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歷史人物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之一,研究者可以對某一人物的生平事跡、歷史貢獻以及學術造詣等進行充分論述和全面評定,但並不是所有的歷史人物都能作為專學來研究的。那麼,一個歷史人物究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才能作為一門專學加以研究呢?我認為,至少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這個人物必須有一套完整一貫的主導思想,指導其一生的事功與學行。2、這個人物的歷史貢獻與學行的成就,必須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具有劃時代的標誌性意義。既繼承和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又對同時代人有所影響,更為後世樹立典範。3、這個人物本身遺留有大量有關自身的各種形式的原始資料,保存比較完整,足供他人作研究根據。4、這個人物擁有足夠數量的研究者和廣闊的研究空間。5、這個人物對現實社會生活各方面有借鑑與啟迪作用。
如果按上述條件來衡量林則徐的一生,他是否具備作為專學來研究的條件呢?這裏不妨作一比照:1、林則徐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優良部分的教育,青少年時代,在鰲峯書院誦習經世之學;入仕前作吏於基層,即關心廈門等地的煙毒害民;入仕後,所至各地,不論官位大小,都全力關注民生,整頓吏治。在抗擊外敵時,亦深知民力之可靠,奮力捍衛民族尊嚴;及至遣戍告歸,亦時刻關心民瘼,為民興利。這些都構成他以愛國精神為核心的民本思想,並以這一思想指導其一生言行。2、林則徐的一生行事,不是獨善其身的個人行為,他還以他的思想行為影響周圍人物,造成一代風氣。當他任官江蘇時,結識和團結了一些中層以上的地方官員和有政治實力的鄉紳文士。如陶澍、梁章鉅、百齡、潘奕雋、潘曾沂、齊彥槐、姚瑩、李彥章和馮桂芬等,在交往中,溝通思想,取得了事業上的合作。在反鴉片鬥爭中,他以他的愛國情操影響了一大批高級官員,如鄧廷楨、關天培、怡良等共同抗擊英人的入侵,發揚中華民族不辱的氣節。他還以勇敢地接受西方知識的行動影響了梁廷、張維屏、魏源等知識分子,擺脫舊有的束縛,努力地探求西方的新知,並形成有清一代注重西北開發問題的風氣。3、林則徐不僅有實踐,還有從實踐中升華的理論,並有形之於文字的大量文獻遺存。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如奏疏、公牘、日記、信札、詩文等等,不一而足,並多已經後人加工整理,研究使用,極為方便。除中華書局出版的【林則徐集】(奏稿、日記、公牘)外,尚有陳勝教授的【林則徐奏稿、公牘、日記補編】以及各種書信的編輯和注釋。1995年,在紀念林則徐學術討論會上,各地學者們發出重新編纂林則徐全集的呼籲。次年,幾經多數專家學者公議,成立全集編委會,歷時六年,終於在2002年9月出版了【林則徐全集】,包括奏摺、文錄、詩詞、信札、日記、譯編等六部分,另有書法專卷,圖文並茂,400餘萬字。使林則徐研究進入一個更高層次、更深入研究的境界。4、對林則徐的研究,不僅僅是少數人的研究課題,而是擁有一個數量較多的研究群體。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後出現的林則徐研究熱,更是學術界所共睹的事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召開了若干次有關林則徐的紀念會和學術研討會,成果纍纍。專著如陳勝教授的【林則徐論稿】、楊國楨教授兩次增訂的【林則徐傳】和我三次編訂的【林則徐年譜新編】以及蕭致治、林慶元教授等的有關傳記和撰著,多已為學術界所接受。至於專門論文更是不計其數。近幾年,原始資料如日記、書札和金石碑文等也層出不窮。林則徐的主導思想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以抗擊英國侵略的言行,依靠民力,鼓舞民氣,成為中國近代為人歌頌的民族英雄,為中國近代史開了個好頭。而他在仕宦所經地方,在救災、整頓吏治、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等方面的種種舉措,都體現和貫徹執政為民的思想。這對當前我國正在和平崛起和實行以民為本的國策都有借鑑和啟迪的重要作用。
根據上述,我認為林則徐的研究已具備作為專學研究的條件,因此我在2003年泰州會議的書面發言中,曾提出開展林學研究的倡議,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贊同,但不久傳來一些異議,但我至今認為對林則徐的研究可以作為一門專學看待,所以在此願重申此議,與各方商榷。也許有人認為林則徐研究已經到頭,沒有太大餘地了。實則全集和其他曆年的成果積累,只是為林則徐研究奠定了基礎,為推動和建立林學研究創造更大的空間。因此很有必要在原有的林則徐研究基礎上,與時俱進地發展為林學研究,對一代偉人林則徐的各方面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和宣傳,為振興中華繼續不斷地發揚林則徐的愛國精神和民本思想,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勵後人奮發前進。
我之所以如此呼籲,一是從近20多年的成果看,對林則徐的研究早已不是一般對歷史人物的簡單介紹和評價,更不是對林則徐的某些事跡重加論述,而是有不少學者已經把這一歷史人物引進到學術思想領域中來研究,甚至傾畢生精力去研究和著述;二是林則徐本人確實留下大量的原始資料,近年又有新發掘的史料,有不少足供深入探討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也還有某些有待發掘和徵集的資料;三是林則徐一生涉及的方面與地域之廣,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甚至書法藝術,他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建樹。在地域上,他歷官十四省,由中層官員直至封疆大吏,開府一方。所至都能竭盡心力,勞績卓著,政聲在民,享譽宇內。他是中華民族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有什麼理由不能取得林學研究的共識呢?
我認為林學研究,至少有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建立研究體系的參考:1、林則徐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政治家,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反對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是凝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有許多足以啟迪和教化民眾的思想資料。2、林則徐是一位具有重民思想的能員大吏,仕歷所經,對於漕運、鹽法、水利、農業、制幣、吏治、救災等關係民生的大事,無不力予關注,足以供今人參考。他所關注的各項事業我們至今還涉及不夠,甚至尚未涉及。亟待群策群力,深入研究。3、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能夠接受外來新事物,介紹西方情況,吸收外來文化,開啟了中國近代的維新思潮,是中外文化交融的實踐者。他培育和影響了一大部分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前進。4、林則徐從反侵略戰爭和開發西北的實踐中所樹立的兩防思想,即塞防和海防並重的國防思想,糾正了當時國防對策上各持一見的片面性,是中國軍事思想史上的重要發展,對保衛國家起着重要指導性作用。5、林則徐律己持家頗嚴,對道德規範和防腐倡廉有垂範作用。以上只是大略的勾勒,還應有許多待充實和增補的方面,希望得到方家更多的教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