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漢字網 四、漢字中的原型表象與文化重構
原型批評註重再造文學與原始文化的聯繫,其溯本求源式的歷史透視眼光對於發掘漢字中的原型表象,重構華夏文明的發生線索,是頗有啟發的。漢字中原型表象的發掘和系統研究也將反過來對原型理論作出相應的補充,使神話思維研究獲得實證基礎,並且對文學人類學的建構提供寶貴的素材。
從原型批評立場出發探尋中西審美觀念的本源,我們發現西方文化中『美』的概念導源於神話思維時代的愛與美女神。希臘神話中的阿弗洛狄忒作為『世間最美者』的形象正是哲人所云美的理念之感性呈現。美神的原型是愛神即性愛之神、生殖與豐產母神(9),由此可推知,希臘人的審美意識與性活動和性快感密切相關。中國文化中沒有愛與美女神,從感性形象入手探尋美感概念的唯一有效途徑為語源學和字源學。漢字中的美字從羊從大,最早的權威性解釋出自【說文解字】:
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甲骨文中已發現美、善等字,其字形上部均為羊的頭角形象,作為給膳對象的羊因體大肉豐而為初民稱道,『美』字本義顯然專指食快感。我們知道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為姜姓,甲骨文中姜羌二字通用,意指從河西走廊過來的牧羊人種,由此可推知,游牧民族在融入中華大家庭的過程中把基於肉食飲食習慣的味覺美觀念輸入到意識形態中,形成漢語裏美、甘互訓的情形。留存在美字中的原型表象不僅使我們可以直觀把握由具體到抽象的概念發生軌跡,而且對美、善、羌、姜等從羊字例的系統分析還將具有文化尋根的重要意義。
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道』和『一』,均可根據由文字本身提示的原型表象得到溯源性的認識。『道』常被類比為古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Logos)。筆者曾從太陽運行規則的角度解釋『道』概念的發生,認為其中蘊含着生命之道循環往復、運行不息的意思。(10)現在再就字形構造而言,造字者創製這個會意字時保留了相當古老的獵頭巫術信仰的祭祀表象--人頭。『道』從首從走,前者即人頭,後者表示行進、運行。農耕文化中的獵頭者堅信人首中蘊藏着生命力和生殖力,並可同穀物之頭(穗、種子)中的生命力相互感應,循環不已,故於祭谷時供獻人頭,以祈豐收。『道』這個形而上概念正是此種信仰古俗在文明社會中哲理化的產物。
『一』與『道』相通,在道家文本中常用。如【老子】第10章、第22章所言『抱一』,第14章所言『混而為一』,第39章又言『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莊子・天地】也將『一』作為宇宙創生的本源來陳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謂之命;……
老莊的話相互參照,可知這神秘的『一』既可隱喻作為萬物本源的『道』(『萬物得一以生』),又可隱喻作為生命原動力的『德』(『物得以生,謂之德。』)。所謂『抱一』為天下式的聖人理想,老子五千言【道德經】的核心主題,皆可用這個數字『一』來概括。
『一』作為哲學理念是如何從初民的樸素思想中歸納出來的?它為什麼具有如此神聖而又神秘的形而上蘊含呢?要回答這一類難題,正是弗萊賦予原型批評的職能之一--重構從神話到哲學的原始聯繫。具體而言,就是如何探求形而上的概念『一』的形而下原型意象。漢字的象形特徵在此又一次呈示其優越性,使我們得以窺見這個千古啞謎的謎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