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2|回覆: 3

[中醫典籍] 【中基】第四章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9-8-28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一、經別
    經別,即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別行分出,深入軀體深部,循行於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
    十二經別,多分佈於肘膝、臟腑、軀幹、頸項及頭部。其循行分佈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加以概括。十二經別循行,多從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稱為『入』;然後淺出體表,而上頭面,稱為『出』;陰經的經別合於相表裏的陽經經別,然後一併注入六條陽經,稱為『合』。每一對相表裏的經別組成一『合』,這樣十二經別分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為『六合』。
    (一)生理功能
    經別,是從經脈分出的另一類重要支脈,它們循行布散有一定特點,脈氣分佈範圍較廣,到達某些十二經脈所沒有到達的器官和形體部位,所以在生理、病理及治療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1.加強十二經脈表裏兩經在體內的聯繫
    十二經脈中,陽經為表,陰經為裏,在循行分佈和功能活動上,表裏兩經關係密切,經別則更加強了這種聯繫。主要表現於十二經別進入體腔後,表裏兩經的經別是相併而行的;淺出體表時,陰經經別又都合入陽經經別,一起注入體表的陽經,加強了十二經脈分佈於肢體的表裏經之間的關係。十二經別進入胸腹腔後,大多數經別都循行於該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尤其是陽經經別全部聯繫到與本經有關的髒與腑。如足少陽經別『屬膽,散之肝』,足陽明經別『屬胃,散之脾』等等。使體內一髒一腑的配合以及陰陽表裏兩經在內行部分聯繫更加密切。
    2.加強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幹的向心性聯繫
    十二經別一般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分出,進入體內後又都呈向心性運行;這對擴大經絡的聯繫以及加強由外向內的信息傳遞,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強了十二經脈和頭面部的聯繫
    十二經脈主要是六條陽經分佈於頭面部,而十二經別中不僅六條陽經的經別循行於頭面部,六條陰經的經別亦上達頭部。如足三陰經經別在合入陽經後上達頭部;手三陰經經別均經喉嚨,上頭面。其中手太陰經別沿喉嚨合入手陽明經別;手厥陰經別淺出耳後,與手少陽經合於完骨之下;手少陰經別淺出面部後與手太陽經合於目內眥。這樣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部的聯繫,而且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的理論,在經絡結構上進一步充實了內容,也為近代發展的耳針、面針、鼻針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4. 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範圍
    十二經別的循行,使十二經脈的分佈和聯繫的部位更加周密,從而也擴大了十二經脈的主治範圍。如足太陽膀胱經並不到達肛門,但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別卻『別入於肛』,加強了足太陽經脈與肛門的聯繫,故足太陽膀胱經的某些穴位,如承山、承筋等,可治肛門疾病。又如在內臟,足陽明經沒有分佈到心,而手少陰經也沒有到胃,但是,足陽明的經別『屬於胃,散絡於脾』,又『上通於心』,溝通了心與胃之間的聯繫,為中醫學心胃相關理論在經絡結構上奠定了基礎。
    5.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繫
    足三陰、足三陽的經別上行經過腹、胸,除加強了腹腔內臟腑的表裏聯繫外,又都與胸腔內的心臟相聯繫。因此,十二經別對於分析腹腔內臟與心的生理、病理聯繫,有重要的意義。
    (二)循行部位
     1.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一合)
    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N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佈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後散佈於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N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併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椎)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經的經別。
    2.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二合)
    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裏,歸屬於膽,散佈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佈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併行。
    3.足陽明與足太陰經別(三合)
    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裏面,歸屬於胃,散佈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返回聯繫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後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貫通舌中。
    4.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四合)
    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於腋窩,行向心臟,聯繫小腸。
    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後,進入胸腔,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5.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五合)
    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
    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於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嚨,淺出於耳後,於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6.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六合)
