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3灌溉篇九詩解1修堤防通溝洫水潦以時決塞瀦蓄水堤止水遂均水列舍水澮瀉水 題文詩:
禹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然後暨稷, 播奏艱食,烝民乃粒;此昔大禹,平水土因, 井田溝洫,以去水也.後井田法,大備於周, 周禮所謂:遂人匠人,之治夫間,百畝有遂, 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 遂注入溝,溝注入洫,洫注入澮,澮注入川, 故田畝水,有所歸焉.此去水之,法也若夫, 古之井田,溝洫脈絡,佈於田野,旱則灌溉, 澇則泄去,故說者曰:溝洫之於,田野可決, 而決則無,水溢之害;可塞而塞,無旱乾患. 又荀卿曰:修堤防通,溝洫水潦,安水之藏, 以時決塞.則溝洫也,豈特通水,而已矣哉? 考之周禮:稻人掌稼,下地是言,以水澤之, 地種穀也;以瀦蓄水,以堤止水;以遂均水, 以列舍水,以澮瀉水.此又下地,制與遂人, 匠人異也.後世灌溉,之利實始,於此至秦, 廢井田而,開阡陌於,今數千年,遂人匠人, 所營之跡,無復可見;惟稻人法,低濕水多, 之地今猶,祖述用之.天下農田,灌溉之利, 大抵多古,人之遺蹟.如關西有,鄭國白公, 六輔之渠;關外有嚴,熊龍首渠;河內有史, 起十二渠,自淮泗及,汴渠通河,自河通渭, 則有漕渠,郎州亦有,古史渠也,南陽召信, 臣鉗盧陂,盧江有孫,叔敖芍陂,潁川之有, 鴻隙陂廣,陵有雷陂,浙左之有,馬臻鏡湖, 興化有蕭,何堰西蜀,乃有李冰,文翁穿江, 之跡皆能,灌溉民田,為百世利.興廢修壊, 存乎其人.夫言水利,者多矣然,不必他求, 別訪但能,修復故跡,足為興利,此歷代之, 水利事跡.古聖治水,興修水利,築壩修堤. 【原文】1
昔禹決九川,距四海,濬(浚)畎澮距川,然後播奏艱食,烝民乃粒;此禹平水土,因井田溝洫以去水也。後井田之法,大備於周。周禮所謂:遂人,匠人之治,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遂注入溝,溝注入洫,洫注入澮,澮注入川,故田畝之水有所歸焉。此去水之法也。若夫古之井田,溝洫脈絡,佈於田野,旱則灌溉,澇則泄去,故說者曰:溝洫之于田野,可決而決,則無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則無旱乾之患.又荀卿曰:修堤防,通溝洫之水潦,安水藏,以時決塞.則溝洫豈特通水而已哉?
考之周禮:『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澤之地種穀也。『以瀦蓄水。以(堤)防止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此又下地之制,與遂人匠人異也。後世灌溉之利,實昉(始)於此。至秦,廢井田而開阡陌,於今數千年,遂人匠人,所營之跡,無復可見;惟稻人之法,低濕水多之地,猶祖述而用之。 天下農田灌溉之利,大抵多古人之遺蹟。如關西有鄭國,白公,六輔之渠,關外有嚴熊龍首渠,河內有史起十二渠,自淮泗及汴通河,自河通渭則有漕渠,郎州有古史渠,南陽有召信臣鉗盧陂,盧江有孫叔敖芍陂,潁川有鴻隙陂,廣陵有雷陂,浙左有馬臻鏡湖,興化有蕭何堰,西蜀有李冰,文翁穿江之跡,皆能灌溉民田,為百世利。興廢修壊,存乎其人。夫言水利者多矣,然不必他求別訪,但能修復故跡,足為興利,此歷代之水利。 【原文及注】1 昔禹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然後播奏艱食,烝民乃粒。 此禹平水土,因井田溝洫以去水也。後井田之法,大備於周。【周禮】 所謂『遂人』、『匠人』之治,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油,千夫有澮,萬夫有川;遂注入溝,溝注入洫,洫注入法,澮注入川。故田畝之水有所歸焉。此去水之法也。若夫古之井田,溝洫脈絡,佈於田野,旱則灌溉,澇則泄去。故說者日:溝洫之于田野,可決而決,則無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則無旱乾之患。又荀卿日:『修堤防,通溝洫之水潦,安水藏,以時決塞。』則溝洫豈特通水而已哉?
