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回覆: 0

[其他] 【鹽鐵論】卷56申韓詩解1御史: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文學:禮義亂原刑措無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18 21: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56申韓詩解1御史: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文學:禮義亂原刑措無為
題文詩:
御史曰待,周公為相,世無列國.待孔子而,
後學則世,無儒墨家.夫衣小缺,憏裂可補,
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政小缺,法令可防,
而必待雅,頌乃治之;是猶舍鄰,之醫而求,
俞跗治病,廢污池水,待江海而,後救火也.
迂而不徑,闕而無務,如此是以,政令不從,
而治煩亂.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故吳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強秦韓也.
文學:有國者而,選眾任賢,學者博覽,
就善,是周孔!故曰法之.今商鞅反,
聖人之道,變亂秦俗,後政耗亂,而不能治,
流失不復,愚人縱火,於沛澤也,不能復振;
蜂蠆螫人,放死不能,息其毒也.煩而止之,
躁而靜之,上下勞擾,而亂益滋.故聖教化,
上與日月,俱照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
御史: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
則日益滋.大河之始,決於瓠子,涓涓及,
其卒泛濫,為中國害.災梁,破曹,
城郭壞沮,蓄積漂流,百姓木棲,千裏無廬,
令孤寡無,所依老弱,無所歸也.是故先帝,
閔悼其災,親省河堤,舉禹之功,河流以復,
曹衛以寧,百姓戴其,功詠其德,歌宣房塞,
萬福來焉,猶是如何,勿小補哉?防微杜漸.
文學曰河,決若瓮口,而破千裏,況禮決乎?
所害亦多!今斷獄,歲以萬計,犯法茲多,
其為災豈,特曹衛哉!知塞,宣房福來,
不知,原而,天下治也.周國用之,
不用,民若四時,各終其序,天下不孤.
詩經頌曰:綏我眉壽,介以繁祉.此天為福,
亦不小矣.誠信禮義,如宣房,功業已立,
垂拱無為,有司何補,法令何塞?聖主真情,
情真自覺,禮本法輔,以道馭術,事半功倍.

【題解】申,即申不害,戰國時韓人。相韓昭侯15 年,內修政治,外應諸侯,終其身無侵韓者。其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與韓非並稱申韓,後世並奉為法家之集大成者。本篇就『禮治』和『法治』的問題展開辯論。文學在上篇末尾攻擊韓非『非先王而不遵,舍正令而不從』,本篇又攻擊商鞅『反聖人之道,變亂奏俗,其後政耗亂而不能治』,提出『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妄圖以『禮治』代替『法治。御史則認為『法治』是『奸邪之所惡而良民之福』,『無法勢,雖賢人不能以為治』,並舉『吳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強秦、韓』為證,肯定『法治』對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巨大作用。
【原文】
御史曰:待周公而為相,則世無列國。待孔子而後學,則世無儒,墨。夫衣小缺,憏裂可以補①,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政小缺,法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頌乃治之②;是猶舍鄰之醫,而求俞跗而後治病③,廢污池之水④,待江海而後救火也⑤。迂而不徑⑥,闕而無務⑦,是以政令不從而治煩亂。夫善為政者,弊則補之⑧,決則塞之。故吳子以法治楚、魏⑨,申、商以法強秦、韓也。【注釋】
①『憏(chi)原作『襟』,今據孫詒讓說校改。憏裂:即小塊的布。
②雅、頌:【詩經】中的【小雅】、【大雅】和【頌】,這裏指禮治。
③俞跗(f&):上古良醫,見【史記·扁鵲傳】。
④廢:棄置不用。污池:水停聚的地方,即蓄水池。
⑤【韓非子·說林上】:『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美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
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義與此同。
⑥迂:曲折,繞遠。徑:直。
⑦闕:同『缺』,缺陷。務:措施。
⑧弊:破敗。
⑨吳子,即吳起,見【非鞅篇】注釋。
【譯文】
御史說:如果要等待周公來做宰相,那麼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國家了。如果都等待孔子來指教,那麼世上就不會有儒家和墨家了。衣服破了,找塊小布就能補好,卻一定要等待用整匹布來換;政事上出現小問題,用法律和禁令就可以彌補,卻一定要用【雅】、【頌】那些詩裏面講的禮義來治理;這就像有病不找附近的醫生,而往遠處去找俞跗治病一樣;(失火後)棄置不用附近池塘裏的水,而硬要等待從大江大海取來水再救火一樣。繞彎子而不走直路,有缺點不務修補,這就會使人們不服從法令,秩序越來越混亂。好的執政的人,一發現弊病就立即進行補救,一有漏洞就立即堵塞。所以吳起用『法』把楚、韓治理得很好,申不害、商鞅用『法』使秦、韓強盛起來。
【原文】
文學曰:有國者選眾而任賢,學者博覽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①。今商鞅反聖人之道②,變亂秦俗,其後政耗亂而不能治③,流失而不可復,愚人縱火於沛澤④,不能復振;蜂蠆螫人⑤,放死不能息其毒也⑥。煩而止之,躁而靜之,上下勞擾,而亂益滋。故聖人教化,上與日月俱照,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⑦!【注釋】
①法:效法。
②『商鞅』下本有『吳起』二字,今據郭沫若說刪。
③『治』,原作理,唐人避高宗李治諱改,今改正。
④愚人縱火於沛澤:指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領農民起義。沛澤:水草積聚的沼澤地。
⑤蠆:蠍子類毒蟲。
⑥放死:至死。
⑦【孟子·盡心篇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譯文】
文學說:掌握政權的人要從很多人當中選用賢能的人,有學問的人要從博覽群書中學到好的東西,何必一定等着周公、孔子呢!不過效法他們罷了。商鞅違反聖人之道,把秦國的風俗改壞了,從此以後秦國朝政昏亂而不可治理,禮崩樂壞而無法恢復,這就使陳勝、吳廣這樣的愚人在大澤鄉玩火,秦朝再也不能復興了;人被毒蜂、蠍子螫了,雖把蜂、蠍放跑弄死,也不能消除它的毒害。煩躁不安時就要靜止,國家上下都勞苦煩擾,而亂子就越來越厲害。所以說聖人的教化,如同日月一樣照耀,好像天地一樣長久,怎麼能說是小補呢!
