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3|回覆: 0

[史學] 論中國軍閥政治的傳統文化根源(1)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2-3-16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閥,根據【說文解字】解釋,即閥閱,仕宦人家自序功狀而樹立在門外的柱子,在左曰閥,在右曰閱。也指自己的功績仕履。義與攻伐的伐相通,當通作伐。(註:李恩江、賈玉民主編:【說文解字】,喀什維吾爾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109頁。) 可見軍閥者,是以軍之武力攻伐他人,而獲得自身利益的主體。就筆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軍閥』一詞最早載於【新唐書・郭虔傳】所記:『郭虔,齊州歷城人,開元初,錄軍閥,累遷右驍衛將軍兼北庭都護、金山道副大總管。』(註:【新唐書】卷一三三。)遍觀中國歷史,社會總是在亂與治的交替中螺旋式上升發展,統一與割據互為因果。軍閥政治既是統一的中央專制集權制度的對立面,又是它的派生物。(註:趙學聰著:【近代中國軍閥政治的形成及其影響】,載【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3期。)在政權更迭的過渡階段,總會產生不同於傳統政治力量的政權形式,即軍閥政治。它一般是指,一個武裝力量或武裝力量集團掌握政權,用武力維持自己的統治的政治形式。梁啓超在【歐遊心影錄】中論述了軍閥政治的特徵,他認為:『軍閥之為政,以剛強自喜,而結果也,必陷於優柔而自亡,外強中乾,上剛而下柔,是其征也。』(註:梁啓超著:【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五冊,第23卷,民國印本。)陳志讓在其所撰寫的【中國軍閥派系詮釋】一文中比較全面地提出了軍閥的定義及其特徵:『他們之成為軍閥,就是因為他們非儒家之士,也非民族主義者。他們那種自私自利不顧他人的心理往往是勝過他們對國家或王室的忠心。這是現代中國的軍閥在歷史上的特質。從逐漸衰退的儒家文化觀點來看,軍閥是無節操、無恥之徒,從不斷蓬勃發展的民族主義觀點來看,他們是落伍的。因為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之中許多人的行為都是毫無操守可言,而且每每不合時宜,因而易被認為是軍閥。』(註:陳志讓著:【中國近代史論集】第五輯,載【中國軍閥派系詮釋】,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版,第23-24頁。)

綜觀這些論述,從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的『忠』、『孝』角度來說,軍閥的確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因為一個政權、一個王朝的覆滅,不是毀於下層人民的起義就是遭到軍閥們的奪權而被逼讓位。在這種儒家傳統倫理思想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下,軍閥政治的特徵可以概括為:擁兵、割據和武治。但是僅僅從割據狀態下的表面特徵去分析軍閥政治的產生和發展是不夠深刻的。

軍閥產生――軍閥混戰――催生新政權,成為軍閥政治登上歷史舞台的一般順序表,在這樣一種順序下所隱藏的因素並不只是軍閥們自私自利和『不忠不孝』那麼簡單。應該說,軍閥作為一種政治力量本身就是伴隨着中央專制集權而產生的,軍閥政治是中央專制集權的派生物,二者屬於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否則,在集權衰微之際,軍閥們燃起遍地狼煙的現象就無法解釋了。傳統中央集權主義是一種權力分配模式,在模式下的分權規則就是單一的效忠體系,當中央權威不再時,軍閥們便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以下將從探尋中國傳統文化根源的角度,分析軍閥政治的產生與發展,並揭示其迅速被統一所取代的發展必然性。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