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6|回覆: 1

[文學研究] 曾國藩詩歌與亂世情懷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6-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張 靜

  曾國藩創作的著名七古長詩【題醇士前輩為滇生師畫竹迭前韻】,中間寫道:『試院經今五百年,文字何止千牛汗。前水後水但東之,萬事悠悠良可嘆。獨有名墨長流傳,壽世不隨星霜換。故知雨露濡李桃,不如風雲生肘腕。我今老硯久荒蕪,圖史拋如秋籜亂。』曾國藩『不管世途有陵岸』,亂世風雲波折無常,決心『何不誤筆試一按』,也就是要用詩文來一展他的亂世情懷。
  
  一、A『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響』
  
  二十幾歲的曾國藩初登仕途,雄心勃勃,樹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決心『述作窺韓愈,功名鄴侯擬』。在文學道路上要追蹤韓愈,留傳千古美文;在功業征途上要效仿張良,輔佐劉邦治理大漢江山。然而幾年過去了,『春秋三十一,頑然亦如此』,其惆悵之心是濃重的。他在【雜詩九首】其七中坦言:『勿勞我之思,我今足稻粱。所憂非所職,所樂殊未央。日暮登高邱,四顧何茫茫。落葉東南飛,孤雁西北翔。思君不得,慘澹詠斯章。』作者列位京官,已經『足稻粱』,自我物質生活應該滿足了。然而,他肩負着一位正直的土大夫歷史使命感,面對的是『秋老』般的大清王朝正走向衰亡的道路,『何以慰淒涼』呢?清廷正『日暮』,『落葉東南飛』,江河日下,作者怎能不憂心忡忡?登高望遠,『四顧』之下心情『茫茫』,自己就像那隻『孤雁』在無助的飛翔。
  曾國藩長篇古體組詩【感春六首】,作於道光二十三年,正值中國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之後的第二年,組詩比較全方位描繪了邊疆狼煙四起,遼闊的疆域面臨列強虎狼般吞噬的多事之秋。在嚴峻的外敵當頭形勢下,翰林官曾國藩渴望自己『徵兵七千赴羌隴,威稜肅厲不可當。國家聲靈薄萬裏,豈有大輅阻孱螳。立收烏合成齏粉,早晚紅旗報未央。』希望自己能夠統兵奔赴西北邊關,平定地方暴亂,方顯真正男兒的雄風。他誓死要將『烏合』之徒,踏成『齏粉』,不分時間早晚,定將凱旋而歸的『紅旗報未央』!『報未央』是指報效朝廷。
  國難當頭,曾國藩容不得自己細想深思,『士為知己者死』式的愚忠終究佔據他的胸膛。他創作了【感春六首】。其第五首寫到:『蕩蕩青天不可上,天門雙螭勢吞象。豺狼虎豹守九關,厲齒磨牙誰敢仰。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此詩前段是對當朝政治形勢的描繪:那裏充斥的是豺狼虎豹,為爭名奪利而心狠手辣,『厲齒磨牙』,沒人能敢抗擊:那裏充斥的是啞啞亂叫的群烏,只顧大發空論而沒有才幹,『清議派』大有人在。『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響。丹心爛漫開瑤池,碧血淋漓染仙仗。要令惡鳥變音聲,坐看哀鴻同長養。上有日月照精誠,旁有鬼神瞰高朗。』此詩後段如橫空出世,是曾氏的自負,認為自己一旦掌權,可使惡鳥變聲,哀鴻般的苦難百姓得以長養。據曾氏家書【致溫甫六弟】說,這組詩『慷慨悲歌,自謂不讓陳臥子(陳子龍)而語太激烈,不敢示人。』他這組詩從所抒悲憤和抱負來說,確是激烈的。我們且暫置曾國藩後來的行事不論,他早年的這種憂患意識和志向,與歷史前進的趨向基本上是同步的。林則徐、鄧廷楨『兩龍劍』被朝廷拋棄了,自己將失去愛國重臣的扶助,變成一隻『孤鳳』。縱然如此,他也要竭盡全力展翅藍天,威振神州大地,『震斷九州無凡響』。至此,作者的思緒瞬間被拉到神話的國度,幻想自己變成了救世主,坐着盛開的瑤池蓮花,降臨人間,去斬妖除魔,還朝政一片光明;去驅除外敵,還祖國邊疆一片平靜。為了救民於血火之中,作者將橫掃一切邪惡勢力,『碧血淋漓』在所不惜,誓將那血染的『仙杖』驅走陰雲黑暗,還一個光明亮麗的人間,『上有日月照精誠,旁有鬼神瞰高朗』。曾國藩氣魄之博大,不能不讓人瞠目結舌。
  
