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8|回覆: 3

[中醫典籍] 【中基】第三章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係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氣血津液神之間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從生命活動的大體上來看,人體可分為『形』與『神』 兩個部分。精、氣、血、津液均是人體內的基本精微物質,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歸屬為『形』。而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體現,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概稱之為『神』。形與神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無以活;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靈樞・本藏】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人體生命來自於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氣,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即是神。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如【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於氣,氣生於精,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
    一、氣與血的關係
    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岳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 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故【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響之,血主濡之。』 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一)氣為血之帥
    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1.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能生血還包含了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氣的充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強,血液充足;氣的虛虧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易於導致血虛的病變。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是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2.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疏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 因此,氣的充盛,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運行得以保證。反之,氣的虧少則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機郁滯不通則不能推動血行,都能夠產生血瘀的病變。再者,氣的運行發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也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出現血液妄行的病變,如氣逆者血隨氣升,氣陷者血隨氣下等等。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液運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即是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3.氣能攝血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如若脾氣虛弱,失去統攝,往往導致各種出血病變,臨床上稱為『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這些出血病變時,必須用健脾補氣方法,益氣以攝血。臨床中發生大出血的危重證候時,用大劑補氣藥物以攝血,也是這一理論的應用。
    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的三個方面體現了氣對於血的統率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氣為血之帥』。
    (二)血為氣之母
    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1.血能養氣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在人體各個部位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故血足則氣旺。人體臟腑、肢節、九竅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養,這些部位即可出現氣虛衰少或氣的功能喪失的病變。血虛的病人往往兼有氣虛的表現,其道理即在於此。
    2.血能載氣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血證論・吐血】說:『血為氣之守。』【張氏醫通・諸血門】說:『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說明氣依附於血而得以存在體內,並以血為載體而運行全身。因此,血液虛少的病人,也就會出現氣虛病變。而大失血的病人,氣亦隨之發生大量地喪失,往往導致氣的渙散不收,漂浮無根的氣脫病變,稱為『氣隨血脫』。
    血能養氣與血能載氣,體現了血對於氣的基礎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血為氣之母』。總之,血屬陰,氣屬陽。氣血陰陽之間協調平衡,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反之,『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因此,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使其恢復協調平衡的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係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係,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一)氣能生津
    氣是津液生成的動力,津液的生成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津液來源於飲食水谷,飲食水谷經過脾胃運化、小腸分清別濁、大腸主津等一系列臟腑生理活動後,其中精微的液體部分被吸收,化生津液以輸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氣化過程中,諸多臟腑之氣,尤其是脾胃之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脾胃等臟腑之氣充盛,則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強,人體津液充足。如若脾胃等臟腑之氣虛虧,則化生津液力量弱,導致津液不足的病變,治療時往往採取補氣生津的法則。
    (二)氣能行津
    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後,經過脾、肺、腎及三焦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津液輸布到全身各處,以發揮其生理作用。此後,通過代謝所產生的廢液和人體多餘的水分,都轉化為汗、尿或水汽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內輸布轉化及排泄的一系列過程都是通過氣化來完成的。如若氣虛,推動作用減弱,氣化無力進行,或氣機郁滯不暢,氣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並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病理上稱為『氣不行水』,也可稱為『氣不化水』。臨床上要消除這些病理產物及其產生的病理影響,常常將利水濕、化痰飲的方法與補氣、行氣法同時並用,所謂『治痰先治氣』、『治濕兼理脾』,即是氣能行津理論的具體應用。
