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的烏梅丸是治蛔蟲病的祖方,驅蛔行之有效。為什麼還要突破經典創立新烏梅丸?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確有中醫人用智慧創造了新烏梅丸驅蛔的傳奇,造福患者,同時成就了醫者。
據【方劑活用一例】記載:1968年冬夜,粵北偏僻山區的一位老婦突發蛔蟲腹痛。經辨證論治急需烏梅丸治療。可是當時既無中藥又無西藥,怎麼辦呢?送醫院吧,離這最近的公社衛院也有50裏地,需要走崎嶇的山路,又適逢陰雨連連,天黑路滑沒法送。腹診發現患者腹中有堅硬團狀物,不送醫院又恐患者是腸梗阻。
在這兩難之際,插隊在粵北偏僻山區的廣西桂林中國人民解放軍181醫院的一群中醫人迎難而上,想的只有如何救治病人。雖說烏梅丸中藥物找不到,但可師其意而不泥其方。烏梅丸組方之意是溫髒安蛔,方中用烏梅酸以制蛔安蛔,以蜀椒、乾薑之辛溫溫髒驅蛔,以黃連、黃柏苦以下蛔為主藥。柯韻伯云:『蛔從風化,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他們針對酸、辛、苦味就地取材:取食醋30亳升,鮮指天椒20克,老薑15克,苦楝樹根皮15克組成一個新烏梅丸。後三味水煎成大半碗兌食醋內服。服後15分鐘病人腹痛減輕,半小時後症狀基本緩解,1小時後可安然入睡。第2天大便排岀蛔蟲30餘條,第3天排岀蛔蟲7條。沒花一分錢,老婦的蛔蟲病就治好了。
這則醫案真是絕處逢生的最好註腳。一方面,患者危境得以逢生;另一方面,醫者在絕境中找到了岀路,創製了簡、便、廉、驗的新烏梅丸。這些中醫人在絕境中急中生智,創造了經方活用的傳奇。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劉小平 湖南省洞口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