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神州嘉年華 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使用縱帆了,但直到13世紀才被歐洲人學去。此前他們從阿拉伯水手那裏學去的三角帆雖然比較容易操縱,但仍然是橫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順風,在刮定向季節風(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風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歐洲海域就不大適用。縱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駛八面風』,只有『當頭風』不可行駛。不過到16世紀,由於想出了『調戧使鬥風』的辦法,逆風也能行船了。所謂『調戧』,指的是調整船頭方向,把當頭逆風轉變成側斜風,這樣它就也能推動船隻呈之字形前進。
縱帆船
利用縱帆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那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稱sternrudder,尾舵)來實現的。現在成語詞典收有『見風使舵』(或作『看風使舵』),那是一條來自『俗語』(vulgartongue)而非來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語,講的正是按照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它本無貶義,不幸的是現在往往被用指不講原則,隨風倒的圓滑、世故做法。古時舵字也作、柁、m,東漢劉熙【釋名】解釋『船』字說:『其尾曰。』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說:『舵,正船木也。』,又說:『m,船尾小梢也。』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舵,而考古發掘得到的用舵證據就更早了,廣東、湖北等地的西漢墓都出土過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傳到歐洲卻相當晚,大約是公元12世紀的事。此前歐洲人一直用側槳來控制方向,那遠不如使用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