  二、A『蒼天可補河可塞,只有好懷不易開』
  
  吏治黑暗,兵勇搶掠,地主剝削,天災流行,逼得廣大人民無以求生。社會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都在曾國藩的詩歌中反映出來。【寄懷劉孟容】長詩中對上層社會奢華生活進行相當細緻的描繪:『皇天造群倫,位置各成列。煌煌帝者都,峨峨集勛閱。前庭充組圭,後閣清瑟。大馬疾如飛,高車如電掣。陋巷時騎過,牆震窗紙裂。』京城高官們豪宅氣派非凡,『煌煌』建築裏『充組圭』,『暖清瑟』;外出時的『大馬』高車來勢兇猛,『疾如飛』,『如電掣』,老百姓倘若不及時避讓,就會死於車輪之下;經過狹窄的街道,馬蹄聲、車輪聲把百姓房屋窗戶震裂,人民怎能安居?曾詩形象地再現了為政者逞威肆虐,極欲窮奢的可憎面目。而社會下層則是別樣一番景象,構成正反鮮明的對照。【書嚴太守大關賑糶詩後】云:『去年河北哀鴻嗷,千裏剝地無毛。霾牲瘞圭百不應,妻兒鬻食夫遁逃。』曾詩描繪了一幅赤地千裏,哀鴻遍野,家破人亡的悲慘畫卷,可謂慘不忍睹。矛盾積聚到極點,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整個清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刻終於到來,整個社會天崩地裂。
  道光二十七年雷再浩起義,道光二十幾年李沅發起義,各山堂紛起響應,整個形勢十分動盪。1850年都察院奏:『廣西逆匪橫行,延及七府一州。』作為湘軍的主帥,曾國藩親歷了那場十餘年的戰爭,並用詩歌記錄了戰火風雷。【荇農既和余詩而三子者皆見錄於有司乃複次韻】云:『今朝背城偶自奮,一呼振臂何轟Y。皇天亦助昆陽捷,亂飛屋瓦奔雲雷。稍雪平生三北恥,一洗往日千悲哀。』為了維護統治,曾國藩極端仇視義軍,殺人如麻,時人給他取了一個綽號『曾剃頭』。率軍作戰大捷後的喜悅之情溢於詩中,士大夫那種功成名就後的豪情噴涌而出,『升沉變遷不可必,今日一樂聊千杯』。曾國藩為清廷鞠躬盡瘁,以『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情懷投身於那場你死我活的命運大搏鬥,曾經多少揪心的考驗,二次戰敗自殺,親弟陣亡疆場尋屍不得,『沅湘義軍參差起,十事欲成九事乖。英豪半藏蜀國血,大地遍種秦時灰』。
  天京城的陷落,敵我屍體俯拾皆是,彈痕累累,硝煙瀰漫,火光燭天,所殺之人壅塞秦淮河,大地似乎仍在顫動。荒郊悲雨,野陌淒風,真是人間地獄。曾國藩用詩歌再現了戰後滿目瘡痍的悲景。【贈吳南屏】中寫道:『即今南紀風塵靖,亂後遺黎多眚災。荒村有骨飼狐貉,沃土無人辟蒿萊。筋力登危生理窄,斗粟誰肯易嬰孩?三裏誅求五裏稅,關市或逢虎與豺。謬領大藩二千裏,瘡痍不救胡為哉?』曾氏詩作與曹操名句『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神似。在這種戰後百業待興的形勢下,大小官吏仍然不思教訓,照舊『關市或逢虎與豺』,對百姓敲骨吸髓地壓榨。曾國藩不禁仰天長嘆,自己置生死於不顧,撲滅了太平天國的農民戰火,照原定的設想將是中興的跡象,無奈世界依舊。他痛不欲生,悲歌道:『蒼天可補河可塞,只有好懷不易開。』
  友朋交往,會感懷敘事,唱末世悲歌。曾氏遊覽故地,會觸目傷懷,嘆戰後廢墟。曾國藩創作七古【游金山觀東坡玉帶詩】,『去歲歸帆拂金山』,時隔不到一年,已人是物非,『耽耽樓觀今安在?無情瘦石空贊元。六飛昔臨浮玉頂,御榻霄漢千龍盤。兵火十年變陵谷,道場百畝荒榛菅。頹垣不見螭纏棟,荊扉無復獸齧環。古佛負牆滲秋雨,雛僧無食號夜寒』。通過歷史聖地鎮江金山昔日繁華建築,而今日遭兵火毀滅,從側面反映了太平軍與湘軍作戰之酷烈。戰後淒風苦雨,一片蕭條,人民饑寒交迫,『雛僧無食號夜寒』。懷蒼涼之心,他遊歷佛觀遺址金山寺,不禁緬懷幾百年前蘇東坡當時留下的玉帶詩,百感交集地寫道:『獨余蘇公舊法服,腰玉片片留人間。紱佩流傳七百祀,天章褒寵同錫Q。我懷峨嵋老尊宿,翱翔人海如鳳鸞。楊子江頭數來往,幾回愉樂幾悲酸。北去烏台判死別,南遷嶺表絕生還。磨蝎作災魅魑壯,荊棘塞天行路難。差喜名山藏故物,長倚江月照忠肝。』曾氏戰功卓著,反而受到清廷滿洲貴族與朝中大臣的猜忌、誹謗。萬般無奈之下,勸說攻下南京城的弟弟曾國荃解甲歸田,避免殺身之禍;而自己一手創建湘軍,在太平天國覆亡之後,又自己親手解散湘軍,以求自去官位,保平安之身,這其中的悲情可想而知。曾國藩只好嘲笑自己,在此詩末句以『江山自佳日自富,堪笑紛紛苦不閒』作結,這個『笑』字,寓意了作者多少辛酸之淚!
  
