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7|回覆: 0

[儒家文化] 天下並不缺乏賢才,只看求和不求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下並不缺乏賢才,只看求和不求

天下並不缺乏賢才,只看求和不求

治理的最高境界說起來容易,但實際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在實踐中,君主任用賢德之士存在各種難處。【群書治要·申鑒】中把這些困難總結了十條

一曰不知』,沒有識人之明,因而不能辨別誰是真正賢明的人。奸臣在皇帝面前表現得比忠臣還忠心,如果皇帝不是明君,僅聽奸臣的片面之詞很容易被迷惑。老子曰:『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都說明知人並非易事,要有相當的辨別能力。

二曰不求』,不知道用心去求取人才。【群書治要·傅子】中說:『夫聖人者,不世而出者也。賢能之士,何世無之。』聖人確實不是世代都有,古人說:『五百年而有王者興』,五百年才出現一位聖王。但是,賢德之士哪一個時代沒有呢?既然如此,為什麼領導者得不到人才?

【傅子】中對此論述道:虞舜、文王、武王等聖人想實行王道,賢臣就出來輔佐;齊桓公想稱霸天下,管仲這樣的臣子就出現;秦孝公想富國強兵,商鞅這樣的法士也來輔佐。這就是『欲王則王佐至,欲霸則霸臣出,欲富國強兵,則富國強兵之人往。求無不得,唱無不和,是以天下之不乏賢也,顧求與不求耳,何憂天下之無人乎?』至聖的明王一旦倡導,天下的賢人自然會應和。天下並不缺乏賢才,只看求和不求罷了,怎麼會憂愁天下沒有人才?

【群書治要·說苑】記載,齊宣王請淳于髡談論宣王有什麼愛好。淳于髡說:『古代君王所喜好的有四種,而大王只喜歡其中三種。』齊宣王問淳于髡原因。淳于髡說:『古代君王喜歡駿馬,大王也喜歡駿馬;古代君王喜歡美味,大王也喜歡美味;古代君王喜歡美色,大王也喜歡美色。但是,古代君王喜歡賢士,唯獨大王不喜歡賢士。』

齊宣王聽後,說:『國家沒有賢士,如果有賢士,我自然喜歡他們。』淳于髡說:『古代有驊騮、騏驥這樣的駿馬,現在沒有這樣的駿馬了,但大王也會從眾多的馬中去選取,可見大王是真的喜歡駿馬;古代有豹胎、象胎這樣的美味,現在沒有這樣的美味了,但是大王也會從眾多的美味中去選取,可見大王也是真的喜歡美味;古代有毛嬙、西施這樣的美女,現在沒有毛嬙、西施了,但是大王也會從眾多的美女之中去選取,可見大王也是真喜歡美色。如果大王一定要等待堯舜禹湯時代的那種賢士出現才喜歡他們,那麼堯舜禹湯時代那樣的賢士也就不喜歡大王您了。』齊宣王聽後默默無語。這說明天下並不缺少賢士。世間德才兼備的人很多,只是君王、領導者並沒有用心去求取。

求取賢才,關鍵在於領導者對於賢才要有恭敬、禮遇、真誠的態度。所以,禮敬賢才、重視賢才與否,是評價一個領導者是否賢明的重要標誌,也是領導者能否建功立業的根本保證。判斷一個領導者能否建功立業,主要看手下有沒有德才兼備的人才。

【孔子家語】記載,魯哀公向孔子請教當時的君主誰最賢明。孔子說:『我沒有遇到過賢明的君主,如果非要說有一位賢明君主的話,那就是衛靈公吧。』哀公問孔子原因。孔子說:『衛靈公的弟弟公子渠牟的智慧、信義可以治理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衛靈公很喜愛並且非常重用公子渠牟。衛國的士人王林國,如果發現賢德之人,就一定會舉薦,如果看到賢德之人被退黜,就把自己的俸祿分給他,所以衛國沒有被埋沒的讀書人。衛靈公知道這件事後,便對王林國非常尊敬。衛國有一位士大夫叫慶足,每逢多事之秋,慶足一定會出來輔佐君主;當國泰民安時,慶足便從官位上退下來,把位置讓給賢德的人。衛靈公對慶足非常尊敬,奉為上賓。衛國還有一位大夫叫史鰍,開始與衛靈公政見不和,便想離開衛國。後來衛靈公知道自己錯了,在郊外住了三日,反省自己,琴瑟不奏,一定要等史鰍回國之後,靈公方肯回朝。所以,我認為衛靈公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可見,孔子認為真正賢明的君主,一定是知人善任之人,非常重視求取賢德之士。而要求取賢德之士,君主必須有禮賢下士的態度。