    (三)氣能攝津
    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津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控制,維持着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恆定。例如,衛氣司汗孔開合,固攝肌腠,不使津液過多外泄;腎氣固攝下竅,使膀胱正常貯尿,不使津液過多排泄等等,都是氣對於津液發揮固攝作用的體現。如若氣的虛虧,固攝力量減弱,則會出現諸如多汗、自汗、多尿、遺尿、小便失禁等病理現象,臨床上往往採取補氣方法以控制津液的過多外泄。
    (四)津能生氣
    由飲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過脾臟的升清散精,上輸於肺,再經肺之宣降,通調水道,下輸於腎和膀胱。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以敷佈於臟腑、組織、形體、官竅,促進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津液虧耗不足,也會引起氣的衰少。
    (五)津能載氣
    津液是氣運行的載體之一。在血脈之外,氣的運行必須依附於津液,否則也會使氣漂浮失散而無所歸,故說津能載氣。因此,津液的丟失,必定導致氣的損耗,例如暑熱病證,不僅傷津耗液,而且氣亦隨汗液外泄,出現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的氣虛表現。而當大汗、大吐、大瀉等津液大量丟失時,氣亦隨之大量外脫,稱之為『氣隨津脫』。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痰飲】也說:『吐下之餘,定無完氣。』 可見汗、吐、下等丟失津液的同時,氣必然遭到耗損。因此,臨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時,必須做到有所節制,中病即止,勿過多使用而導致變證。
    由於津液是氣的載體,氣依附於津液得以運行,因而津液輸布代謝正常,則氣機調暢,謂之津行則氣行。而當津液輸布運行受到阻礙時,也往往會引起氣機的郁滯不暢,謂之津停則氣滯。『津停氣滯』與前面所述『氣不行水』 的病理變化是互為因果的,二者之間互相影響,往往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因此臨床中為了提高療效,必須將利水藥與行氣藥同時使用。
    三、精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精、血、津液都是液態物質,與氣相對而言,其性質均歸屬於陰。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間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補充的關係。病理上,三者之間也往往發生互相影響。這種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關係集中地體現於『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論之中。
    (一)精血同源
    精與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養,化源相同;兩者之間又互相資生,互相轉化,並都具有濡養和化神等作用。精與血的這種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係稱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先、後天之精分藏於臟腑之中,則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則化為血。如肝精、心精分別融入肝血和心血之中,則化為肝血和心血;脾精即脾運化吸收的水谷之精,其中的精專部分化為營氣,清稀部分化為津液,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腎精在肝腎之氣的推動作用下,入肝而化為血。先、後天之精充足,臟腑之精充盛,則全身血液充盈。
    由於腎為藏精之髒,故腎精化血的意義更為重要。腎精化血,榮養頭髮,故稱發為腎之外華,又為血之餘。因此,腎精虧耗則出現血虛病證表現,同時也有頭髮枯槁脫落之候。
    血液以後天水谷精微為主要生成來源,腎精賴後天水谷之精不斷充養,血液也可化生為精,以不斷補充和滋養腎之所藏,使腎精充實。故血液充盈則精足,血液虛少則精虧。
    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這種精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係既可稱為『精血同源』,也可稱為『肝腎同源』。
    (二)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這種關係稱為『津血同源』。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組成部分,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在心肺作用下,進入脈中,與營氣相合,變化為血。如【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其次,布散於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也可以不斷地滲入孫絡,以化生和補充血液。如【靈樞・癰疽】說:『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因此,當飲食水谷攝入不足,脾胃功能虛弱,或大汗、大吐、大瀉,或嚴重燒燙傷時,脈外津液不足,不僅不能進入脈內以補充化生血液,脈內的津液成分反而滲出脈外,以圖補充津液的虧耗,因此導致血液的虧少,以及血液濃稠,流行不暢的病變。此時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療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進一步耗傷,故【靈樞・營衛生會】說:『奪汗者無血。』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氣血津液神之間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從生命活動的大體上來看,人體可分為『形』與『神』 兩個部分。精、氣、血、津液均是人體內的基本精微物質,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歸屬為『形』。而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體現,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概稱之為『神』。形與神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無以活;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靈樞・本藏】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人體生命來自於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氣,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即是神。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如【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於氣,氣生於精,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
    一、氣與血的關係
    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岳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 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故【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響之,血主濡之。』 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一)氣為血之帥
