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是指發生於腎盞、腎盂及腎盂與輸尿管連接部的結石,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酸脹不適,或隱痛,或鈍痛,也可驟然發生腰腹部刀割樣劇烈疼痛,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根據腎結石的臨床表現,屬於中醫石淋範疇,臨床可從石淋論治本病,也可借鑑中醫學癃閉、腰痛等病辨證施治。
中醫認為石淋是由於濕熱下注、煎熬尿液、結為沙石導致。日久不愈,傷陰耗氣,終成虛實夾雜之證,常選八正散、石韋散、六味地黃丸等方藥加減治療。朱文元主任醫師認為石淋的形成與肝經有密切聯繫,肝主疏泄,調控二陰的氣化,若情志不遂或郁怒傷肝,肝氣不暢,氣血不和,疏泄失常,濕熱邪氣內蘊,不得排出體外,小便為之不暢,蒸郁下焦而成沙石。患者常表現為情志抑鬱、悶悶不樂、心煩易怒,每於情志刺激則加重,胸脅苦滿、口苦、腰酸、腰痛、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朱文元主任醫師辨為肝氣不疏、濕熱下注,並自擬效方疏肝排石湯,藥選當歸、白芍、柴胡、茯苓、豬苓、車前子、白茅根等,並隨症加減,常取良效,下面為三則臨床驗案。
典型病案一
高某,男,81歲。2014年11月14日初診。患者患雙腎結石10餘年,腰部呈陣發性隱隱作痛,曾多次應用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結石始終存在。現症見:心煩易怒,情緒焦慮,口苦,失眠多夢,頭腦昏沉,腰部隱隱作痛,小腹不適,小便黃,舌略紅,苔黃,脈弦數。2014年11月10日B超顯示雙腎多髮結石,最大者8mm×6mm。
辨證:肝氣鬱滯,氣鬱化火,濕熱下注。
治法:疏肝解郁,清利濕熱。
方藥:當歸6g,白芍10g,赤芍10g,柴胡10g,茯苓30g,白朮10g,鬱金12g,元胡12g,豬苓10g,車前子15g,白茅根15g,炒棗仁15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用上方6劑後,諸症減輕,其後以本方略作加減,堅持服用20劑,患者自覺無不適,B超檢查顯示雙腎結石已無。
按:患者多方求治,療效不佳。如不按中醫理論辨證論治,而是執方索病,疾病自然不愈。朱文元主任醫師細查臨床資料,四診合參,辨證準確,隨症用藥,是以藥到病除。
典型病案二
王某,男,69歲。2014年12月30日初診:患者3年前因尿急檢查,發現左腎結石,曾應用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現患者尿急,聞聽流水聲則必去小便,每於緊張焦慮生氣時更為顯著,小便黃,腰部酸脹疼痛,小腹部不適,時有左脅部脹滿疼痛,心煩易怒,偶有心慌,眠差夢多,口苦,舌體胖大,舌質紅暗,苔黃膩,脈弦滑數。
辨證:肝鬱血瘀,氣鬱化火,火熱擾神,濕熱下注。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清利濕熱。
方藥:當歸10g,白芍15g,赤芍15g,土茯苓15g,柴胡15g,茯苓15g,白茅根30g,川楝子10g,鬱金12g,丹參30g,澤瀉10g,車前子30g(包煎),雙花30g,黃連10g,菊花10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用上方3劑後,不適感減輕,其後以本方加入豬苓、牛膝、地龍等,症狀不斷改善,堅持服用15劑,患者尿急、脅痛等症狀已無,B超檢查顯示左腎結石較前減少,但未完全消除。
按:左脅部脹滿疼痛、心煩易怒、偶有心慌、眠差夢多、脈弦皆是肝鬱化火、火熱擾神之象,肝主條達情志,此人尿急症狀與情志變化(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屬於肝失疏泄所致。『陰器』為肝經循行之處,此人尿急正是肝經病變。無論從臟腑辨證,還是從經絡病變特點上來看,本證都要責之於肝。因此,治以疏肝之法而取效顯著。
典型病案三
孫某,男,46歲。患腎盂結石半年余,屢用排石藥未效。現高熱(39.3~39.8℃)已7天未退。曾用西藥治療熱仍不降。診見形體消瘦,面色黧黑,膚熱形寒,外穿棉衣,不欲食,頭暈耳鳴,目眩,腰脊酸痛,小便不利而有白濁,舌質淡白,苔薄白而滑,脈沉細微。
辨證:久病致虛,腎氣虧耗,虛陽外越。
治法:求本治標,補腎固攝。
方藥:熟地20g,茯苓20g,山茱萸30g,菟絲子30g,山藥15g,牡丹皮6g,澤瀉3g,肉桂9g,制附子9g,益智仁9g。水煎服,每日1劑。
煎服2劑,諸症減輕。守方繼服3劑,體溫降至正常,精神轉佳,飲食復常。再服3劑,諸症悉除。
按:患者腎盂結石年余,屢用苦寒清利排石之品,傷及腎氣,以致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而發熱。此陽虛為本,虛陽外越為標,標本俱急。本例據『損者益之』的原則,從本治之而獲『標本同治』之效。(朱萌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朱傳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