 樓主|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9-8-28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P> 手陽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k穴處分出,進入項後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於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於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於手陽明本經。

    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於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佈於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於手陽明的經別。
    二、別絡
    別絡,也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佈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之任脈、督脈的別絡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
    別絡是絡脈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對全身無數細小的絡脈起着主導作用。從別絡分出的細小絡脈稱為『孫絡』,即【靈樞・脈度】所謂『絡之別者為孫』。分佈在皮膚表面的絡脈稱為『浮絡』,即【靈樞・脈度】所謂『諸脈之浮而常見者』。
    十二經脈的別絡多行於身體的淺表部位,從肘膝關節以下分出後,均走向相表裏的經脈,並與其絡相通。如此則陰經的別絡絡於陽經,陽經的別絡絡於陰經,維繫了表裏兩經的密切關係。別絡循行於四肢,或上行頭面,進入軀幹,雖然也與內臟有某些聯絡,但均沒有固定的屬絡關係。
    (一)生理功能
    別絡,是絡脈的主體,從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分出,有一定的分佈部位,也有別於其他的功能特點。
    1.加強十二經脈表裏兩經在體表的聯繫
    別絡的這一功能,主要是通過陰經別絡走向陽經、陽經別絡走向陰經的途徑來實現的。
    別絡和經別都有加強表裏兩經聯繫的作用,但有一定的區別。①別絡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分出,大多分佈於體表,雖然也有進入胸腹腔和內臟的,但都沒有固定的屬絡關係;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分出,循行多深入體腔深部,爾後淺出體表。②別絡着重溝通體表的陽經和陰經,經別則既能密切表裏經在體內的溝通連接,又能加強其臟腑屬絡關係。③別絡和經別聯繫表裏經的方式也不同,經別是借陰經經別會合於陽經經別,以陰經歸併於陽經的方式進行聯繫,突出了陽經的統率作用;別絡則是陰經與陽經相互交通而聯絡的。④經別沒有所屬穴位,也沒有所主病症;別絡有絡穴,並有所主病症,在針刺選穴上有特殊意義。
    2.加強人體前、後、側面統一聯繫,統率其他絡脈
    十二經脈的別絡,其脈氣匯集於十二經的『絡穴』;督脈的別絡散佈於背部,其脈氣還散於頭,別走太陽;任脈的別絡散佈於腹部;脾之大絡散佈於胸脅部。故別絡可加強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與軀體組織的聯繫,尤其是加強人體前、後、側面的聯繫,並統率其他絡脈以滲灌氣血。別絡為經脈的斜行細支脈,是絡脈中的重要部分,從別絡再分出的細小絡脈,即為『孫絡』,若浮現於體表則稱『浮絡』,故別絡對眾多小絡脈有主導作用。
    3.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
    孫絡、浮絡等小絡脈從別絡等大的絡脈分出後,愈分愈細,其脈氣也逐漸細小,呈網狀擴散,密佈全身,同全身各組織發生緊密聯繫。循行於經脈中的氣血,通過別絡的滲灌作用注入孫絡、浮絡,並逐漸擴散到全身而起濡養作用。
    (二)循行部位
    1.手太陰別絡
    手太陰別絡名曰『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從列缺穴分出,在腕後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部。
    2.手陽明別絡
    手陽明別絡名曰『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偏歷穴)分出,走向手太陰肺經;其支脈向上沿着肩膊,經過肩k,上行至下頜角處,遍佈於牙齒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耳中所聚集的眾多經脈(宗脈)會合。
    3.足陽明別絡
    足陽明別絡名曰『豐隆』。在距離足外踝尖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脾經;其支脈,沿着脛骨外緣,上行絡於頭項部(會大椎),與該處其他各經的脈氣相會合,向下繞喉嚨及咽峽部。
    4. 足太陰別絡
    足太陰別絡名曰『公孫』。在距離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處分出,別行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上行進入腹腔,絡腸胃。
    5.手少陰別絡
    手少陰別絡名曰『通裏』。在腕關節後一寸處分出,順沿着手少陰本經經脈上行,入於心中,再向上聯絡舌根部,然後歸屬於眼和腦相連的系帶。
    6.手太陽別絡
    手太陽別絡名曰『支正』。在腕關節後五寸處,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有一別出的支脈上行肘部,再上行絡於肩k部。
    7.足太陽別絡
    足太陽別絡名曰『飛揚』。在外踝上七寸處,從本經分出,走向足少陰經脈。
    8.足少陰別絡
    足少陰別絡名曰『大鐘』。從大鐘穴分出,在足內踝後繞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足少陰腎經上行的經脈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再向外貫穿腰脊。
    9.手厥陰別絡
    手厥陰別絡名曰「內關』。從內關穴分出,在腕後二寸處淺出於兩筋之間;分支走向手少陽經脈,並沿着本經上行,連繫於心包,散絡於心系。
    10.手少陽別絡
    手少陽別絡名曰『外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分出,繞行於臂膊的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會合。
    11.足少陽別絡
    足少陽別絡名曰『光明』。在光明穴分出,在外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脈,向下聯絡足背。
    12.足厥陰別絡
 樓主|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9-8-28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經別