    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1.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能生血還包含了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氣的充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強,血液充足;氣的虛虧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易於導致血虛的病變。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是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2.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疏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 因此,氣的充盛,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運行得以保證。反之,氣的虧少則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機郁滯不通則不能推動血行,都能夠產生血瘀的病變。再者,氣的運行發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也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出現血液妄行的病變,如氣逆者血隨氣升,氣陷者血隨氣下等等。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液運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即是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3.氣能攝血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如若脾氣虛弱,失去統攝,往往導致各種出血病變,臨床上稱為『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這些出血病變時,必須用健脾補氣方法,益氣以攝血。臨床中發生大出血的危重證候時,用大劑補氣藥物以攝血,也是這一理論的應用。
    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的三個方面體現了氣對於血的統率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氣為血之帥』。
    (二)血為氣之母
    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1.血能養氣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在人體各個部位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故血足則氣旺。人體臟腑、肢節、九竅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養,這些部位即可出現氣虛衰少或氣的功能喪失的病變。血虛的病人往往兼有氣虛的表現,其道理即在於此。
    2.血能載氣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血證論・吐血】說:『血為氣之守。』【張氏醫通・諸血門】說:『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說明氣依附於血而得以存在體內,並以血為載體而運行全身。因此,血液虛少的病人,也就會出現氣虛病變。而大失血的病人,氣亦隨之發生大量地喪失,往往導致氣的渙散不收,漂浮無根的氣脫病變,稱為『氣隨血脫』。
    血能養氣與血能載氣,體現了血對於氣的基礎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血為氣之母』。總之,血屬陰,氣屬陽。氣血陰陽之間協調平衡,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反之,『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因此,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使其恢復協調平衡的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係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係,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8-2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P>       血液行於脈中,脈中津液可以滲出脈外而化為津液,以濡潤臟腑組織和官竅,也可彌補脈外津液的不足,有利於津液的輸布代謝。其中,津液可化為汗液排泄於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如若血液虧耗,尤其是在失血時,脈中血少,不能化為津液,反而需要脈外津液進入脈中,因而導致津液不足的病變。此時,不能對失血者再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以防津液與血液進一步耗竭的惡性後果。故【靈樞・營衛生會】說:『奪血者無汗。』【傷寒論】中也有『血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 的告誡。
    總之,津液進入脈中,與營氣結合,便化生血液;血液中的津液,與營氣分離而滲出脈外,便化為津液。脈中脈外,有進有出,有分有合,就是津液與血液互相轉化的生理病理基礎。
    四、精氣神之間的關係
    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精可化氣,氣能生精,精與氣之間相互化生;精氣生神,精氣養神,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又統馭精與氣。因此,精、氣、神三者之間可分不可離,稱為人身『三寶』。
    (一)氣能生精攝精
    氣的運行不息能促進精的化生。腎中所藏之精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且賴後天水谷之精的不斷充養才得以充盛。只有全身臟腑之氣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運化吸收飲食水谷之精微,於是五臟六腑之精充盈,流注於腎而藏之。因而,精的化生依賴於氣的充盛。
    氣不但能促進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攝精,使精聚而充盈,不致無故耗損外泄,這是氣的固攝作用之體現。
    因此,氣虛則精的化生不足,或精不固聚而導致精虧、失精的病證,故臨床上常常採用補氣生精、補氣固精的治療方法。
    (二)精能化氣
    人體之精在氣的推動激發作用下可化生為氣。各髒之精化生各髒之氣,而藏於腎中的先天之精化為元氣,水谷之精化為谷氣。精為氣化生的本源,精足則人身之氣得以充盛,分佈到各臟腑經絡,則各臟腑經絡之氣亦充足;各髒之精充足則各髒之氣化生充沛,自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故精足則氣旺,精虧則氣衰。臨床中,精虛及失精患者常常同時見到氣虛的病理表現。
    (三)精氣化神
    精與氣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神必須得到精和氣的滋養才能正常發揮作用。精盈則神明,精虧則神疲,故【內經】倡導『積精全神』 以養生。氣充則神明,氣虛則神衰,故稱氣為『神之母』。
    總之,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而精與氣,以至包括血,津液等都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這些人體的基本物質屬於人的形體,形體是第一性的,是根本。神寓於形體之中,脫離形體的神是不存在的。
    (四)神馭精氣
    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但神又能馭氣統精。明・汪綺石【理虛元鑒】說:『夫心主血而藏神者也,腎主志而藏精者也。以先天生成之體質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人體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及精氣血等物質的新陳代謝,都必須受神的調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則精固氣暢,神盪則精失氣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精神意識活動對形體健康的反作用這一辯證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總之,精、氣與神的辯證關係是對立統一關係。中醫學的形神統一觀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以及診斷治療、推測病勢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
</p>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