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8|回覆: 0

[史學] 杜甫身許雙峯寺,門求七祖禪新考(3)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4-18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潮因網
慧能確實遵守了弘忍的這一囑託。專門記述臨濟宗傳法統序的【古尊宿語錄】卷一"大鑒下一世南嶽懷讓大慧禪師"謂:"(六)祖云:’先師有言:從吾向後,勿傳此衣,但以法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惟示道化,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22)此當為慧能臨終前之咐囑,其說法對象為懷讓,亦別有深意:儘管慧能沒有傳衣給懷讓,但是在他心目中,真正能繼承其法統的正是此人。【古尊宿語錄】徑以懷讓為"大鑒下一世",而不稱其為"七祖",可謂深知弘忍、慧能之用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神會語錄】第五十五條謂:"弟子僧法海問和尚曰:以後有相承者否,有此衣,何故不傳?和尚謂曰:汝今莫問,以後難起極盛,我緣此袈裟,幾失身命,汝欲得知時,我滅度後,四十年外,豎立宗者即是。……大師謂曰:法雖不在衣上,以表代代相承,以傳衣為信,今佛法者,得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不錯不謬故,況釋迦如來金蘭袈裟,見在雞足,由迦葉今見持着此袈裝,專待彌勒出世,分付此衣,是以表釋迦如來傳衣為信。我六代祖師,亦復如是。" (23)【答崇遠法師問】言:"秀禪師在日,指第六代傳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稱為第六代。今普寂禪師自稱第七代,妄豎和尚為第六代,所以不許。"(24)斤斤辯於是否傳衣,並且特別強調所謂"每代只傳一人",表明了其對弘忍、慧能用心的茫然不解。
  然而,中唐時賈彼作【揚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一文(25)卻有這樣的記載:"自大迦葉親承心印,二十九世傳菩提達摩,始來中土,代襲為祖,派別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與荊州神秀分南北之號。曹溪既沒,其嗣法者神會、懷讓又析為二宗。初師子比丘以遭罹大難,恐異端之學起,故傳袈裟以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間增上慢者,徇名迷實,至決性命以圖之。故每授受之際,如避仇敵。及曹溪將老,神會曰:’衣所以傳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請秘於師之塔廟,以熄心競。傳衣由是遂絕。"大悲禪師屬於神會的法嗣,因此賈痹詿碩隕窕崬蠹鈾萄錚儼然是神會建議慧能不再傳衣,與【神會語錄】等的記述相比照,簡直可以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了。荷澤一系這些彼此矛盾的記載,流露出明顯的作偽痕跡。但即使是荷澤系,也承認"神會、懷讓析為二宗",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大量史料表明,神秀與慧能彼此間是互相敬重的,他們並沒有爭奪六祖之位。更重要的是,按照宗法制度,祖位的稱呼一定是其去世之後才有的,也就是說,"某祖"的稱號皆是其後代追認的。無論是慧能還是神會,他們在世時當然不會自稱"六祖",同樣,"自稱第七代"也是根本不可能之事。作為神秀的傳法弟子,普寂推神秀為禪宗六祖是很可能的事,但沒有任何史料證明他自己"自稱第七代"。神會實際上是憑空樹立了一個敵人,其真實用意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慧能的唯一繼承者。冉雲華先生曾指出:"在盛唐時期,雖然對誰是禪宗六祖的問題,有過激烈的爭論,而其實第七祖的榮號才是爭論的真正和主要動機。"(26)這一論述是相當有見地的。


  四


  上面一大節"繞路說禪",實際上也是為了"繞路說詩"。不弄清唐代禪宗祖統的這些複雜現象和問題,也就難以理解杜甫"身許雙峯寺,門求七祖禪"的含義。
  唐代中期,有三位詩人的三首詩都提到了禪宗"七祖",而三個"七祖"又分屬於三個人,這是可以證明且相當有意思的事。第一首是劉長卿(709-786)【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27):"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來去雲無意,東西水自流。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該詩當作於天寶年間,睢陽太守為唐代名臣裴寬。據【新唐書】卷一三【裴寬傳】,裴寬因得罪李林甫,天寶三年被貶為睢陽太守,天寶五年又貶為安陸別駕(28),同時,裴寬是普寂的在家弟子,普寂於開元二十七年圓寂時,裴寬執弟子禮(29)。這裏,勤照和尚是赴睢陽太守請,似為普寂的弟子,詩中"七祖"無疑是指普寂,證以時地皆合。這說明,天寶三年到五年(744-746)間,普寂確已被其門人推為"七祖"。
  第二首即杜甫此詩,作於大曆二年(767),七祖指懷讓。
  第三首是劉禹錫【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30):"宿習修來得慧根,多聞第一卻忘言。自從七祖傳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門。東泛滄江尋古蹟,西歸紫閣出塵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經相對翻。"宗密推崇神會,自認為神會之法脈,因此這裏說的"七祖"無疑指神會。該詩應作於貞元年間神會被朝廷敕定為"七祖"後。
  這些詩作表明了什麼呢?參以本文第三部分的論述,筆者認為,這正是唐代中期後禪宗宗派分化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杜甫、劉長卿那個時代,禪宗"七祖"的地位並沒有確定,不同的宗派都可以推出各自的"七祖"。這是慧能去世後,禪宗出現分化的表現。儘管懷讓在世時不可能稱祖,但杜甫作此詩時,懷讓早已圓寂,其門人特別是懷讓生前弘法地的門人,立懷讓為七祖是很有可能的。這一點,似乎是臨濟宗內部的秘密,因此只有臨濟的嫡傳者才得知,史料中唯有善昭的著作有所記載,便是不足為奇的了。這種狀況持續到五代。【祖堂集】已經沒有"中土七祖"之說,在卷二敘述六祖慧能之後,卷三插入牛頭,顯示出對牛頭一系的重視。其對北宗的處理,同樣採取這種"旁出一枝"的辦法,謂:"五後忍大師下傍出一枝:神秀和尚、老安國師、道明和尚。神秀下普寂,普寂下懶瓚和尚。"接下來,分述六祖下法嗣,分別有:行思、荷澤、慧忠、玄覺、懷讓等人,族兄之間,一視同仁,大宗小宗,秩序井然。"禪宗七祖"之說開始從禪史中消失。當然,從其排序,仍然可以看出其偏重青原一系的用心。
  北宋時釋道原等編撰【景德傳燈錄】,站在南嶽系角度重訂禪史。慧能的大弟子基本按照入師門之先後排列,神會居末位。慧能門下只列南嶽、青原兩大法系。從卷六至卷一三敘南嶽懷讓一支法嗣世系,始於懷讓門下第一世馬祖道一;從卷一四至卷二六敘青原行思一支法嗣世系,始於行思門下的第一世石頭希遷。所謂"一世"就是"初祖",只不過換了個說法而已。受宗法制度的影響,中國古人最重視編家譜、族譜,大量的禪宗燈錄其實就相當於家譜、族譜。祖位排列很有講究,從不同燈錄中人物排列順序之不同,可以體會輕重褒貶等等。由此可見,禪門中究竟誰為嫡傳,誰為庶出,可能是永遠爭論不清的事情,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者以"後世子孫"的成敗論其"先人"之榮辱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