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0|回覆: 0

[論史] 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06-10-28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國學網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劉邦於秦末率起義軍攻下咸陽,受項羽封為『漢王』後,又與項羽開展了長達四年多的『楚漢戰爭』。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戰時取得了對項羽的決定性勝利後即帝位,創立了漢朝,史稱西漢。
漢朝各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但鑑於秦朝速亡,漢高祖廢秦苛法,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減輕租賦徭役,令軍吏士卒及流民各歸本土,給予田宅。有軍功的給予食邑封賞。又抑制富商大賈,限制商人對農民的兼併。這樣使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重新得到穩定,農業生產得到恢復。文帝和景帝時,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繼續與民休息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社會經濟從恢復走向發展,鹽鐵等手工業及商業也有發展,史稱『文景之治』。由於漢初大封諸侯王,地方諸侯王勢力膨脹,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平叛後諸侯王勢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制也加強了。
武帝時是西漢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府庫充實。國家統一貨幣,鑄五銖錢,嚴禁私鑄錢,鑄鐵業實行國家專營,實行均輸法、平準法,朝廷財政收入大增。在政治上,武帝採納主父偃建議,頒【推恩令】,濫封王子侯達408人,後又以『酎金』不足為名,奪爵削地諸侯106人。中央集權得以繼續強化。在這基礎上,武帝採取了積極的對外政策。北方匈奴長期以來是中國主要邊患,武帝發動了三次戰役打擊匈奴,使匈奴遠徙漠北,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邊地屯田,修長城,築烽燧,並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中亞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開闢,大大促進了陸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武帝還採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授五經,使經學成為食祿的工具,由此逐步統一思想,達到忠君以鞏固皇權的目的。儒家思想也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的主流思想,並且歷經2000年,到民國成立後才失去官學地位當時又建立國家藏書庫,整理圖籍,使文化事業發展。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昭帝、宣帝時,經濟繼續發展,但已潛伏危機,出現外戚專政,豪強勢力增強,流民增多。元帝以後,宦官外戚更加得勢,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化,農民起義不斷出現。成帝時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權,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家財億萬。哀帝時,西漢王朝在農民起義威脅下搖搖欲墜,王莽企圖用『再受命』的辦法來解決危機,結果失勢。平帝時,王莽復起,排除異己,樹立黨羽,收攬民心,籠絡儒生,為支持自己篡位奪權做準備。平帝死,孺子嬰立,王莽見有機可乘,於居攝三年(公元8年)廢孺子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亡。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西漢時期,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耕地擴大,冶金和紡織技術相當先進,現在鞏縣鐵生溝遺址發現的低溫炒鋼爐在世界冶金技術史上有着極重要的地位。在征討匈奴的同時,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對外交往,絲綢之路隨之產生。而以『昭君出塞』為標誌,漢中央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也在繼續得到發展。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新朝的創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漢末年政治腐敗,通過其外戚專政的地位和個人名譽來奪取皇位的。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時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取得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總攬朝政。王莽的父親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擔起全家生活的責任,莽極為孝順母親而有聲名,尊敬嫂子,照顧侄兒,生活儉樸,平日博學多覽,手不釋卷,學習『禮經』,拜陳參為師,為人謙恭有禮,結交社會賢達俊士,折節力行,宗族稱孝,師友歸仁,為一時人望之所寄。並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
平帝死後,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帝。太皇太后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為攝皇帝,自稱『予』。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翌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裏人趙明、霍鴻起兵反王莽,聲勢浩大,王莽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的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11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莽年54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8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余田給九族或鄰裏;設立『五均』、『六`』,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複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規定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一系列改革,充滿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於引起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着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暴動。天鳳年間,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中聚眾起義,稱綠林軍,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南陽大地主劉秀也組成舂陵軍,參加起義。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這時另一支起義軍赤眉軍也在山東與王莽軍作戰。王莽發兵十萬與綠林軍戰於昆陽。起義軍以少勝多,劉秀在戰鬥中立了大功。綠林軍乘勝直指長安。地皇四年(23年)長安發生暴動,王莽被殺。新朝亡。不久,劉秀稱帝於河北,建立了東漢王朝。
新朝僅存十四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命的王朝,它的出現只不過是西漢王朝與東漢王朝中間的插曲。王莽奪取帝位後的施政完全不合時勢,造成天下更加動盪混亂,王莽的新朝很快就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覆滅。王莽之政治失敗,史上評為改制無方,食古不化,不誠無物及人心思漢等。  
東漢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新朝末年,綠林、赤眉軍起義後,地方上的地主豪強也參加反對新朝的起義,其中加入綠林軍的劉秀在南陽、潁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強、官僚集團支持下,勢力最強。昆陽之戰後,劉秀到河北謀求發展,鎮壓河北的農民軍,併吞了北方各地的豪強武裝,勢力漸大。公元25年6月,劉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漢為國號,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曆13帝,共196年。
光武帝首先消滅了進入長安的赤眉軍。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平定了四川的公孫述後,全國復歸於統一。接着六次頒佈釋放奴婢的詔令,對解放生產力起了很大作用,又在全國興修水利,使農業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在政治上,東漢的政權較之西漢要更為專制,光武帝把權力集中於尚書台, 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在此制度下,皇帝專制權利得以加強,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無能時, 尚書台大臣及外戚便能以『決尚書台』的名義,操縱國政。
和帝時,罷鹽鐵之禁,煉銅和銅器製作,絲織業等都有了發展。東漢商業發達,洛陽成了全國商業中心,南方的揚州、荊州、益州的手工業商業也都很興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與此同時,地主豪強的勢力也逐漸強大,有莊園和武裝。和帝以後,外戚與宦官的勢力大為抬頭。不斷出現帝后臨朝執政和外戚、宦官交互專政的局面。順、沖、質、桓四帝時,外戚梁冀專政近二十年,財富積累達三十億。東漢中葉以後,長期的世家大族執政,形成了具有壟斷性的門閥政治。東漢後期朝廷中一部分官員和大學中的知識分子出現了品評時局的清議派,對宦官外戚專政不滿,遭到了報復,形成了『黨錮』之禍。桓帝以後宦官更囂張,公開賣官爵,政治腐敗到了極點,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靈帝時,北方爆發了有組織的黃巾大起事,終於瓦解了東漢。地方豪強這時乘機在各地擁眾獨立,相互爭鬥,最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
東漢在對外交往上繼西漢後有很大的發展。章帝及和帝時,班超長期駐守西域,努力經營終使西域五十餘國皆向東漢稱臣並派出人質,年年來朝,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班超還派甘英出使古羅馬帝國,雖未最終到達,亦至地中海岸。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國,中日交往從此開始。
64年漢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值瘸鍪固祗(印度)求其道。蔡鍾67年回洛陽,帶回一些佛經,並邀請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回國。次年,明帝建洛陽白馬寺,供攝摩騰、竺法蘭居住,並翻譯【四十二章經】,為中土佛教之始。道教據傳是東漢年間張道陵集所創,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亦稱『五米道』。佛教和道教兩大宗教同時在東漢出現與盛行,對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東漢雖讖緯迷信思想盛行,但在文化科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東漢初年有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史學方面又出現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書【漢書】。文學方面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散文、樂府。東漢末有『建安七子』,都以文學知名,直接影響了三國時曹魏在文化上的突出地位。東漢中期的張衡不但是思想家、文學家,也是科學家,他發明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已能科學地觀測宇宙和地震。和帝時,蔡倫完善了用植物纖維造紙的工藝,對人類文化事業的傳播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此外,東漢在數學、農學、醫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