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4|回覆: 0

[制度研究] 宋代中央官制:翰林學士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07-8-28 1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宋代中央的文職機構有翰林學士院,這也是沿襲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親信顧向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資權,變成了一種清要而又顯貴的官員了。宋代能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學士中資格最老的稱翰林學士承旨,其下稱翰林學士、知制誥。承旨不常設,其他學士也無定員。學士院的職權是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赦敕、國書以及宮廷所用文書,還侍皇帝出巡,充顧問。實際是皇帝的秘書處和參謀官員。【通考・職官考八】云:『其為翰林學士者,職始顯貴,可以比肩台長,舉武政路矣!』其他官員入院而未授學士,即稱『直院學士』。如果學士缺員,由其他官員暫行院中文書,則稱『學士院權直』或『翰林權直』。【宋史・職官志二】云:『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他官暫行院中文書,謂之權直。自國初至元豐,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實,多所正,獨學士院承唐舊典,不改。』冠有翰林名號,而不屬於學士院,專門為皇帝講解儒經者,稱『翰林侍讀學士』或『翰林侍講學士』,官階較低者稱『崇政殿說書』。神宗後屢有變化,稱為經筵官,一般為他官的兼職。北宋前期,翰林學士被委任他職者,如任知開封府、三司使之類,並不歸院供職,故必須帶知制誥職者,才真正掌管詔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宮廷內所用之詞,稱為『內製』;若單稱知制誥,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員升遷、磨勘、改換差遣等制詞,則稱為『外製』,總稱『兩制』。神宗元豐改制後,翰林學士雖不再另任他職,但仍帶知制誥。遇缺,則以侍中、給事中、中書舍人等兼直學士院。南宋時,有以尚書兼權翰林學士,而不帶知制誥的。
文章來源:【歷代職官沿革史】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