【群書治要·尸子】中說:『下士者得賢,下敵者得友,下眾者得譽。故度於往古,觀於先王,非求賢務士,而能立功於天下,成名於後世者,未之嘗有也。』禮賢下士的人能夠得到賢才,能對敵人禮敬的人可以化敵為友,能對眾人禮敬的人可以獲得眾人的稱譽。縱觀整個歷史發展和古代聖王的治國經驗,如果不依靠賢才,沒有哪個先王可以立功於天下、成名於後世。如果君主沒有按照正道求取賢才,賢才也招致不來。這說明領導者真誠、禮敬的態度非常重要。領導者對賢德之士有真誠恭敬的態度,才能得到賢能之士的真誠幫助,成就事業。

三曰不任』,不能任用賢德之士。【群書治要·中論】記載,即使是末代的亡國之君,其朝廷中也不是沒有可以使天下大治的臣子,府庫中也不是沒有聖賢的典籍,但是最終免不了滅亡,原因就在於『其賢不用,其法不行也』。雖然有賢德的人,但是不被君主重用;有聖賢的典籍及治國的方法、策略,但是沒有被君主推行。很多人說傳統文化很好,但是為什麼這個朝代興了又衰,衰了又興,沒有走出歷史的周期律?就是因為傳統文化、聖賢典籍所說的道理都很好,用它就能得到幫助,不用它也沒有辦法起到作用。就像有一位醫生,給你把脈、開藥方,醫術確實很高明,藥方也對症。但是你既不相信醫生,也不吃藥,醫生的醫術再高明,對你的病都無濟於事。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誨再好,但如果懷疑,甚至批判,對於治理國家也沒有幫助。

【孔子家語】中記載,子路請教孔子:『賢明的君主治國首先應該重視什麼?』孔子說:『尊敬賢德的人,輕賤不賢德的人。』子路又問:『可是我聽說晉國的中行氏也尊敬賢德的人,輕賤不賢德的人,為什麼他還是滅亡了?』孔子說:『中行氏尊敬賢德的人,卻不能任用賢德的人;輕賤不賢德的人,卻不能罷免不賢德的人。賢德的人知道中行氏不重用自己,就有怨恨之心;不賢德的人知道中行氏輕視自己,就有懷恨之心。結果,怨、仇這兩種情緒並存於國家,而鄰國的敵兵又在郊外作戰,中行氏想不滅亡,怎麼可能呢?』

所以,對於賢德的人一定要重用,對於不賢德的人一定要寬容。如果像中行氏一樣,有賢德的人不能重用,有不賢德的人不能罷免,就很難治理好國家,事業也很難興盛。

對於賢德的人一定要重用,對於不賢德的人一定要寬容。

對於賢德的人一定要重用,對於不賢德的人一定要寬容。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賢者不被重用的情況。【群書治要·六韜】中列舉了七種賢者不能被國君重用的具體原因:

第一,『主弱親強,賢者不用』。君主很弱小,親屬勢力強大,權力無法集中在君主的手中,即使有賢德的人,也不能被君主重用。

第二,『主不明,正者少,邪者眾,賢者不用』。君主不夠明智,而身邊正直的人少,邪曲不正的人多,賢德的人也不會被重用。

第三,『賊臣在外,奸臣在內,賢者不用』。賊臣在外誹謗,奸臣在內進獻讒言,賢德的人也不會被重用。

第四,『法政阿宗族,賢者不用』。法律政令都是偏向於自己的親屬,導致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賢者就得不到重用。

第五,『以欺為忠,賢者不用』。把欺騙自己的人當成是忠臣,賢者就不會被重用。

第六,『忠諫者死,賢者不用』。忠臣發現國君有錯誤,不惜犯言直諫,指正君主的過失。但君主卻喜歡巴結諂媚、阿諛奉承的人,厭惡直言不諱的人,不僅不獎賞賢臣,反而會置賢臣於危險的境地,賢者也得不到重用。

第七,『貨財上流,賢者不用』。財貨都流到上層,也就是君主貪財好利,而賢德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自私自利、貪財好利之心。君主有這種喜好,自然有很多人去迎合,賢德之人就不會得到重用。

古人把賢德之人不被重用的情況都列舉出來,警示後代的領導者要引以為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