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8歲。初診日期:2009年11月25日。有下肢靜脈畸形病史,平素雙下肢畏寒異於常人,行步不足千米即感下肢酸脹疼痛難以忍耐,醫院檢查認為其下肢靜脈極細,循環不良。偶因胃痛,有針灸醫師針刺其足三裏等穴位,當夜針刺處腫脹疼痛、發熱寒戰、血象高等,考慮蜂窩組織炎、毒血症,用多種大劑量抗生素治療10日,體溫漸至正常,毒血症得以控制,而右下肢足三裏處流膿潰爛不能收口已月余,因天氣漸寒,創口似有加重。診見其雙下肢皮色紫暗乾燥,無熱而冰涼,創口處平塌無明顯局限,述隱隱酸痛或麻痛。有少許稀膿不斷排出,小便淸長,大便略稀,舌淡胖,苔水滑,脈細極弱。此癰瘍屬氣虛陰證,當溫養氣血,祛瘀通滯,予透膿散類方治療。
處方:黃芪20g,當歸12g,雲苓15g,大貝15g,紫花地丁30g,炙甘草9g,白芷9g,川芎9g,炙遠志12g,銀花30g,獨活9g,穿山甲9g。水煎,加白酒2勺,日分3服,藥汁沖服穿山甲粉。
另:槓板歸100g煎水,消毒紗布溫熱外洗濕敷患處,1日數次。
二診:用藥3劑來診,述病情變化不大,大便較前清稀,次數也增多,雙下肢寒涼感更為明顯,納差,舌脈同前。或因銀花、地丁等藥的寒涼之性,故去之,內服方加砂仁6g,蓽澄茄9g,炒谷芽15g,3劑。
三診:全身較有力,精神亦稍振作,胃口略開,雙下肢皮色仍暗,但創口流膿較多,質稍稠,疼痛雖較前明顯而酸麻較輕,舌淡,脈細弱,二診方加人參9g,6劑。
四診:胃口已漸開,下肢明顯溫暖,顏色已見紅活,創口已見收斂,與周圍組織界限已較清晰,疼痛已消失,體力有所恢復,繼服6劑後創口已完全收斂,行步則下肢酸脹疼痛之症狀也較病前為輕。以陽和湯加黃芪、當歸為蜜丸常服。
按:癰疽若發病急驟,紅腫高起,焮紅灼熱,疼痛劇烈,膿汁黏稠,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方皆可運用。然如本例顯然氣虛寒濕不運病理,陽和湯、透膿散、內補黃芪湯諸方溫養氣血,祛瘀通滯,歷來用治寒濕痰瘀久不潰斂,皆有驗效者。一診因疑熱毒壅滯局部,故用較大劑量銀花、地丁等藥兌入,以為萬全之策,服後大便稀溏,飲食不振,療效不顯,知其寒涼藥性於本例類證陽氣不利,去之而顯效,故知癰瘍施治必須審定陰陽,大膽用藥,對於指導治療乃有決定性作用,面面俱到,未必良法。余認為,癰疽陽證,清熱解毒方中可稍加溫熱藥以行藥力,如五味消毒飲之用酒;陰證托毒解凝溫運為用,寒涼則須慎之。(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苗 貴州中醫藥大學 )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