    經別,即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別行分出,深入軀體深部,循行於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
    十二經別,多分佈於肘膝、臟腑、軀幹、頸項及頭部。其循行分佈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加以概括。十二經別循行,多從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稱為『入』;然後淺出體表,而上頭面,稱為『出』;陰經的經別合於相表裏的陽經經別,然後一併注入六條陽經,稱為『合』。每一對相表裏的經別組成一『合』,這樣十二經別分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為『六合』。
    (一)生理功能
    經別,是從經脈分出的另一類重要支脈,它們循行布散有一定特點,脈氣分佈範圍較廣,到達某些十二經脈所沒有到達的器官和形體部位,所以在生理、病理及治療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1.加強十二經脈表裏兩經在體內的聯繫
    十二經脈中,陽經為表,陰經為裏,在循行分佈和功能活動上,表裏兩經關係密切,經別則更加強了這種聯繫。主要表現於十二經別進入體腔後,表裏兩經的經別是相併而行的;淺出體表時,陰經經別又都合入陽經經別,一起注入體表的陽經,加強了十二經脈分佈於肢體的表裏經之間的關係。十二經別進入胸腹腔後,大多數經別都循行於該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尤其是陽經經別全部聯繫到與本經有關的髒與腑。如足少陽經別『屬膽,散之肝』,足陽明經別『屬胃,散之脾』等等。使體內一髒一腑的配合以及陰陽表裏兩經在內行部分聯繫更加密切。
    2.加強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幹的向心性聯繫
    十二經別一般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分出,進入體內後又都呈向心性運行;這對擴大經絡的聯繫以及加強由外向內的信息傳遞,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強了十二經脈和頭面部的聯繫
    十二經脈主要是六條陽經分佈於頭面部,而十二經別中不僅六條陽經的經別循行於頭面部,六條陰經的經別亦上達頭部。如足三陰經經別在合入陽經後上達頭部;手三陰經經別均經喉嚨,上頭面。其中手太陰經別沿喉嚨合入手陽明經別;手厥陰經別淺出耳後,與手少陽經合於完骨之下;手少陰經別淺出面部後與手太陽經合於目內眥。這樣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對頭部的聯繫,而且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的理論,在經絡結構上進一步充實了內容,也為近代發展的耳針、面針、鼻針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4. 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範圍
    十二經別的循行,使十二經脈的分佈和聯繫的部位更加周密,從而也擴大了十二經脈的主治範圍。如足太陽膀胱經並不到達肛門,但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別卻『別入於肛』,加強了足太陽經脈與肛門的聯繫,故足太陽膀胱經的某些穴位,如承山、承筋等,可治肛門疾病。又如在內臟,足陽明經沒有分佈到心,而手少陰經也沒有到胃,但是,足陽明的經別『屬於胃,散絡於脾』,又『上通於心』,溝通了心與胃之間的聯繫,為中醫學心胃相關理論在經絡結構上奠定了基礎。
    5.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繫
    足三陰、足三陽的經別上行經過腹、胸,除加強了腹腔內臟腑的表裏聯繫外,又都與胸腔內的心臟相聯繫。因此,十二經別對於分析腹腔內臟與心的生理、病理聯繫,有重要的意義。
    (二)循行部位
     1.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一合)
    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N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佈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後散佈於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N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併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椎)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經的經別。
    2.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二合)
    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裏,歸屬於膽,散佈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佈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併行。
    3.足陽明與足太陰經別(三合)
    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裏面,歸屬於胃,散佈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返回聯繫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後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貫通舌中。
    4.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四合)
    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於腋窩,行向心臟,聯繫小腸。
    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後,進入胸腔,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5.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五合)
    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
    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於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嚨,淺出於耳後,於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6.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六合)
