕,而自為鑄幣而無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惡能以為治乎』。作為君主,如不能將囤積的糧食分散給人民,以均有餘補不足,分散兼併的財利,調節人民的費用,即使加強農業,督促生產,即使自己在那裏無休止地鑄造貨幣,也只能造成人民互相奴役而已,怎能算是國家的大治呢?換言之,就是要求君主(國家)藉助財政工具,平抑物價,均平貧富。
(二)【管子】對國炔煌地區糧價的高低提出了調控的辦法
當時,齊國西部發生了水災,糧食價格上漲,而東部糧食豐收。所以傭工貴而糧食價格便宜。西部的糧價每是二十錢,東部的糧價每隻有二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平衡東、西部的糧食價格和傭工的價格?管子出了個主意:『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穀菽粟決其籍。若此,則齊西出三斗而決其籍,齊東出三釜而決其籍。然則釜十之粟皆實於倉廩。西之民飢者得食,寒者得衣;無本者予之陳,五種者予之新。若此,則東西之相被,遠近之准平矣』【10】。即用徵收貨幣稅而折成糧食繳納的辦法去平衡二地的糧食價格。當時規定每人徵收現錢三十錢,但要求折成糧食繳納。西部糧食價格高,每二十錢,一二斗,則每斗十錢,這樣西部三斗即可完納稅款。而東部糧食價格便宜,每二錢每斗只有一錢,要完納稅款需要三十斗糧食,即三釜糧食(十斗為一釜,三十斗即三釜)。這樣一來,一釜僅賣十錢(即每斗一錢)的齊國東部的糧食就全都進入國家糧倉了。國家再以東部所納之稅賑濟西部,這樣既提高了東部地區的糧食價格、降低了傭工的價格,使之與西部地區的糧食價格和傭工的價格大體持平,又使西部百姓的困難得到了解決。這就是以徵收貨幣稅而折成糧食繳納的手段調控國內各地糧食價格,使各地的糧食價格和傭工的價格得到均衡的政策。這裏,作者告訴我們調控物價可有多種手段,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此處則根據東、西部糧食價格差距較大的情況,而採用徵收貨幣稅並折成糧食繳納的手段,同樣收到了調控的效果。
此外,【管子】還注意調控豐年與歉年的糧食價格。糧食豐收之年,糧食價格過低,第二年人們就不種糧食了,致使糧食的產量降低,糧價便急劇上漲,民不足用。為了解決這種矛盾,當豐年糧價便宜,或物價下跌時,君主(國家)應該高於市價收購糧食;歉年糧價上漲,或其它物價上漲時,君主(國家)應該低於市價售出糧食。這樣君主不但有十倍的盈利,而且可以使物資、財貨的價格無論是豐年,還是歉年,都能保持均衡【11】。
(三)【管子】論述了不同國家之間也要進行物價調控的問題
【管子】認為,不僅國內的物價要進行調控,而且對國際間的物價也要進行調控。【管子】這一觀點在當時說來,是非常新穎、非常超前的,即使在今天,也有許多值得研究和借鑑之處。【管子】認為,癸度每到二個國家,一定要從四面八方調查該國的物價情況。『天下高,亦高』。就是說天下各國的物價高,我國的物價也應隨之而高。如果『天下高我獨下,必失其國於天下』。各國物價高而我國獨低,我國必然被天下各國所吞掉。作者沒有闡述其中的道理,但是他接着講述了一個故事:萊國產紫色精美的絹,價格很便宜。周國的人也喜歡這種精美的絹,但價格很貴,是萊國的十倍。周國商人知道萊國這種絹的價格低廉之後,就大規模地收購萊國的這種絹。萊國商人不知周國商人搶購這種絹對萊國的弊害,反而幫助周國的商人收集這種絹。其結果是,周人用一些票據抵押給萊國商人,而將這種精美的絹控制在自己手中。當萊國這種精美的絹被周國商人搶購一空之後,萊國商人握有的只是相當於貨幣的一堆票據,可失掉的卻是這種精美的絹。當時的社會,商品經濟還不發達,只有掌握大量的實物,才稱得上富裕。而失掉這些實物,就說明這個國家財政空虛了,只掌握票據是毫無用途的。萊國失去這些精美的絹,就等於萊國的經濟操控在周人之手,也就相當於萊國被周國吞併了。這種周人利用外貿來控制萊國經濟的策略,就叫做國際間的貿易權衡戰略。這段文字雖然不多,但卻闡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這就是:價格是國際貿易中的銳利武器,切不可等閒視之。
三
在進行物價調控的同時,【管子】也十分注重調控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關係。
(一)調控貧富差距
在乎抑糧價的問題中,涉及到了通過平抑糧價以均貧富的問題,此處所說的調節貧富差距,是指由於人們智力的不同而導致的貧富不均的問題。這種矛盾,也應由國家運用財政工具加以調控。他指出: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分地若一,強者能守;分財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賡本之事』。就是說,分給的土地相同,而有的人能守得住,有的人守不住;分給的財物相同,而有的人能保值增值,甚至獲得十倍百倍的利潤,有的人卻連本錢都賠光了,更不要說利潤。這種由於人們智力的差別而產生的貧富差距,如果『人君不能調,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人君不能及時調控,民間財產就會出現百倍的差距。『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貧則不可以罰威也。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貧富之不齊也』。人太富了,利祿就驅使不動;太窮了,刑罰就威懾不住。法令不能貫徹,萬民就不能治理,這是由於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緣故。所以,對因智力不同而產生的貧富差距,國家也不能坐視不管。因為過於富有,或過於貧窮,對國家都是不利的。那麼如何調控貧富差距?第一,運用戶籍、土地冊了解貧富差別的狀況,『戶籍田結者,所以知貧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備然後民可足也』【12】。戶籍和田冊就是用來了解貧富差距的。所以,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先知道田地的情況,然後再知道人的情況。土地夠用,人民生活就可以富起來。通過戶籍和土地冊籍的管理,使國家掌握了百姓的戶口和土地情況。這不僅可以防止百姓的流失,而且可以根據戶籍情況、土地數量和質量、常年收入情況等,大體掌握每戶的貧富情況,再依據貧富情況進行徵稅,從而控制貧富差距。第二,建立財政周轉金。即『鹽鐵之k,足以立軌官』【13】,以鹽鐵專賣的收入足夠建立財政周轉金。這種周轉金的作用,一是根據百姓不同季節的需要,貸工具、器物給貧困百姓,支持百姓進行農業生產。如春天播種百穀之時,就準備好春天的袷衣、夏天的單衣、竿子、籃子、繩子、青箕、口袋、筐子、竹盒、捆繩等物品,凡無錢的農家都可以租借這些工具器物。耕種結束之後,則令其將所借之械器、公衣及種、糧食,作價歸償而銷毀其年初借用器具時所立之券契。二是貸款給貧困百姓。這種貸款包括黃金與錢幣二種,以錢幣輔助黃金。大戶用金,小戶用幣,按貧富分別調度。三是免除田賦,徵收山林資源稅。【管子】規定:『去其田賦,以租其山。巨家重葬其親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親者,服小租。巨家美修其宮室者,服重租。小家陋為室廬者,服小租』【14】。富戶厚葬者稅負重,小戶薄葬者稅負輕;富戶建築奢華的房屋稅負重,貧戶蓋簡陋的房屋稅負輕。除此而外,對特殊困難戶還實行『九惠』【15】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因災荒而貧困的百姓,國家實行以工代賑制度,『以平國k』【16】;提倡富人消費,貧人為傭,即『富人靡之,貧者為之』【17】,以解決貧困百姓的生活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