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6|回覆: 0

[史學] 趙儷生:史家最重是風骨(1)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08-4-24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2008424114139812.jpg

趙儷生

他是『老一代清華精英』,曾創辦清華文學會,編過【清華周刊】和【副刊】;他曾站在『一二・九』學生運動的最前列;【左聯辭典】裏編有他的詞條;他是光明日報【學術】周刊兩位創辦者之一;他是山東大學史
學『八大金剛』之最年輕者;他還是中國新史學的開拓者之一。他就是著名歷史學家趙儷生教授。

2007年11月27日,這顆『仍然非常好用』的大腦停止了思考,而他帶走的,絕不僅僅是他自己的九十年春秋。
投筆請纓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中,趙儷生站在運動的最前列;兩年後,未等畢業,清華大學大三學生趙儷生,就主動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了。
趙儷生,1917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安丘縣。他高中時就開始讀魯迅的【吶喊】、【彷徨】,周作人的【雨人的書】,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並逐漸走上新文藝的道路。1932年,趙儷生在【膠濟日報】上以『枕秋』筆名發表白話詩【小羊】、【小小的白帆】;次年,與另外六名同學組織『浪花文學社』,在【膠濟日報】上每周出半版文藝專版,人稱『浪花七君子』。
18歲時趙儷生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同班同學中有王遙、韋君宜等人。『當時同學已經分派,即所謂左、中、右。』趙儷生在【籬槿堂自敘】中回憶道。作為接受過『五四』薰陶、具有進步思想的新青年,他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民族解放先鋒隊。
在清華時,除了學習本專業課程,趙儷生還旁聽俞平伯、朱自清、聞一多等人的課,受聞一多影響最深。在中學讀書時,趙儷生就在伯父的書齋裏見過聞一多。他在文章裏回憶說,聞先生『搞考據、搞訓詁……在沉潛之餘,還有見解、有議論,這些議論對我們學生來說,啟發很大。』1946年,聞一多在昆明遇害後,趙儷生發表【混着血絲的記憶】,登載在上海【文藝復興】上,深情哀悼,並譴責反動者的罪行。
清華三年,趙儷生繼續他高中開始的翻譯愛好,第一篇譯作是華茲華斯的詩【我們是七個】。1935年和1936年,趙儷生翻譯了蘇聯長篇小說【孤獨】,並發表了幾篇小說。
倘若國家太平,趙儷生或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翻譯家或作家。然而,日本侵華使得『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為了早日驅趕敵人,趙儷生把『新文藝』夢想藏於心底,毅然投身山西抗日隊伍。
在山西,趙儷生是第二戰區抗日前線的游擊戰士,曾任第二戰區政治保衛隊營教導員。期間,他結識了同在第二戰區總動員委員會下屬的『西北青年工作團』工作的高昭一,不久結為伉儷,從此相濡以沫68個春秋。
打游擊期間時有兇險發生。婚後,趙儷生到山西離石縣動員實施委員會工作。有一次,他和高昭一等人奉命趕往磧口,途中在一個叫駱駝局的小山村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中午,尖兵報告:『敵人已超過我們前頭五裏,也往磧口進軍。』部隊不得不取消磧口之行,迅速轉入山區。就這樣,他們被敵人圍困在王老婆山上三角地帶,許久才轉危為安。
1938年3月初,為保全實力,離石縣動員實施委員會計劃遣散非戰鬥人員,把趙儷生、高昭一等五個知識分子介紹去延安進修。在孟門古渡口渡黃河時,趙儷生乘坐的筏子被水衝散,護送他們過河的一個偵察連長一手拉着趙儷生,一手拉着高昭一,在岸邊接應的老鄉指揮之下,幸得脫險。
卸甲治史
趙儷生常說,自己從事歷史研究是『半路出家』。
1939年,趙儷生因病離開部隊,為了生計,先後到陝西幾所中學講授英語。因周圍有特務,趙儷生與葉聖陶、鄭振鐸等人的通信被特務查看。趙儷生覺得『新文藝看來是弄不成了』,於是開始了從新文藝向史學『跳槽』的過程。
為了研究史學,趙儷生開始『追補』史學基礎。
