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5|回覆: 0

[論史] 關於宋代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考察(6)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2-23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第三,理學的核心是它的政治――倫理學說,在當時具有明顯的兩重性。
目前,學術界基本上把朱熹做為哲學家來看待,主要是研究他的理、氣觀的方法論。這無疑是必要的。平心而論,中國古代真正的哲學運動,是從唐宋理學開始的,理學開創了中國認識史上的新階段。但是有兩點我們也是應該承認的:一、不能用唯物還是唯心做為衡量哲學流派歷史作用的唯一尺度,過去那種認為唯心主義一定代表沒落階段利益、一定起反動作用見解,已被無數哲學史事實所否定。關鍵是要具體分析。二、儒家傳統的、基本的精神是務實濟世,宋代又面臨着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理學的主體與軸心,是其政治――倫理學說。朱熹講理、講氣,是為了體認綱常倫理的境界,並為之進行論證。朱熹的主要言論,是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提出種種主張,並為實現這些主張而奔走不息。後來因不得志,方轉向著述及教育,重點仍是闡述其政治學說。
問題是新儒學的政治――倫理思想是否只起了有些論者所說的『消極、反動的作用』?是否只能一抹到底?我認為不可如此簡單化。事實上,朱熹的思想具有明顯的兩重性,瑕瑜互見。它既有保守落後、荼毒人心的一面,也有合乎事理、啟人心智的一面。限於本文篇幅,此處僅舉兩例以明之。一、在對金的態度上,朱熹堅決主張抗金,這可說是當時最大的是非問題。朱熹在上孝宗皇帝的【壬午應詔封事】中說:『今日之計不過乎修政事、攘夷狄而已矣,非隱奧而難知也。然其計所以不時定者,以講和之說疑也。夫金虜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則其不可和也義理明矣!』[29]他的門生憶稱:『先生每論及靖康、建炎間事,必蹙額慘然,太息久之。』[30]不過,在抗金雪恥的具體方略上,朱熹認為應根據形勢採取對策。如他說,北宋時國力強盛,求和是錯誤的。但隨着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和南宋的虛弱,他轉而認為不可貿然出兵,應是先自強後北伐。這不是對金態度的變化,他的許多政治主張,都是為恢復失土做準備的。朱熹和當時的陳亮、陸游一樣,都是堅定的愛國者。二、在正君心、振綱紀、化風俗等綱常說教上,是最難令人首肯的。其實,這個問題也應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去理解。我們知道,唐末藩鎮割據,干戈不息,長達六十餘年;五代時期,戰亂頻仍,又有五十餘裁。這除了給社會生產造成巨大破壞外,給政治秩序和社會倫理帶來的混亂也異常嚴重。誠如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所云:『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相沿為故事,到宋祖已第四帝矣。』『蓋自唐中葉以後,河朔諸鎮各自分據。每一節度使卒,朝廷必遣中使往察軍情,所欲立者即授以旄節。至五代,其風益甚,由是軍士擅廢立之權。……藩鎮既由兵士擁立,其勢遂及於帝王。』所以他說:『王政不綱,權反在下。下陵上替,禍亂相導。藩鎮既蔑視朝廷,軍士亦脅制主帥。古來僭亂之極,未有如五代者。』[31]又如顧炎武云:『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32]因此,如何避免再度出現政治混亂,維持統一局面,大力提倡廉恥名節,便成了宋代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宋代許多政治家都慨然於道德之亡,大聲疾呼予以整肅。如歐陽修云:『蓋得其要,則雖萬國而治,失其所守,則雖一天下不能以容,豈非一本於道德哉!』[33]朱熹的綱常倫理思想,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提出的。他認為,抗金雪恥、理政恤民都是國之大事,但最嚴重的問題還是人心不正。因此,必須端正人心,首先要正君心、正朝廷。他說:『天下事有大根本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34]他極推崇董仲舒所說的一句話:『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除了正君心,便要振綱記、化風俗,他認為綱紀不振於上,風俗必頹弊於下。朱熹提出的倫理規範不全是用來束縛和麻痹勞動人民的,他自己屢屢申言:國之首務是正君心、正朝廷、正百官。只有這些人率先誠意、正心、修身,然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對治理封建國家所作的基本總結之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相當正確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