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網 作者: 賢之 古琴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生活中居於無比崇高的地位,古琴藝術的發展綿延不絕,漸成音樂文化中的大宗。但時至今日,現代社會迅猛發展,音樂文化的潮流早巳今非昔比。
過去是一個漫長的封建社會,小農生產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且商品經濟並不發達,交通不暢、信息遲緩,社會發展以緩步漸進的方式進行。
部分文人雅士和統治階層因社會體制而擁有豐厚的經濟保障,可以過上悠閒舒適的生活,有時以詩意的步伐來欣賞品味自身文化衍生出來的文化藝術活動。古人可以有書齋庭院,以求靜謐幽雅,風雅騷客,賓朋三五,沏清茶一杯,置妙棋一局,燒幽香一炷,翰墨文章,斗酒詩篇……而今天則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社會在高速中發展,信息渠道更加暢通,交流更加普遍,從高雅的西方交響樂到富於表演性、觀賞性的搖滾樂,從風風火火的『三高¨演唱會到備受冷落的傳統藝術形式如崑曲、京劇、民族音樂等。我國傳統的音樂形式都經歷了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其中古琴的地位也是呈現出頹勢,甚至有的人指出其岌岌可危之趨勢。本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的七弦古琴,現在知道的人太少了,大多數人是琴、箏不分。古琴在今天的社會文化氛圍中確實是已經排在了圍棋、書法、繪畫之後。古琴本身也有缺點,如音量太小、曲子難懂,普及工作做得不夠,一般人不易接受。
雖然,近幾年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傳統音樂藝術吸引了部分年輕的聽眾和觀眾,但這個社會中的音樂主流卻並不在此,古琴等音樂形式早已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半個世紀以來,古琴音樂的發展存在着不少問題。由古至今積澱下來的3000首曲譜,經過後人打譜發掘整理的數量還很少。其中推動琴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諸如新的琴曲的創作方面卻不盡如人意, 不能吸納廣大的聽眾。對知音的渴求至今未變,所謂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今天古琴音樂所面臨的壓力,主要並不是來自近代社會的內在變革,也不是外來文化的衝擊,而是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一股世界性的衰退潮流。古琴音樂歷史悠久,雖然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卻仍舊基本保留了許多原始的面貌,從而能在世界樂壇上佔據一個非常獨特的位置。但是在20世紀末的今天,古琴的傳統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各種外來的因素都逼使着古琴傳統做出各方面的適應和改變,隨着文人階層勢力的崩潰,古琴傳統再不能在溫室般的環境下受到栽培及保護,而必須像其他樂種一樣,在社會上掙扎以求生存。
文章來源:【七弦味道——經典古琴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