【考之周禮】:『稻入掌稼下地』,以水澤之地種穀也。『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遂均水,以列舍之,以澮瀉水。』此又下地之制,與『遂人』、『匠人』異也。後世灌溉之利,實息於此。至秦,廢井田而開阡陌,於今數千年,遂人、匠人所營之跡,無復可見;惟『稻人』之法,低濕水多之地,猶祖述而用之。
天下農田灌溉之利,大抵多古人之遺蹟。如關西有鄭國、白公、六輔之渠,關外有嚴熊龍首渠,河內有史起十二渠,自淮泗及汴通河,自河通渭,則有漕渠,郎州有右史渠,南陽有召信臣鉗盧陂,廬江有孫叔敖芍陂,潁川有鴻隙陂,廣陵有雷陂,浙左有馬臻鏡湖,興化有蕭何堰,西蜀有.李冰、文翁穿江之跡:皆能灌溉民田,為百世利。興廢修壞,存乎其人。夫言水利者多矣,然不必他求別訪,但能修復故跡,足為興利。此歷代之水利。 【譯文】1 古時夏禹決泄九州河流,通到四海,疏浚大小溝渠,通到河川,然後播種百穀,使人民得到了可貴的糧食。這是大禹治水土之後,開通井田溝洫泄水[才能耕種的事跡]。後世井田的法制,到周代大為完備。【周禮】所記『遂人』、『匠人』的整治田野,一夫百畝之間有遂,十夫之間有溝,百夫之間有洫,千夫之間有澮,萬夫之間有川遂水注入溝,溝水注入洫,洫水注入澮,澮水注入川。所以田畝的潦水有所歸泄。這是泄水的方法。至於古代的井田,溝洫像脈絡一樣,分佈於田野,旱時就可以灌溉,澇時就可以泄水。所以解說者說:溝洫對于田野,該泄水的就泄水,便沒有水澇的災害,該蓄水的就蓄水,便沒有於旱的禍患。荀卿也說:『修築堤防,開通溝洫,排泄水潦,關蓄灌溉水,按時蓄泄。』①據此,溝洫豈是僅.僅通泄潦水而已呢? 考查【周禮】說:『稻人掌管低田種莊稼的事』,『是說用下澤水四種水稻"。『利用陂塘蓄水,築起堤防攔住水,.....由小遂均平地配水到田,用田埂關住田丘的水,[余水和澇水最後]通過大澮排泄出去。』這又是下田的制度,跟『遂人』、『匠人』 是不同的。後世灌溉的利益,實在是從這時開始的。 到秦朝時,廢除井田,開闢阡陌,到現在已經[-千多年],『遂人』、『匠人』所經營的遺蹟,已是見不到了:只有『稻人』的辦法,低濕水多地方還在仿照着沿用。 全國農田灌溉的利益,大致多是古人的遺蹟。例如關西有鄭國渠、白公渠、六輔渠,關外有嚴熊龍首渠,河內有史起十二渠,自淮泗入汴渠通黃河,自黃河通渭河,都有漕渠,(朗州)有古史渠,南陽有召信臣鉗盧陂,盧江有孫叔敖芍陂,潁川有鴻隙陂,廣陵有雷膠中,浙左有鑒鏡湖,[興元]有蕭何堰,西蜀有李冰、文翁穿江的功績。這些都能灌溉農田,利及百世。修復廢壞工程,全在於有心興建水利的人。講求水利的人多得很,不過不必別處訪求,只要能夠慘復故跡,也足以興建水利。這是歷代[官辦]的水利事述。 【注釋】 1,昔禹決九川,距四海,濬(浚)畎澮距川,然後播奏艱食,烝民乃粒;出自【尚書.虞書·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舜帝說:『來吧,禹!你也發表你的意見吧。』禹拜謝說:『啊!君王,我該說什麼呢?我只想每天認真的做事。』皋陶說:『啊!究竟怎麼樣呢?』禹說:『大水瀰漫接天,浩浩蕩蕩地包圍了山頂,漫沒了丘陵,老百姓沉沒陷落在洪水裏。我乘坐四種運載工具,沿着山路砍削樹木作為路標,同伯益一起把新殺的鳥獸肉送給百姓們。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它們流到四海,挖深疏通了田間的大水溝,使它們流進大河。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把百穀、鳥獸肉送給老百姓,讓他們互通有無,調
劑餘缺。於是,百姓們就安定下來了,各個諸侯國開始得到了治理。』皋陶說:『好啊!你的這番話真好啊。』 決:疏通。 九川:九州之川。按照【尚書·禹貢】的說法,是指弱水、黑水、河、漾、江、沇、淮、渭、洛。 距:至,到達。 浚:深挖疏通。 畎澮:田間的水溝。 2昉::曙光初現。引申為開始。3堨: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