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3|回覆: 0

[史學] 視野、思路與史學研究(2)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9-2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二、視野開闊是開創史學研究新局面的關鍵  

  從科學的高度進行史學研究,是有很大難度的。那些認為史學就是一些具體歷史知識 ,就是一個一個歷史故事的看法,是一種誤解,是對史學的淺薄認識。科學的史學研究 ,視野開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視野,指看問題的角度,就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問題 。這個角度可以是很小的,小到自己的家庭、學校或小地區,也可以是很大的,大到全 國、全世界、甚至宇宙。角度不同,看事物的結果也不同,可以是事物的全部、整體, 也可以是局部、部分;可以是事物的本質,也可以是一些表象。任何人,不管承認不承 認,自覺不自覺,看問題,研究事情,都有自己的視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視野開 闊,才能看得全面、深刻。英國大科學家法拉第只上過兩年小學,小時賣報當學徒,由 於求知慾望強烈,22歲時當上大化學家戴維的實驗助手,他跟隨戴維到歐洲大陸國家參 觀訪問,大大擴展了眼界,開闊了視野,為法拉第奠定了電磁學的實驗基礎,因而,有 人說歐洲是法拉第的大學。觀察一座山脈,只有站到山顛之上才能看清它的走向。認識 複雜的歷史事件,也應儘量站到時代的高度,才能洞悉它產生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要獲 得對國內國際重大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拋棄個人恩怨,排除感情用 事,站到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的高度,把握時代的特徵,拓展觀察整個事態演變的視野 。史學研究,如果只看到局部、部分、表象,其歷史認識就往往狹隘、偏頗、表面和謬 誤。視野不開闊,容易固步自封,抱殘守闕,排斥新的或相異的東西,在學問上難有大 的突破。視野開闊,就會感到知識不足,需要不斷充實提高,吸取各種新知識新見解, 使歷史認識不斷擴展、全面、深化和更新。在研究中碰到困難時就可找到新的途徑,形 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提出新見解,即,在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由於視野開闊,往往出 現柳暗花明又一村。視野開闊不開闊,不是指研究的事物本身的大小,而是指觀察事物 的角度。研究的問題有大有小,但看問題的角度要大,站的要高。看小事物,也要站在 大角度,愈是大事物,愈要大角度,才可能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面貌。  

  史學研究,具體對象有大有小,大事物又是由很多小事物組成。因此,要做微觀研究 ,即研究歷史上存在的具體的人、事、地、物等,對這些局部、細部研究的愈細緻、周 全、準確,就愈能正確認識由這些局部、細部構成的歷史大廈。沒有具體的可靠的史料 的基礎,就不可能構築成功匯通古今中外的世界通史巨著。還要做宏觀研究,即研究歷 史事件特別是那些牽動面大、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必須從廣闊視野、歷史全局去考察 歷史的內在聯繫,認識寓於歷史事實之中,隱於歷史現象背後的歷史的本質。如果只對 歷史事件孤立地進行研究,而不從更大角度、更大範圍觀察它,不從自身的發展以及它 和周圍世界的聯繫上觀察它,那對個別事件也無法取得真正科學的認識。一切關於歷史 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論判斷,都是宏觀考察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就是對於人類 歷史進行宏觀考察的科學結晶。  

  微觀研究,宏觀研究,對於史學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論對小事物做微觀研究,還 是對大事物做宏觀研究,都要視野開闊,把兩者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 一個重要原則。馬克思的【資本論】、【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光輝著 作,都是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典範。郭沫若的古史研究就是兩者結合的範例。 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金文甲骨文做了深入細緻的考證研究,通過對先秦時期經濟 基礎與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的剖析,揭示了中國古代歷史從無階級的原始社會經奴 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證實了中國歷史具有世界各國歷史發展的共性,證實了 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社會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只搞微觀研究,不做宏觀研究,就不 能完成史學研究的根本任務,而不做微觀研究,則宏觀研究沒有基礎,只能是空中樓閣 。譬如,要認識武漢,靠步行只能看到武漢的很小部分,上黃鶴樓和龜山電視塔就比步 行能看到武漢的更大範圍,坐汽車火車輪船也可看到武漢很大部分,但這些都難看清武 漢全貌和它的戰略地位,如果從飛機從衛星上看武漢就大不一樣了。因此,認識武漢, 既要步行和坐汽車到一些重要的地方即武漢的局部細部去觀察,又要坐飛機考察武漢三 鎮的全貌。總之,只有堅持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史學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  