 樓主|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9-8-28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P>     足厥陰別絡名曰『蠡溝』。在蠢溝穴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脈;其支脈,經過脛骨部,上行到睾丸,結聚在會-陰處。

    13.督脈別絡
    督脈別絡名曰『長強』。從督脈的長強穴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佈頭上;下行的絡脈,正當肩胛部開始,向左右分別走向足太陽經,深入脊柱兩旁的肌肉(膂)。
    14.任脈別絡
    任脈別絡名曰『鳩尾』(尾翳)。從鳩尾穴分出,自胸骨劍突下行,散佈於腹部。
    15.脾之大絡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大包穴分出,淺出於淵腋穴下三寸處,散佈於胸脅部。
    三、經筋
    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又稱『十二經筋』,受十二經脈氣血的濡養和調節。
    (一〕生理功能
    經筋多附於骨和關節,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如【素問・痿論】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除附於骨骼外,還滿佈於軀體和四肢的淺部,對周身各部分的臟器組織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二)循行部位
    十二經筋的分佈,與十二經脈的體表循行基本一致。其循行分佈一般都在肢體部,從四肢未端走向頭身,行於體表,結聚於關節、骨骼附近。手足三陽經的經筋分佈於肢體外側,手足三陰經的經筋分佈於肢體內側,有的還進入胸腹腔,但通常不入內臟。十二經筋的循行特點也可用『結、聚、散、絡』加以概括。所謂『結聚散絡』,是指十二經筋起於四肢末端,盤旋結聚於關節,佈於胸背,終於頭身的特點。此外,十二經筋多呈向心性循行。
    1.足太陽經筋 起於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N窩部,其分支結於腓腸肌(Y)部,上向膝N內側,與前在N窩部的一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一作『目上綱』,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k部;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耳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耳旁。
    2.足少陽經筋 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另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經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
    3.足陽明經筋 起於第二、三、四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佈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下方結於鼻部,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上瞼),陽明為『目下網』(下瞼)。其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
    4,足太陰經筋 起於大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佈於胸中;其在裏者,附着於脊椎。
    5.足少陰經筋 起於小趾下邊,同足太陰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裏,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6.足厥陰經筋 起於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內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下,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
    7.手太陽經筋 起於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髁)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頜,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額,結於額角。
     8.手少陽經筋 起於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經額部,結於額角。
    9.手陽明經筋 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峯(肩k穴);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k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頜。
    10.手太陰經筋 起於拇指上,沿指上行,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k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裏,分散通過膈部,會合於膈下,到達季脅。
    11.手厥陰經筋 起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佈於脅肋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佈於胸中,結於膈。
    12.手少陰經筋 起於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豌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裏,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
   四、皮部
    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皮膚一定部位的反映區,故稱『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分佈範圍,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區。如【素問・皮部論】所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因此,皮部受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氣血的濡養滋潤而維持正常功能。皮部位於人體最淺表部位,與外界直接接觸,對外界變化具有調節作用,並依賴布散於體表的衛氣,發揮其抗禦外邪的作用。觀察不同部位皮膚的色澤和形態變化,有助於診斷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在皮膚一定部位施行貼敷、艾灸、熱熨、梅花針等療法,可治療內在臟腑的病變。這是皮部理論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應用。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