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1|回覆: 0

[儒學動態] 散講論語之為政第六:孟武伯問孝

[複製連結]
極致深淵 發表於 2022-12-13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讀】本章承上章繼續談孝,談應當如何盡孝。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一)

歷代註疏對本章有三種理解:

第一說,父母愛子心切,尤其擔心子女身體健康,惟恐其有疾病。子女能體此心,在日常生活中倍加愛護自己的身體,遠離病痛,這就是對父母的孝。孟子云:『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所以事親,故人子當知父母之所憂,自能謹疾,不妄為非,不失其身。不失其身,斯為孝也。

第二說,子女應當謹慎持身,把各種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做好的都做到最好,不讓父母操心煩神,而讓父母只操心我們所無法避免的疾病。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朱熹【論語集注】進一步解釋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意思說子女當謹言慎行,不行非禮之事,不得妄為非法,不使父母憂其德,唯使父母憂其病。

還有第三說,子女誠心孝其父母,或用心過甚,轉使父母不安,故為子女者,惟當以父母之疾病為憂,其他不宜過分操心。這個解釋最為牽強,若按其說,文本更合理的表達應是『唯父母疾是憂』,且【論語】論孝還有『不改父之道』、生養葬祭等孝行。

錢穆【論語新解】認為這『三說皆合理』,但第三說當作『唯父母疾之憂』始合。朱熹【論語集注】給出前二說,認為皆通,但從其注釋順序上看,應該是更傾向於第一說,於第二說更象是一個補充提示。【朱子或問】中斥馬融所注迂昧。

那麼,上述三說究竟哪一種解釋更合理、更合文本意思?

(二)

理解本章首先要搞清楚【論語】中的『問孝』是什麼意思,請教的到底是『什麼是孝?或孝是什麼』,還是『如何行孝?或應當怎樣做才是孝?』我們認為要從後者意義上去理解,孔子並不關心普遍性、必然性概念,如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去追問『美是什麼?』『什麼是善』,追求從各種具體事物和具體概念中抽升出普遍必然以至超越的理念,並以此為真理之所在;孔子所關注的是各種具體的人如何面對生活,在具體情境下應當如何行動,所確認的『真理』是具體的、多元的、實踐的,所謂『道在倫常日用之中』,如【論語】中孔子回答『問仁』『問政』『問孝』總是因人因時而異。這可以說孔子『因材施教』,其實更根本的是思維方式本身所導致的。

所以問孝,問的是『應當如何行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最關鍵之處,在於『誰』在問。因為必須要從具體的人所面對的具體情境出發,才能予以恰當的回答。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字泄,諡武,魯哀公十四年(孔子71歲)孟懿子卒後,繼位魯國孟孫氏第10代宗主。【周書·諡法解】諡號『武』的標準是『剛強直理、威強睿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大志多窮』,孟武伯能得到這個諡號,說明其性格勇猛強悍。根據孔子的回答,可以推測孟武伯問孝的時間,是在其繼位宗主之前,其問孝時的主要身份是未來的孟孫氏宗主繼承人。

根據上述這些信息,我們推測孔子答之『父母唯其疾之憂』,言下之意簡單來說就是『你好生活着,就是在行孝』,因為作為魯國大夫的未來繼承人,承擔着家族的使命,身體若有個閃失,殘疾了,或傻了,或死了,對於孟孫氏家族、甚至魯國來說,都是大事,繼承人問題就是政之根本。而孟武伯又偏偏剛強好勇,容易呈一朝之忿而舍其身忘其親,故孔子以此答誡之,希望其愛護身體,遠離禍患。

(三)

由上言之,歷代註疏三說中,第一說為正解。『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保持身心健康就是對父母的孝。這慎疾守身之道,看似非常簡單樸素的理解,其背後其實隱含着儒家孝道之根本。

【孝經·開宗明義章】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為何不敢毀傷?因為身體不僅僅屬於自己,也屬於父母及先祖,身體中流淌着父母的血,繼承着祖先的基因。【禮記·祭義】『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哀公問】中孔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

可見,儒家所理解的身體,絕不僅是形而下的可見之肉身,同時也承載着祖先的信息,承擔着家族的使命,祖先之神靈居住在己身之中,家族之繁衍通過已身來實現,身體有其超越肉身的形而上意義。

本章中,孔子揭示出孝道的核心要義,在於身體性,即敬身、守身,所謂的光宗耀祖、傳宗接代,都要從身體意義上、從生命延續意義上去理解和闡釋,光宗耀祖,是立足於接續過去、承繼祖先的己身;傳宗接代,是着眼於朝向未來、延續生命的己身。

由此,回看『孟武伯問孝』,可以看出孔子所揭示出來的身體性,同時也是政治性的。孔子要求孟武伯慎疾、守身、敬身,不僅僅指向事親,同時也指向敬祖,指向生命之延續、家族之繁衍,這是作為魯國大夫未來繼承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這恰恰是政治。

前章,孔子借在位大夫孟懿子問孝,揭示在當下政治架構中應當如何行孝;本章,借未來大夫孟武伯問孝,強調要在生命延續意義上理解應當如何行孝。前者,強調孝的空間性意義;後者,強調孝的時間性意義,兩者的共同點則是政治性,都是從政治上去觀看、理解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