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端午、中秋是我國近代民間最隆重的三大節日。直到現在,端午節依然為大多數人所重視。端午節,又名端陽節、端五節或重五節,自漢朝以來,就大多將此節定在五月初五,以後一直沒有變動過。端午節是整個夏季中一個重要節日,因此節日活動內容往往帶有夏季的特徵,提起端午節人們總要同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聯繫在一起,說明這個節日早已同屈原這個名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端午節的來歷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字靈均。學識淵博,曾寫下許多動人心弦的愛國主義詩篇,後人將他的詩輯錄成冊,同時還輯入少數他人的詩篇,名為【楚辭】,是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文學著作之一。屈原是楚王室的成員,在懷王時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重要官職,主張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來懷王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又被騙到秦國,作為人質囚死在他鄉。楚國後繼的國君襄王,非但沒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聽信讒言,放逐了屈原,以致楚都為秦軍所破。面對昏庸無能的楚軍圍殲讒之徒所包圍,屈原滿懷報國之志而無法實現,終因痛不欲生而投汨羅江自盡。據傳屈原投江自盡這一天正好是5月5日,人們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便把這一天定為,屈原紀念日。所以後人每逢這一天總要懷念屈原,讚揚她,熱愛人民,忠於祖國的高貴品質,用於鞭打時弊,教育人民,分清忠奸賢愚,廊清政治。用漢王逸【離騷章句】的話來說,人民悼念屈原,是『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歷代詩人在端午節寫下的悼念屈原的詩文很多,唐代詩人文秀【端午】詩曰: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正因為人們把端午節看作是悼念屈原的節日,漢以後,端午節的活動內容,大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例如,對端陽節賽龍舟的活動,人們把它解釋為在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尋救屈原而聚集的船隻。而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則有很多說法,一是人們用粽子投餵水中的魚鱉等動物,以免它們吃屈原的屍體;另一種說法是人們用粽子來紀念屈原,更有一種傳說,粽子是因為屈原的姐姐為了紀奠屈原而發明的。端午節與屈原有着十分緊密的關係,但要說完全是起源於悼念屈原之死,還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前人早已指出賽龍舟的起源與屈原之死無關,即使是端午節的起源前,人們也已經認識到並非取自屈原之死。 近代著名的學者聞一多曾指出,端午節實是龍的節日,他的起源實際遠在屈原之前,『和中國人民同樣的古老』。
端午節的來歷
陳久金先生,曾在自己的文中說過,將五月五日定為端陽節,這是秦漢以後的事,在此之前並非固定為初五日,而是定在夏至,除了五月五日以外,還有在五月午日過端陽節的。將此節定在初五,沒有什麼科學依據,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屈原投江之日是五日,更何況在屈原之前就有此節。漢以後將此決定在五月五日只是依據民族習慣,喜歡使用節日的月序和日序系相同。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等。將端午定在五日,也只是出於這個習慣。有人認為『端』即『初』,端午即初五,事實上古並沒有這種叫法。按此說法,就應該將二月二叫做端二,三月三叫做端三,七月七叫做端七,九月九叫做端九。故端午即為初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端午或重午,應該說的是午月午日。
端午節的來歷夏至
端午節原本在夏至而非初五,文獻也有記載。 【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粽。』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標誌,此書名說夏至節吃粽子,這正是端午節即夏至的證據。 又【武陵競渡略·競渡考】說:『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至十五日划船賭賽。』夏至日是中氣,一般都出現在五月中旬前後。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之一,武陵地區的比賽日期不在初五,而是在十日至十五日,也正好說明了這一個問題。
端午節的來歷蒼龍
端午節其實與龍有分不開的關係,龍並不是遠古的龍圖騰,也不是人們想像中騰雲駕霧,興風作雨,變化莫測的龍神,而是指天上的蒼龍七宿。【易傳】爻辭之所謂『龍』,本義是指天上的蒼龍星象在天空的周天運行,而『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云云,說的無非是蒼龍星象自春至秋由升到降的周天運動。
端午節的來歷蒼龍星象
仲夏端午說的是,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夏小正】說: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即心宿,是蒼龍七宿的主體部分。【堯典】說『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所說的也是一個意思,主體部分位於正中,也就是整條龍,位於南中。夏至象徵着正陽,這也是古人總把夏至、端陽與龍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道理,由此端陽祭龍、賽龍舟活動也就容易解釋了。 端午節也曾是上古時候的年節,【詩經·小雅·正月】說:『正月繁露,我心憂傷。』如果夏曆的十一月或者正月下霜,這是正常的現象,是用不着憂傷的。因此這裏的正月,應該是指正陽之月。鄭【箋】云:『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純陽用事。』孔【疏】云:『謂之正月者,以干用事,正純陽之月。』純陽,正陽都為陽氣到達極盛之時。何為干?三爻皆陽也,也即陽氣盛極之時夏至也。因此鄭玄將純陽之月解釋成夏正四月是牽強的,應是夏正五月。鄭玄將夏正釋為四月,是因為四月巳是夏季,可以稱為陽月,有四月比五月涼,出現繁露的機會較五月多。但這種牽強的解釋有違原義,詩人是用誇張的手法說明由於政治黑暗引起寒暑顛倒,才能五月出現繁露,使人憂傷。【歲華紀麗】『端午』條說:『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又說:『月號正陽,時為端午。』此事正陽之月為午月的確證。因此,【詩·小雅·正月】之正月,必為夏曆五月。【正月】,將五月稱為正月,說明西周時有以下夏正五月為新年的習俗。陳久金先生在對彝族十月曆論述的文章中多次說道,彝族一年過兩個年,分別是冬至和夏至。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夏至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北斗直指正北和正南。雲南等地的彝族,包括白族等彝語支民族,他們的兩個新年在大暑、大寒前後,稱為火把節和星回節,以北鬥鬥柄南指和北指來確定。彝族改用夏曆後,仍保留這兩個傳統的節日,並大多確定為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和十二月十六日,其間正好相隔半年。彝族今天的火把節就是由原來的夏至演變過來的。 古人也曾將一年分為上下兩個半年,半年為陽,半年為陰。從冬至到夏至半年為陽年,從夏至到冬至半年為陰年。冬至一陰盡一陽生,夏至一陽盡一陰生,在先天八卦中分別是乾坤兩卦。
端午節的來歷夏至冬至
先天八卦,『震離兌干』這四個卦的符號代表陽氣的從『生』到『盛』;『巽坎艮坤』這四個卦的符號代表陰氣的從『生』到『盛』。
端午節的來歷古太極圖
【古太極圖】的兩邊白黑交互,白用來表示陽,黑用來顯示陰,陰陽不能相互隔離,陰中包含陽,陽中包含陰。圖以八分,根據其各自屬性,分別配以八卦,——『震』始交陰而陽生,自『震』到『兌』再到『乾』而陽極盛,陽盛極於南;『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到『艮』再到『坤』而陰極盛,陰盛極於北。其中八分,震在東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兌在東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干在正南,全白,三奇;巽在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在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在正北,全黑,三偶;離在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坎在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 根據以上所談,筆者認為,自古以來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儘管多年來選用陰曆的五月五日為過節的日子,但是,秦漢以前,正宗的端午節應該是在午月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