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學文化 第三件事是微子使族人降周,並參與伐紂。據【尚書・牧誓】,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八國中有微國。這個微還見於【尚書・立政】:『夷、微、盧A,三亳阪尹』。【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孔安國語:『、微在巴蜀』,『正義』引【括地誌】云:『戎州之南,古微、瀘、彭三國之地』。對此,現代學者信者有之,不以為然者亦有之。顧頡剛、王玉哲等考證,參加武王伐紂的八國都在漢水以北至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地,在大西南者為後來遷入的。(註:參見顧頡剛:【牧誓八國】,【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4―487頁。)錢穆則將之與Y水以南的微山聯繫起來,地在今洛陽以西的新安。(註:參見錢穆:【周初地理考】,【古史地理論叢】,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指出:『羌近於微』,都在今山西。(註:參見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33―35頁。)若此,參與伐紂之微與上文考證微子之國地理上相當,應是一個國家,微子國人曾經參與伐紂為事實。微子遣其族人入周還見於陝西扶風莊白村一號青銅窖藏出土的銅器銘文,其中的史牆盤銘云:『青(靜)幽高祖,才(在)微靈處。雩武王既殷,微史(使)烈祖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寓於周卑處。』徐中舒指出其中之微即微子,(註:參見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得到許多人的贊同。趙誠說,微氏『高祖早在文王時代就已暗地歸周,所以生前「在微靈處」,死後遵為「靜幽」,以示安安靜靜地呆着,像五體投地那樣地臣服於周。不僅沒有以軍隊助紂反周,還可能有過保衛文王或周國的業績,建立過功勳,所以稱得上是周王朝的得力輔助,上帝賜給文王的大屏。從這種意義上才能理解「靜幽高祖」是周王朝的有功之臣,當然值得稱道』。(註:趙誠:【牆盤銘文補釋】,【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微子使其族人入周為史官,所以不少學者徑稱其為『微史家族』。史牆參加過周王對師酉的策命;牆的兒子繼任作冊,鍾銘所謂『夙夕左(佐)尹氏』即是明證。如此,則微子使族人降周伐紂,立功名於周廷。
第四件事就是武王伐紂成功,微子面縛銜璧投降周人。此事見於【左傳】僖公六年及【宋微子世家】,上文已提到。紂王兵敗自殺而微子立時投降受封,微子若沒有為周人做過什麼,這是不可理解的。將上面三件事與之聯繫起來看,說彼此之間密切相關,或者是前此舉動必然會有的結果應該沒有問題。又據【尚書・微子】,殷太師、少師建議微子出逃,而自己則準備『興受其敗。商其論喪,我罔為臣僕』,就是說他們不願做別人的臣僕,要接受失敗帶來的災難。這句話既說明太師、少師不願意做別族的臣僕,也暗含有微子可以去投降周王的意思,否則不會以做不做『臣僕』為言。太師、少師雖然不願為人臣僕,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和紂王一起死難。【論語・微子】載:『太師摯適齊,少師陽入於海』,【淮南子・錇堊怠罰骸耙籩將敗也,太史令向藝先歸文(武)王,期年而紂乃亡』,【史記・殷本紀】:『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本紀】也云:『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漢書・董仲舒傳】:『殷紂殺戮賢知,守職之人皆奔亡,逃入河海。』看來,太師、少師也和微子一樣離紂而去。二人和微子關係密切,本要和紂王一道接受懲罰,後來棄紂而去,只怕與微子也不無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