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4|回覆: 0

[史學] 【史記】詳介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8-4 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潛龍堂中國歷史文化網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啓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限到漢武帝末年時期,前後跨越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採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後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可以說,【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也很高。  


    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利於現今的讀者學習參。... ...  


    全書略於先秦,詳於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佔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採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咤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云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後劉向,向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於哀平間,尤名【史記】』。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史記】以後的歷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說武帝讀【史記】後,對其中幾篇感到憤怒,下令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 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範圍限制於朝廷上層的極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云,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補註:許多人認為褚少孫是【史記】的主要續補者,但是他到底補缺多少,各人說法不一。張晏認為褚少孫續補四篇。但姚振寧在【隋書・經籍志考證】中說【史記】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孫續補。有的人認為【傅勒列傳】文章,格調酷似司馬遷,褚少孫未必能寫出如此文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