說起追補,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31年7月,趙儷生初中畢業,名列全班第七,但數學只考了45分,這讓自尊心強的他很難堪。於是,他開始『追補』數學。『我跑到中山路劈柴院門洞裏一次買了十本很厚的數學練習簿,下決心把小代數、平面幾何、大代數、解析幾何「一鍋下」。別人晚自習最多算30道題,我至少要算90道,算不完不睡覺。』這樣不到一年,趙儷生的數學已經經常考90多分了,有時甚至考滿分。
從此,趙儷生養成了追補的習慣,在學習二十四史和【十三經】的過程中,以及『文革』後期學習法語,他都用了『追補』的方法。
趙儷生白天要教書,就選擇晚上搞研究。在陝西蔡家坡雍興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他要講授英語、國文兩門課程。當時教員宿舍電燈只亮到晚上10點,10點以後,趙儷生就點起蠟燭,窗上掛起黑布簾,將書桌抬到牆角,偷偷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
趙儷生對史學研究極其投入。三女兒趙s回憶,父親會就一個題目思考很久。他先查閱大量資料,然後跟母親討論,有時通宵達旦,『父親擅長宏觀把握,而母親會在細節上說出啟發父親的意見。』經過這些準備之後,趙儷生進入寫作階段,『他寫論文都是一揮而就的,從不修改第二遍,只是在需要時改動一兩個字或標點。』寫好後,趙儷生把論文往信封裏一裝,然後孩子們迅即拿到郵局投遞。而寫完一篇論文的趙儷生,像是跑了一場馬拉松,得先大睡一覺,然後再休息好幾天。
1946年底,趙儷生作為西北地區代表,應邀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復員大會。1947年,他在天津【大公報】胡適之主編的【文史周刊】上發表【清初山陝學者交遊事跡考】,與胡適、陳垣的論文在同一版面。這篇論文成了他的學術『成名作』,當年夏天,他被聘為河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
篳路藍縷
1949年10月,趙儷生在【新建設】上發表【論中國新史學的建設問題】,提出『馬列主義原理與中國具體史料的結合,是中國新史學建設的必由之路』。這一論文不斷被引用,『這是研究新史學繞不過去的一篇論文。就憑這篇論文,趙儷生在中國新史學裏就應該佔有一席之地。』蘭州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汪受寬教授說。
當時的新史學被另一史學大師向達稱為『五朵金花』,即主要討論古史分期、農民戰爭、土地制度、民族關係與民族融合、資本主義萌芽五大問題。趙儷生的學生秦暉說:『趙先生對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貢獻:對農民戰爭史他有公認的篳路藍縷之功,土地制度史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體系,古史分期和社會性質討論他也是其中「魏晉封建論」一派的重要學者之一。但使趙先生出名的並不在於對「魏晉封建」的具體論證,而在於他對此說的理論基礎,即馬克思關於「古代東方」和「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思想所做的闡釋和發揮。』
1950年,趙儷生到山東大學任教。憑藉才智悟性與勤奮,三十出頭的他即躋身山大名教授之列。
初到山東大學,趙儷生就開出中國農民戰爭史課程,為全國首創。當時高昭一是趙儷生的助教,夫婦倆全身心投入工作,寒、暑假都從沒休息過。三五年內,他發表了十餘篇研究農民戰爭史的論文,1954年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農民戰爭史研究專著【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文集】(與夫人高昭一合著),在此前後還發表了許多論文,出版了一些小冊子。『這一時期趙先生形成的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範式,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主導該領域。』秦暉說。
汪受寬說,趙儷生對農民戰爭史研究發凡的影響,還在於他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學生,其中以孫達人、孫祚民最為知名。他們兩人後來分別成為農民戰爭史研究中『左』、『右』學派的代表,使農民戰爭史從無到有,風靡一時,成為一門顯學。後者把『皇權主義』和『讓步政策』論系統化,引來鋪天蓋地的批判;前者把趙儷生的觀點往『左』的方向引申,提出『反攻倒算』說,轟動一時。
1978年,趙儷生開始研究中國土地制度史,這是他農民問題研究的深化。雖非『開山』,但他在這一領域20餘年的耕耘,成績人所共知。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