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卷8冶鑄詩解1禹鑄九鼎以防後世人君增賦重斂侯國冒貢後治水人不由其道 題文詩: 宋子有曰:首山之采,肇自軒轅,源流遠哉. 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從此火金,功用日異, 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 效用於世,母模子肖,亦猶是焉.精粗巨細, 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 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盪空靈, 而八音起.願者肖仙,梵身而塵,凡有至象. 巧者奪上,清魄而海,宇遍流泉,屈指唱籌, 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於此.善用水火, 鑄器利民.凡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而惟, 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壤則,已成入貢, 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貢業已, 成書而恐,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 冒貢奇淫,後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是故, 鑄之於鼎.不如書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 不可移易,此九鼎之,所以為鑄.年代久遠, 末學寡聞,諸如蠙珠,暨魚狐狸,織皮之類, 皆其刻畫,於鼎上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 陋者遂以,為怪物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奸, 不逢魑魅,之說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時, 郜國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 刻畫必失,禹貢初旨.但存名為,古物後世, 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不復鑄鼎,特並志之.
【原文】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軒轅①,源流遠矣哉。九牧貢金,用襄禹鼎②,從此火金功用日異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也,母模子肖③,亦猶是焉。精粗巨細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媒合水火④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盪空靈⑤而八音起。願者肖仙梵之身⑥,而塵凡有至象。巧者奪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⑦,即屈指唱籌,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於此。
【注釋】
①首山之采,肇自軒轅:軒轅:黃帝。【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②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萬物而為之備。』九牧:九州之方伯。用九州所貢之銅鑄九鼎以像九州之物。
③母模子肖:按五行說,金生於土,故前雲金『以土為母』,而澆鑄金器則先以土為模範,故又云『母模子肖』。
④薄其身以媒合水火:以金鍛為刃器,鑄為炊具,可為人獲取食物,烹製於水火之中。
⑤虛其腹以振盪空靈:以金鑄為鍾鑹之屬,可以發聲傳遠。
⑥願者肖仙梵之身:有信仰者可以金鑄仙佛之像。
⑦奪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上清:銅錢之代稱。故事有錢精為上清童子之說。泉:即錢。
【譯文】 宋先生說:相傳上古黃帝時代已經開始在首山采銅鑄鼎,可見冶鑄的歷史真是淵源已久了。自從全國各地(九州)都進貢金屬銅給夏禹鑄成象徵天下大權的九個大鼎以來,冶鑄技術也就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了。金屬本是從泥土中產生出來的,當它被鑄造成器物來供人使用時,它的形狀又跟泥土造的母模一個樣。這正是所謂『以土為母』,『母模子肖』。鑄件之中有精有粗,有大有小,作用各不相同。君且看:鈍拙的可以用來舂東西,鋒利的可以用來耕地,薄壁的可以用來燒水煮食而使民間百姓人丁興旺,空腔的可以用來振盪空氣而使聲波振盪,美妙的樂章得以悠然響起。善良虔誠的信徒們模擬仙界神佛之形態為人間造出了精緻逼真的偶像,心靈手巧的工匠抓住天上月亮的隱約輪廓而造出了天下到處流通的錢幣。諸如此類,任憑人們屈指頭、唱籌碼,又哪裏能夠說得完呢?簡而言之,這些東西純靠人力是辦不到的。
鼎【原文】凡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惟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壤則已成,入貢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貢】業已成書。恐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冒貢奇淫,後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鑄之於鼎①。不如書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為鑄也。年代久遠,末學寡聞,如蠙珠、暨魚、狐狸、織皮之類,皆其刻畫於鼎上者,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為怪物②。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說也。此鼎入秦始亡③。而春秋時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刻畫必失【禹貢】初旨。此但存名為古物,後世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復鑄鼎,特並志之。
【注釋】
①『惟禹鑄九鼎』一段:防止後世人君之橫徵暴斂,征索外國之奇技淫巧,以及治河之時不由故道。這種說法不論是否符合歷史真實情況,但宋應星懷有憂國憂民之心,並以此對當時有所影射,是很明顯的。
②『年代久遠』一段:此言關於禹鑄九鼎的另一種說法是荒謬錯誤的。由於年代久遠,九鼎上刻畫的九州方物已經漫滅變形,於是一些人就把稀奇的東西當做各地神怪,從而傳出禹造九鼎以刻畫神怪,致使人多識怪魅之形以迴避的說法。
③此鼎入秦始亡:先秦典籍多言周有九鼎,為諸強覬覦,而終為秦所取,及秦亡,九鼎亦不知所之,但未言此九鼎即禹所鑄之九鼎。以為禹鑄者,乃見於後世之說。
【譯文】 鑄鼎的史實在堯舜以前就已無法考證了,至於傳說夏禹鑄造九鼎,那是因為當時九州根據各地現有條件和生產能力而繳納賦稅的條例已經頒佈,各地每年進貢的物產和品種已經有了具體規定,河道也已經疏通,【禹貢】這部書已經寫成了。但是由於恐怕後世的帝王增加賦稅來斂取百姓財物,各地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來的東西冒充貢品,以及後來治水的人也不再按照原來的一套辦法,於是,夏禹把這一切都鑄刻在鼎上,令規也就不會像書籍那樣容易丟失了,使後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這就是當時夏禹鑄造九鼎的原因。經過了許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畫像,如蚌珠、暨魚、狐狸、毛織物以及獸皮之類,也可能因為鏽蝕而變了樣,學問不深和見識淺薄的人就以為這是怪物。因此,【左傳】中才有禹鑄鼎是為了使百姓懂得識別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傷害的說法。這些鼎到了秦朝時就絕跡了,而春秋時期郜國的大鼎和莒國的兩個方鼎,都是諸侯國鑄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畫,也必定不合於【禹貢】的原意,只不過名為古舊之物罷了。後世的圖書已經多了好幾百倍,就不必再鑄鼎了,這裏特地提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