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4|回覆: 0

[儒家文化]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很難達到,該怎麼辦?

[複製連結]
+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26 2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我們都知道人有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懼,但很少有人能達到中和的狀態,『中和』怎麼來解釋呢?

【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還沒有發出來時,就是中的狀態,但是一般人都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說怎麼可能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呢?其實這個喜怒哀樂愛惡懼,全都是因為人心不正產生的,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那個狀態,很少有人能夠理解更難去達到,怎麼辦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個和的狀態。

什麼叫『和』呢?【中庸】上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懼,這七情都發出來了,但是都沒有過分,都符合禮的要求,這個時候叫中節。用禮來節度它,使它恰到好處,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發乎情,止乎禮。

這就是告訴我們,【詩經】中的話可以使人導歸到情性之正,不偏離中和的狀態。

程子就曾說:『思無邪者,誠也。』什麼是『誠』呢?對於初學人來講『誠』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無私。為公而不為私,這就叫『誠』,這是對一般初學人來講的。

曾國藩先生在他的讀書筆記中,也曾對『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什麼是『誠』呢:『一念不生是謂誠』,就是你心裏根本沒有動念,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時候才稱為『誠』。很多人可能體會不到這種狀態,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境界,這就是『思無邪』,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由淺入深,初學者可以改惡從善,進一步再放下自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如果你因為這個理,執著這個理而傷害了情理,這個理也就不圓滿了。所以人學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學會放下執著,放下執著才能達到本真天然的境地。

宋儒范祖禹說:『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學者』,就是學道的人,要想成聖成賢,一定要知道抓住根本,凡事能抓住根本,就能很簡便地實行,一旦做到豁然通達,就能舉一反三,施用無窮思。

中國古人做學問都是守約施博,術業專攻。雖然學得很簡易,但施用起來卻很廣大。比如,漢代的五經博士都是專攻一門,一旦一經通達,便會經經通達。如果一部經不能通達,其他經也很難深入。

後面講,『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作為經的禮儀有三百,作為具體的禮儀有三千,儒家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家也同樣是如此,佛家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從事上來煉心的,說到底還是修心,修一個恭敬心。『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毋不敬』,一切恭敬,這就是禮的本質。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恭近於禮』。只要你心存真誠就和禮很接近了。比如,你到了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自然而然就會輕手輕腳,謹慎戒懼,莊重肅穆了。

所以『詩三百』用一句話說就是『思無邪』。『思無邪』一是指心念沒有邪曲不正的地方,一是指真情流露。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