【原文】
御史曰: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益滋。大河之始決於瓠子也①,涓涓爾②,及其卒③,泛濫為中國害。災梁、楚④,破曹、衛⑤,城郭壞沮,蓄積漂流⑥,百姓木棲⑦,千裏無廬,令孤寡無所依,老弱無所歸。故先帝閔悼其災⑧,親省河堤⑨,舉禹之功,河流以復,曹、衛以寧百姓戴其功,詠其德,歌『宣房塞,萬福來』焉⑩,亦猶是也。如何勿小補哉?【注釋】
①瓠(h))子:地名,約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 年),黃河在此決口。事詳【史記·河渠書】及【漢書·武帝紀】。
②涓涓:細小的水流。
③卒:終了,結果。
④梁、楚:指戰國時屬於魏國和楚國的土地,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兩岸地區及山西省西南部和
長江、淮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⑤曹、衛:指原屬春秋時曹、衛兩國管轄的地區,約在今山東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東北部地區。
⑥蓄積:這裏指財產。
⑦木棲:居住在樹木上。
⑧閔悼:憐惜。
⑨省:視察。
⑩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使汲仁、郭昌將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並親省河堤,以
示鼓勵,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因歌中有『宣房塞兮萬福來』語,故曰『歌'宣房塞,萬
福來」』。事詳【史記·河渠書】。
【譯文】
御史曰:衣服破了不補,就會越破越厲害,河堤漏水不去堵塞,就會越漏越大。黃河在瓠子那地方決口時,開始不過是涓涓細流,到最後竟泛濫成災,成為中原的禍害,使梁、楚受淹,曹、衛受害,城牆被毀壞,財物四處漂流,百姓只好居住在樹上,千裏之內不見房舍,使孤兒寡婦無所依靠,老弱的人找不到歸宿。所以先帝(漢武帝)憐惜受災的百姓,親自視察河堤,像大禹那樣致力治水,使黃河得到修復,曹、衛等地才得到安寧。百姓愛戴他的功績,歌頌他的恩德,歌中說:『宣房決口一堵塞,千福萬福一齊來。』事實的確是這樣,怎麼不要小補呢?
【原文】
文學曰:河決若瓮口而破千裏①,況禮決乎?其所害亦多矣!今斷獄歲以萬計②,犯法茲多③,其為災豈特曹、衛哉!夫知塞宣房而福來,不知塞亂原而天下治也④。周國用之,刑錯不用⑤,黎民若四時各終其序,而天下不孤。【頌】曰:『綏我眉壽,介以繁祉⑥。』此天為福亦不小矣。誠信禮義如宣房⑦,功業已立,垂拱無為,有司何補法令何塞也?
【注釋】
①瓮,盛水或酒的陶器。瓮口破千裏:比喻決口雖小,破壞甚大。
②斷獄:審理和判決案件。
③茲:同『滋』,增益。
④原:同『源』,根源。
⑤錯:通『措』,擱置。刑錯:是說民不犯法,刑無所用。史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
四十餘年不用』。見【史記·周本紀】。
⑥這是【詩經·周頌·雍】文。綏:安撫。眉壽:長壽。人年老時,眉有毫毛突出,故稱人長
壽為眉壽。介:給予。祉(zh!):幸福。
⑦誠:如果。
【譯文】
文學說:黃河開始決口時只有瓮口那樣大小,後來竟衝到千裏之廣,何況禮義廢棄呢?它的危害必然更大了!現在每年審理的案件數以萬計,犯法的越來越多,危害所及豈止是曹、衛地方呢!你們只知道堵塞宣房決口而萬福來,卻不知道杜絕亂世的根源會使天下安定。周朝用禮治國,刑罰棄置不用,百姓像四季一樣自然變化,各守其本分,普天下沒有孤寡的人。【詩經】上說:『保祐我平安長壽,賜給我很多幸福。』上天造的福也是不小了。如果信仰禮義,像對待宣房那樣真誠努力,功業就能夠建立,皇上可以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官吏還去補救什麼,法令還去堵塞什麼呢?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