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論衡】卷34程材篇詩解2無閥閱能不能任劇陋於選舉儒生寂於空室文吏嘩堂材士隨世驅馳 題文詩: 材不自能,則須助須,助則待勁.官之立佐, 為力不足;吏之取能,為材不及.日之照幽, 不須燈燭;賁育當敵,不待輔佐.使將相力, 若日照幽,賁育難敵,則文吏之,能無所用. 病作醫用,禍起巫使.倘如自能,案方和藥, 入室求祟,則醫不售,巫不進矣.設橋樑足, 不能越溝;車馬之用,走不追遠.足能越溝, 走能追遠,則橋不設,車馬不用.天地事物, 人所重敬,皆由力劣,智極須仰,以給足也. 今世將相,不責己之,不能而賤,儒生不習; 不原文吏,之所得用,而尊其材,謂之善吏. 以為非文,吏憂不除;文吏救患.是以選舉, 取常故案,吏取無害,而儒生無,閥閱所能, 不能任劇,陋於選舉,佚於朝庭.儒生或有, 聰慧捷疾,隨時變化,學知吏事,則踵文吏, 之後未得,良善之名.守古循志,案禮修義, 輒為將相,所不任文,吏所毗戲.不見任則, 執欲息退,見毗戲則,意亦不得,臨職不勸, 察事不精,遂為不能,斥落不習.有俗材而, 無雅度者,學知吏事,亂於文吏,觀將所欲, 適時所急,轉志易務,晝夜學問,無所羞恥, 期於成能,名文而已.其高志妙,操之人恥, 降意損崇,稱媚取進,深疾才能,之儒洎入, 文吏之科,堅守高志,不肯下學.亦進或時. 精暗不及,意疏不密,臨事不識;對向謬誤, 拜起不便,進退失度,奏記言事,蒙士解過, 援引古義,割切將欲,直言一指,觸諱犯忌; 封蒙約縛,簡繩檢署,事不如法;文辭卓詭, 辟刺離實,曲不應義.世俗輕之,文吏薄之, 將相賤之.故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 深知古今,而急欲成,一家章句.義理略具, 趨學史書,讀律諷令,治作情奏,熟習對向, 滑習跪拜,家成室就,召署輒能.徇今而不, 顧古超讎,不存志竟,進不案禮,廢經不念. 是以古經,廢而不修,舊學暗而,不明儒者, 寂於空室,文吏嘩堂.材能之士,隨世驅馳; 節操之人,守隘屏竄.驅馳日巧,屏竄日拙. 非其材頓,智不及也,希見闕為,不狎習也. 足未嘗行,蓋即使堯,禹問曲折;目未嘗見, 即便孔墨,亦問形象.儒生情真,非名非利.
【原文】
34·4材不自能則須助,須助則待勁(1)。官之立佐,為力不足也;吏之取能,為材不及也。日之照幽,不須燈燭;賁、育當敵,不待輔佐。使將相知力(2),若日之照幽,賁、育之難敵,則文吏之能無所用也。病作而醫用,禍起而巫使。如自能案方和藥(3),入室求祟(4),則醫不售而巫不進矣(5)。橋樑之設也,足不能越溝也;車馬之用也,走不能追遠也。足能越溝,走能追遠,則橋樑不設,車馬不用矣。天地事物,人所重敬,皆力劣知極,須仰以給足者也。今世之將相,不責己之不能,而賤儒生之不習;不原文吏之所得得用(6),而尊其材,謂之善吏。非文吏,憂不除;非文吏,患不救。是以選舉取常故(7),案吏取無害(8),儒生無閥閱(9),所能不能任劇,故陋於選舉,佚於朝庭(10)。
【注釋】
(1)勁:指有能力的人。(2)知:遞修本作『之』,可從。
(3)案:治理。
(4)求祟:指用求神捉鬼等迷信活動來消除災禍。
(5)售:買。這裏是請的意思。進:這裏是用的意思。
(6)得:根據文意,疑衍一『得』字。
(7)常故:指原來辦事的人。
(8)無害:兩漢時考核官吏的常用評語,意思是能照章辦事不出差錯。
(9)閥:功績。閱:經歷。(10)庭:章錄楊校宋本作『廷』,可從。
【譯文】 自己才能不夠則需要幫助,需要幫助就要依靠有能力的人。官吏設置輔佐,是因為能力不足;選取有能力的屬吏,是因為自己才能不夠。太陽照耀黑暗,不需要燈燭;孟賁、夏育禦敵,不靠輔佐。假使地方長官的能力,都像太陽照耀黑暗,孟賁和夏育那樣難於抵擋,那麼文吏的才能就沒有用處了。病發作而醫生就有人請,災禍來了巫就人有用。如果自己能開方配藥,會入室捉神弄鬼,那麼醫生就沒有人請,巫沒有人用。橋樑的架設,是因為人的腳不能跨越河溝;車馬的使用,是因為人跑不能跑得很遠。要是人的腳能跨越河溝,人跑能跑得很遠,那麼橋樑就不用架設,車馬也不要使用。天地間的事物,人尊重崇敬的原因,都是因為能力低下智慧不夠,需要依仰它來充足。像當今的地方長官,不責備自己沒有才能,卻輕視儒生不學習文職;不追究文吏得到重用的原因,而尊重他們的才能,認為他們是好官吏。於是就認為,不是文吏,憂慮不能排除;不是文吏,憂患不能解救。所以選舉時常要老辦事的人,考核官吏常取按章辦事沒有差錯的人。儒生沒有處理時事的功績和經歷,所具備的能力不能勝任繁雜的事務,所以在選舉時處於下等,在朝廷上失去地位。
【原文】