  應當指出的是,宏觀研究決不是只有研究世界通史或世界某個斷代史才能進行。歷史 是多層次的,所謂全局、整體,只能是相對意義上的,整個世界史,某個斷代史,可以 看作全局、整體,某一國別史、某一地區史、某個專門史,甚至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如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可以作為全局、整體看待。放開視野,縱觀全局,從一個大角 度來觀察這個細部,從整體看這個局部,考察它的產生發展和結局,認識它在世界全局 中的地位作用。  

  影響視野開闊的,是各種局限性。首先是時代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局限性。一個時代 對世界的認識達到什麼境界,決定了人們的視野所能達到的境界。人們認識的世界範圍 ,決定了視野開闊的程度。研究世界史或世界的某個斷代史,視野應該是整個世界。希 臘的希羅多德寫的【歷史】,在他看來就是當時的世界歷史,司馬遷寫的【史記】也是 他當時所知道的世界的歷史。比起同時代的史學家來,他們的視野是比較廣闊的,但他 們寫的畢竟不是當時的整個世界。希羅多德的世界,除了他所在的希臘及愛琴海諸島, 還包括埃及、腓尼基、小亞細亞、敘利亞、巴比倫、伊朗、裏海沿岸及部分內地、地中 海中部的南意大利和西西裏,這就是他所知道的世界。司馬遷的世界(即"天下")除秦 漢時期中國疆域所及的地區之外,東邊包括朝鮮,西邊包括大宛、大夏、安息和條支, 即今中亞、伊朗、敘利亞一帶。由於他們並未看到當時世界的全部,因此不可能寫出真 正的世界史。這是時代局限性和認識局限性所帶來的。此外,還有階級的種族的局限性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寫的世界史都有主體或中心,有附從或外圍,前者以希臘,尤其是 雅典為主體、中心,希臘以外被一概視為異幫蠻族,是附從、外圍;後者以漢天子統治 的中國為主體、中心,以外都是蠻夷、附從、外圍,應接受中國教化。這就是階級的種 族的局限性的結果。在中世紀的歐洲,史學依附於基督教神學,僧侶史學家的基督教世 界實際上就是基督教的歐洲,在他們的著作中,世界和歐洲幾乎是同義語,他們並非對 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世界完全無知,但他們卻加以否定,這是階級和種族偏見所致。到了 近代,這種歐洲中心論仍然支配着西方史學。生活在19世紀的黑格爾,他知道全世界, 知道中國、印度、伊朗、埃及,但他認為只有所謂希臘精神,才真正是世界歷史的開始 ,地中海是世界歷史的中心,將中國、印度置於世界歷史之外,視波斯、埃及為向世界 歷史的過渡。從此,歐洲中心論成為一種自成體系的史學理論。在西方頗有影響的"劍 橋三史"(【劍橋上古史】、【劍橋中世紀史】、【劍橋近代史】)的作者,不過是把祖 先關於世界歷史的種族、階級偏見承襲下來,以巨大篇幅來宣揚歐洲這個主體、中心, 反映了向外擴張的西方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看法。  

  因此,只有克服各種局限性,才能視野開闊。今天,時代局限性已越來越小,資本主 義已將世界聯結成為一個整體,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交通運輸及通訊手段的現代化, 已使世界各部分之間的距離大為縮小,整個世界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階級的種 族的偏見仍然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性也還存在。對於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來說,認識 上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加強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方法研究歷史,同時,扎紮實實地掌握有關材料,廣泛吸收有關學科的新知識新見解, 就可以克服認識上的局限,開闊視野,打開史學研究的新局面。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