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3灌溉篇九詩解3圍田圩田循按故跡創地利通溝瀆蓄陂澤備水旱污藪能變而為沃壤 題文詩: 復有圍田,及圩田制:邊江近湖,地多閒曠, 霖雨漲潦,不時淹沒,或淺浸而,瀰漫所以, 不任耕種,後因故將,征進之暇,屯戍於此, 所統兵眾,分工起土,江淮之上,連屬相望, 遂廣其利;亦有各處,富有之家,度視地形, 築土作堤,環而不斷,圈地千頃,旱則通水, 澇則泄去,故名圍田.又有據水,築為堤岸, 復疊外防,髙數丈或,曲直不等,長至彌望, 每遇霖潦,以捍水勢,故名圩田.內有溝瀆, 以通灌溉,其田亦或,不下千頃,此又水田, 之善者也.又如近年,懐孟路開,浚廣濟渠, 廣陵復引,雷陂廬江,重修芍陂,似此等處, 略見舉行.其餘各處,陂渠川澤,廢而不治, 不為不多,倘能循按,故跡抑或,創其地利, 開通溝瀆,瀦蓄陂澤,以備水旱,使斥鹵化, 而為膏腴,污藪變而,為沃壤則,國有餘糧, 民有餘利.考前史後,魏裴延雋,幽州刺史, 范陽郡有,舊督亢渠,漁陽燕郡,有故戾陵, 諸堰皆廢,裴延雋乃,營造而就,溉田萬頃, 為利十倍.今其地為,京都所在,尤宜疏通, 導達以為,億萬衣食,計故秦渠,序其略曰: 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鍬如雲,決渠為雨, 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舉事興工,豈無今日,之裴延雋?倘有成效, 不失本末,先後之序,庶幾灌溉,之事為農, 務之大本,國家厚利.灌溉農本,變廢為寶. 【原文】3 復有圍田及圩田之制:凡邊江近湖,地多閒曠,霖雨漲潦,不時掩沒,或淺浸瀰漫,所以不任耕種,後因故將征進之暇,屯戍於此,所統兵眾,分工起土,江淮之上,連屬相望,遂廣其利;亦有各處富有之家,度視地形,築土作堤(堤),環而不斷,內陸率有千頃,旱則通水,澇則泄去,故名曰『圍田』。又有據水築為堤岸,復疊外防,或髙至數丈,或曲直不等,長至彌望,每遇霖潦,以捍水勢,故名曰『圩田』。內有溝瀆,以通灌溉,其田亦或不下千頃,此又水田之善者。
又如近年懐孟路,開浚廣濟渠,廣陵復引雷陂,廬江重修芍陂,似此等處,略見舉行。其餘各處陂渠川澤,廢而不治,不為不多。倘能循按故跡,或創地利,通溝瀆,蓄陂澤,以備水旱,使斥鹵化而為膏腴,污藪變而為沃壤,國有餘糧,民有餘利。然考之前史,後魏裴延雋,為幽州刺史,范陽有舊督亢渠,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皆廢,(裴)延雋營造而就,溉田萬餘頃,為利十倍。今其地京都所在,尤宜疏通導達,以為億萬衣食之計。故秦渠序,其略曰:『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鍬)如雲,決渠為雨,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夫舉事興工,豈無今日之(裴)延雋?倘有成效,不失本末先後之敘,庶灌溉之事,為農務之大本,國家之厚利也。已上水具,並見【農器譜】請考之。 【注釋】 4陂柵:
用成排木樁打入溪流遏擋水流下泄,使水位漸高(其作用如今之水庫)的水利工程。 【原文及注】3 復有圍田及圩田之制。凡邊江近湖,地多閒曠。霖雨漲潦,不時淹沒,或淺浸瀰漫,所以不任耕種。後因故將征進之暇,屯成於此,所統兵眾,分工起土,江淮之上, 連屬相望,遂廣其利。亦有各處富有之家,度視地形,築土作堤,環而不斷,內陸率有千頃,旱則通水,澇則泄去,故名日『圍田』。又有據水築為堤岸,復疊外護,或高至數丈,或曲直不等,長至彌望,每遇霖潦,以捍水勢,故名日:『圩田』。內有溝瀆,以通灌溉,其田亦或不下千頃。此又水田之善者。 又如近年懷孟路開浚廣濟渠,廣陵復引雷陂,廬江重修芍陂,似此等處,略見舉行。其餘各處陂渠川澤,廢而不治,不為不多。倘能循按故跡,或創地利,通溝瀆,蓄陂澤,以備水旱,使斥鹵化而為膏腴,污藪變而為沃壤,國有餘糧,民有餘利。
然考之前史,後魏裴延雋為幽州刺史,范陽有舊督亢渠,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皆廢,延雋營造而就,溉田萬餘頃,為利十倍。今其地京都所在,尤宜疏通導達,以為億萬衣食之計。故秦渠序,其略日:『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鉉如雲,決渠為雨。....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夫舉事興工,豈無今日之延雋?倘有成效,不失本末先後之序,庶灌溉之事,為農務之大本,國家之厚利也。
以上水具,並見【農器譜】,請考之。 【譯文】3 又有圍田和圩田的田制。凡是靠江近湖的地方,地多曠皮,由於連雨水灘成澇,常被淹沒,或是沒水浸潰瀰漫一片,所以不能耕種。後來有帶兵的將領,在不征戰的時候,在這裏屯兵駐防,組織全軍官兵,分區築堤屯墾。 江淮的沿江土地。毖區接違相望。利益統打廣開來。也有各地的富有人家。勘察好地形,築起提防,圍繞着頭尾相銜接,圈進的地大率有千把公頃,旱時逼水灌溉,澇時就泄去。所以叫做『圍田』。又有抵水築起圩岸,再在圩外疊築護岸,高度有時達到幾丈,堤岸線或曲或直地延伸,長度可到一眼看不到盡頭,每遇連南成襠時,藉以捍有外水,所以名叫圩田.圩內有溝凝,用來通水灌溉。於內田畝或者也不下千團。這又是水田的好規制。
又如近年懷孟路開浚廣濟渠,廣陵重引雷陂水,廬江重修芍陂,像這些地方,已略見修治。其餘各處的陂架塘堰,度壞不治,不能說不多。如果能夠循治故跡,或者創建新工程,開通溝瀆,瀦蓄陂澤,作為水旱的準備,使鹽鹼地化為沃士。沼澤地變為肥壤,那國家就有餘利,人民也有餘財了。
再考查前史,後魏裴延雋任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督亢渠,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都巳廢壞。裴延雋加以修治成功,灌高農田一萬餘頃,取得十倍的利益。其地是現在京都所在,更應疏通導引,為億萬人民的衣食着想。所以人民歌頌鄭、白渠說『鄭國在前,白渠繼後。 揮鍬如雲,決渠如雨。.邊灌邊糞,長我禾黍。農食京師,億萬之口。』興辦水利的書,難道沒有今天的裴延擱?如果辦得有成效,那末奠定了農業以水利為先的基礎,庶幾使灌溉的事業,成為農業的根本,國家的大利。
上面提到的水利器具,都載在【農器請)中,請參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