34·5聰慧捷疾者(1),隨時變化,學知吏事(2),則踵文吏之後,未得良善之名。守古循志(3),案禮修義(4),輒為將相所不任,文吏所毗戲(5)。不見任則執欲息退,見毗戲則意不得,臨職不勸,察事不精,遂為不能,斥落不習。有俗材而無雅度者,學知吏事,亂於文吏,觀將所知(6),適時所急,轉志易務,晝夜學問,無所羞恥,期於成能名文而已。其高志妙操之人,恥降意損崇,以稱媚取進,深疾才能之儒。洎入文吏之科(7),堅守高志,不肯下學(8)。亦進或精暗不及(9),意疏不密,臨事不識;對向謬誤,拜起不便,進退失度(10),奏記言事,蒙士解過(11),援引古義,割切將欲,直言一指,觸諱犯忌;封蒙約縛,簡繩檢署,事不如法;文辭卓詭(12),辟刺離實(13),曲不應義。故世俗輕之,文吏薄之,將相賤之。 【注釋】
(1)這裏的這種人是指儒生中一些善於看風使舵,投機取巧的人。
(2)知:懂得。
(3)古:古道。這裏指先王之道。循:遵循。這裏是堅持的意思。
(4)案:按照,依照。這裏是遵守的意思。修:研究,學習。這裏是講求的意思。
(5)毗(pí皮):通『卑』。
(6)知:欲。這裏是喜好的意思。
(7)洎(jì計):及,至。科:類。這裏是行列的意思。
(8)下學:這裏指學習文吏的那套本領。
(9)時或:疑『或時』之誤倒。『或時』,本書常用語。暗:通『諳』。熟悉。(10)度:法度。這裏指禮節。
(11)蒙土:愚昧無知的人。這裏指迂腐的讀書人。
(12)卓流:高超得出奇。
(13)刺(là臘):違背常情,事理。
【譯文】 儒生中腦子聰明行動敏捷的人,隨着當時情況變化,學會作官的一套,就追隨文吏的後面,從未得過好名聲。而遵守先王之道,堅持自己志向,遵守講求禮義的,往往地方長官不信任,被文吏鄙視、戲弄。由於不被重用就執意要退職,被鄙視、戲弄就感到不得意,因而辦事不勤勉,觀察事情不精細,從而被認為沒有能力,被數落不會辦事。儒生中只有一般才能沒有高尚抱負的,學會了作官的一套,與文吏混在一起,窺測地方長官的喜好,迎合當時的急需,轉變志向改變作為,日夜兼程又學又問,不感到羞恥,只是希望成為一個擅長文書出名的人罷了。而那些有高尚志向美好節操的人,恥於降低自己高尚志向,損害自己崇高品德,去獻媚求官,因而深恨那些『有俗材而無雅度』的儒生。等到他們進入文吏行列,仍然堅持自己高尚的志向,不肯就學文吏一套。也許因為在處理問題上,熟練程度不夠,考慮粗疏不周密,遇事不知道怎麼辦;在官場上對答有錯誤,跪拜不熟練,進退違背禮節;在朝廷上,上本陳述己見議論大事,像迂腐的讀書人辯解過失,引證典故;在地方上,切斷了長官的欲望,直言一針見血,觸犯了諱忌;在辦事上,封固和綑紮公文,給簡牘系帶帖簽落名,或封泥用印,這些事上沒有按照規章制度;在言談上,說話高談闊論,乖僻脫離實際,迂腐不符合道理。所以社會上一般人輕視他們,文吏鄙薄他們,地方長官看不起他們。
【原文】
34·6是以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1)。義理略縣,同超學史書(2),讀律諷令,治作情奏(3),習對向,滑習跪拜(4),家成室就,召署輒能。徇今不顧古,超讎不存志(5),竟進不案禮,廢經不念學。是以古經廢而不修,舊學暗而不明,儒者寂於空室,文吏嘩於朝堂。材能之士,隨世驅馳;節操之人,守隘屏竄。驅馳日以巧,屏竄日以拙。非材頓知不及也(6),希見闕為(7),不狎習也(8)。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9);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注釋】
(1)章句:指章句之學。漢代儒家各派對經書斷句、分段、釋義訓詁持不同態度形成的一種學問。
(2)超:根據文意,疑是『趨』形近而誤。史:令史,漢代郎以下掌管文書的官職。史書:指當文吏必須掌握的文字、書法。
(3)情:根據文意,疑『請』形近而誤。請奏:指公文。
(4)滑:光滑,圓滑。這裏是很熟練的意思。
(5)讎(shòu售):售。
(6)頓:通『鈍』。
(7)闕:通『缺』。
(8)狎(xiá俠):熟習。
(9)曲折:這裏指道路。
【譯文】 所以社會上一般做學問的人,不肯完全弄通經學,在深刻了解古今上下功夫,都急於想成為一家章句學派。只要初懂文義道理,同時就講究學習令史的必讀書籍,熟讀背誦法令,習作公文,學習答對,熟習跪拜禮節,在家練習好,以備一旦召去供職就能勝任。為了順應當今風氣不顧先王之道,急於成交就放棄高尚志向,搶着上爬不顧禮義,廢棄經書不想學習。因此古經被廢棄沒人學習,經學暗淡無光,儒生冷冷清清地呆在家裏,文吏則在朝堂上高聲喧譁得意洋洋。『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就跟隨世俗奔走效勞;而有高尚節操的儒生,就處於偏僻狹小的地方,被排斥與疏遠。奔走效勞的人一天比一天顯得靈巧,被排斥疏遠的人則一天比一天顯得笨拙。不是他們能力差,智慧不夠,而是見得少,幹得少,不熟習的緣故。要是自己的腳未曾走過的地方,即使是堯和禹也要問問道路的情況;要是自己眼睛未曾見過的東西,即使是孔子和墨子也要問問它們的形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