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9|回覆: 0

[史學] 【漢書·食貨志】晁錯【論貴粟疏】上詩解7民務農桑薄賦廣畜實倉備災貴谷賤金答商兼併農人流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3 20: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食貨志晁錯【論貴粟疏】上詩解7農桑薄賦廣畜實倉備貴谷賤金商兼併農人流亡
題文詩:
於是,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
百姓晁錯,復說上曰:聖王在上,民不凍飢,
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
資財之道.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
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備先具今,
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
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且,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
民貧則奸,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
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
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
不能禁也.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
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之常,
一日不食,則飢終歲,不衣則寒.飢不得食,
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
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
賦斂,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
可得有民.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
走下四方,忘擇也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
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也,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周海內,
饑寒患.此令臣也,輕背其主,民易去鄉,
盜賊有勸,亡逃者乃,得輕資也.粟米布帛,
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
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
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
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
日休息;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
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倘若復被,
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暮改.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倍稱之息,
於是有賣,田宅鬻子,以償責者.商賈大者,
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貨物,操其奇贏,
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者,
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農夫苦,有仟佰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為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裏游遨,冠蓋相望,
乘堅策肥,履絲曳縞.商人所以,兼併農人,
農人所以,流亡者也.農本商末,商不兼農.
漢書·食貨志  【原文】
  於是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晁錯復說上曰:
【譯文】  於是皇上為買誼的話所感動,就開始設置籍田,親自耕種來勉勵百姓。晁錯又勸說皇上道:
【原文】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譯文】
  英明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感到寒冷飢餓,不是耕種而使他們有吃的,紡織而使他們有穿的,而是為他們開闢積累財物的道路。所以堯帝、禹帝有九年的水災,商湯有七年的旱災,但國家沒有因飢餓而死的人。這是因為積蓄多而防備已先具有了。現在國家統一,土地和人口的數量不比商湯、大禹時候少,加上沒有天災和幾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充足,這是什麼道理?土地上有剩餘的利潤,百姓有剩餘的力氣,生產穀物的土地沒有得到全面開墾,山地大湖的資源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不務農而食的人沒有完全回到農業上去。人民貧苦,那麼邪惡就出現。貧苦產生於不充足,不充足產生於不務農,不務農就不依附土地,不依附土地就會離開家鄉輕視家庭,百姓就像鳥獸,即使有高牆深池,嚴刑峻法,仍不能加以禁止。
【原文】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譯文】  寒冷的時候,對於衣服不要求華麗;飢餓時,對於食物不求甘美;飢餓寒冷到來了,就不顧廉恥。人的本性是一天不吃兩餐就餓,整年不製作衣服就寒冷。腹內飢餓得不到食物,皮膚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護她的孩子,君主怎麼能擁有他的人民!英明的君主知道這回事,所以要求人民致力於農業和桑業,減輕賦稅,增加積蓄,來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害,所以就可以得到並擁有百姓了。
【原文】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擇也。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譯文】  人民,在上位的之所以要控制他們,是因為他們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下流,四方沒有選擇。珠玉金銀,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眾人都以它們為貴,是因為在上位的人使用了它們的緣故。它們作為貨幣又輕又小,容易收藏,可以拿在手裹,週遊海內而沒有飢餓寒冷的憂患。這使大臣輕易背棄他的主上,百姓容易離開他們的家鄉,盜賊受到鼓勵,逃亡的人有了便於攜帶的財物。粟米布帛生長於土地,按季節生長,在市場上聚合,不是可以在一天之內能成的;幾石的重量,一般的人不能負擔,不被邪惡的人所利用,一天得不到,饑寒就要到了。因此英明的君主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玉。
【原文】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為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裏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譯文】  現在一個有五口人的農民家庭,他們家裏可以參加勞動的人不少於二人,能耕種的超不過百畝,百畝田的收穫超不過百石。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穫冬天儲藏,砍伐薪柴,修理官府,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避開暑熱,秋天不能避開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凍,四季之間沒有時間休息;還有私人的送往迎來,弔問死者,探問疾病,撫養孤獨、老人、孩子都在其中。勤勞辛苦如此,倘使又遭受到水旱災害,嚴峻的政治和殘暴的賦稅,賦斂不按時間,早晨的命令晚上就更改了。在收租稅時只好半價而賣,沒有的就要收取兩倍的利息等情況,於是就賣田宅和子孫用來償還債務的人。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店鋪,販賣貨物,用特殊手段獲取利益,他們每日都去集市遊逛,趁政府急需貨物的機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抬高。所以他們的男子不耕耘,女子不養蠶織布,所穿的一定華麗,吃的一定是美食佳餚;沒有農夫的辛苦,卻有千百錢的收入。憑着他們的富有,勾結王侯,勢力超過官吏,因為利益而相互傾軋;千裏遊逛,一路上前後不絕,乘着好車駕着好馬,穿着絲綢拉着白繒。這就是商人兼併農民,農民流亡的原因。
晁錯【論貴粟疏】1
 【原文】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1),織而衣之也(2),為開其資財之道也(3)。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4),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5),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6),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7),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9),中人弗勝(10),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11)。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12),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13)。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chèn)之息(14);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15),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裏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18),履絲曳縞(19)。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1)食(sì)之:給他們吃。 『食』作動詞用。(2)衣(yì)之:給他們穿。 『衣』作動詞用。(3)道:途徑。(4)捐瘠(jí):被遺棄和瘦弱的人。 捐,拋棄; 瘠,瘦(5)不避:不讓,不次於。(6)地著(zhuó):定居一地。【漢書·食貨志】:『理民之道,地著為本。』顏師古註:『地著,謂安土也。』(7)廩(lǐn):米倉。(8)牧:養,引申為統治、管理。(9)石:重量單位。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10)弗勝:不能勝任,指拿不動。(11)長(zhǎng):養育。(12)政:同『征』。虐:清代王念孫認為當作『賦』。(13)改:王念孫認為原本作『得』。(14)倍稱之息:加倍的利息。 稱,相等,相當。(15)賈(gǔ):商人。(16)奇贏:以特殊的手段獲得更大的利潤。(17)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穫。 阡陌,田間小路,此代田地。(18)乘堅策肥:乘堅車,策肥馬。 策,用鞭子趕馬。(19)履絲曳(yè)縞(gǎo):腳穿絲鞋,身披綢衣。 曳,拖着。縞,一種精緻潔白的絲織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