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2|回覆: 0

[史學] 劉師培與近代清學史研究(6)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7-1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讀史網
參考文獻: [1]參見【書・清儒第十二】(重訂本),三聯書店1998年6月。
[2]錢穆所著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主張『繼承說』,『言漢學淵源者,必溯諸晚明諸遺老。然其時如夏峯、梨洲、二曲、船山、桴亭、亭林、蒿C、習齋,一世魁儒耆碩,靡不寢饋於宋學。繼此而降,如恕谷、望溪、穆堂、謝山乃至慎修諸人,皆於宋學有甚深契詣。而於時已及乾隆。漢學之名,始稍稍起。而漢學諸家之高下淺深,亦住住視其所得於宋學之高下淺深以為判。』(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第1頁。)梁啓超卻主張『反動說』,說:『晚明學風之敝,流為狂禪,滿街皆是聖人,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猖幻至此,勢固不得不有所因革。』(見【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01頁。)1920年在其【清代學術概論】進一步申說:『清學之出發點,在對於宋明理學一大反動』,『晚明王學極盛而敝之後,學者習於「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理學家不復能系社會之信仰。炎武等乃起而矯之,大倡「舍經學無理學」之說,教學者脫宋明儒羈勒,直接反求之於古經。而若璩辨偽經,喚起「求真」觀念;渭攻「河洛」,掃架空說之根據;於是清學之規模立焉。』(見【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7頁、第4頁。)
[3]【南北學派不同論・南北考證學不同論】P555上。
[4]【國學發微】,P501下-P502上。
[5]『明之中葉,以博洽著稱者楊慎,……次則焦f,亦喜考證,……惟以智崛起崇禎中,考據精核,迥出其上。風氣既開,國初顧炎武、閻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掃懸揣之空談。』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19,【子部・雜家類三】方以智『通雅』條,中華書局1995年4月,第1028頁。
[6]蒙文通曾說:『廖師之論清代經學,別之曰順康派,雍乾派、嘉道派、咸同派。劉氏之論清代經學,則別之曰懷疑派、徵實派、叢綴派、虛誣派。劉、廖之見不同,故抑揚有異,諡名遂殊,然於內容之分析則無大異。』(見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巴蜀書社1985年6月,第146頁。)兩者是否有學術淵源關係,待考。
[7]參見【近代漢學變遷論】,【遺書・左庵外集】卷九。
[8]『譬之治國。懷疑學派,在於除舊布新,舊國既亡,而新邦普建,故科條未備,而銳氣方新。若徵實學派,是猶守成之主,百廢俱興,綜核名實,威令嚴明。而叢掇學派,又如郅治既隆,舍大綱而營末節,其經營創設,不過繁文褥禮之微。虛誣學派,則猶國力既虛,強自支厲,欲假富強之虛聲,以熒黎庶,然根本既傾,則危亡之禍兆。此道、咸以還,漢學所由不振也。悲夫!』見【近代漢學變遷論】P1542上。
[9]參見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中的『論時代思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10]關於梁啓超的【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與劉師培的清學史著作存在學術采鑒關係,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周予同先生。他說:『梁氏兩書取之於章氏(章太炎)、劉氏(劉師培)的著作。』(見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900頁。)
[11]參見【近儒學術統系論】,【遺書・左庵外集】卷九。
[12]【近儒學案序目】P1754下。
[13]【甲辰年自述詩】。
[14]馮自由:【劉光漢事略補述】,【革命逸史】第三集,中華書局1981年6月,第186頁。
[15]【中國歷史教科書・凡例】P2177下。
[16]『學以地殊』這一提法是筆者根據劉師培相關論述概括而成的。劉師培在論著中多處提到地理環境因素對學術分佈的影響,【南北學派不同論・南北諸子學不同論】謂『學術因地而殊,益可見矣』(見【遺書】P549下);【勸各省州縣編輯書籍志啟及凡例】謂『蓋周代之初,民無私學。東周以來,士尚私門撰述,而學派或因地而殊,郡國州邑有特殊之學,即有專門之書』(見【遺書】P1605上);『蓋山川之隔,人情風俗之所由異也』(見【讀書隨筆・〖王制〗言地理中多精言】P1952上)。所以『學以地殊』這種概括應該合乎劉氏的本義。
[17]【貨殖列傳第六十九】,見【史記】卷129,中華書局1959年7月,第3267頁。
[18]周叔平、陳國慶點注,顧炎武著【日知錄】卷十三『南北學者之病』,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第628頁。
[19]『初,大湖之濱,蘇、常、松江、大倉諸邑,其民佚麗。自晚明以來,喜為文辭比興,飲食會同,以博依相問難,故好瀏覽而無紀綱,其流風遍江之南北。惠棟興,猶尚該洽百氏,樂文采者相與依違之。及戴震起休寧,休寧於江南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學深邃,言直核而無溫藉,不便文士。』(見【書・清儒第十二】(重訂本),三聯書店1998年6月,第159頁。)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