 樓主| 真衣 發表於 2012-6-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A『仰首呼虞舜,狂歌答屈原』
  
  大清江山,曾國藩用血肉之軀苦苦支撐,待他拼死奮戰,精力耗盡之時,他才發覺清王朝已經如糞牆朽木,根本無『中興』之望,不禁悲從中來,吊屈原,傷古今。【得郭筠仙書並詩卻寄六首】其二寫道:『大雅悲淪歇,斯文久不尊。至情宜倔強,吾道有籬藩。仰首呼虞舜,狂歌答屈原。自非君子性,茲意固難論。』在亂世之中,他渴望能夠出現虞舜太平世界;在夢想破滅之後,只得像屈原一樣懷絕望之心離開朝廷,自絕沉淪。此情此意何等沉重!
  秋天是落葉紛飛、萬物蕭條的季節,極易引發人的愁思。曾國藩創作【秋懷詩五首】其一云:『大葉下如雨,西風吹我衣。天地氣一肅,回頭萬事非。虛舟無抵忤,恩怨召殺機。年年絆物累,俯仰憐詬譏。終然學黃鵠,浩蕩滄溟飛。』詩中表達作者對官場險惡難測的命運與勾心鬥角的較量之厭倦感,自己赤心報國,結果『回頭萬事非』。在『絆物累』『憐詬譏』的境地下,不如早日擺脫官場的糾葛,『學黃鵠』自由自在地飛翔。到了這組詩的第五首,這種思想極度地膨脹,演化成歸隱田園之志了。『吾友劉孟容,遺我兩好書。三年不報答,幽怨今何如?深山大寶,光氣塞州閭。樊英履壇席,名業箕斗虛。補天倘無術,不如且荷鋤』。劉蓉是曾國藩重要的謀士,時譽為『軍中臥龍』,也是曾國藩最早的一位同鄉密友,亦是他的兒女親家與結拜兄弟。劉蓉戰功顯赫,次第超升,成為湘軍創建後第一位被破格提升的智勇雙全的大將之才,官至陝西巡撫。後遭御史陳廷經參劾,劉氏被革職回籍,去官歸鄉。曾國藩為之感到惋惜,但又覺是件好事。曾國藩在這首秋懷詩中,深情地思念他的肱股之交劉蓉,認為劉蓉去官歸鄉之願終能實現,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回到老家之中,居深山之裏,潛心研究自己的學問,著書立說,留下了【養晦堂詩文集】和【思辯錄疑義】,『光氣塞州閭』。在曾氏看來,劉蓉因小人陷害,朝廷昏庸,致使自己抱負未能全面而完善地體現出來,在陝西幾年留下了諸多扼腕嘆息的遺恨。但他能做到出處進退,不失氣節,不為憂樂所累,不對富貴功名流露出依戀之情,充分體現了他的學識涵養與人品氣質。曾國藩在這首七律中,懷念劉蓉的同時,又深切感到大清王朝已經日落西山,而自己又無力回天,情不自禁希望像劉蓉一樣歸隱林泉,『補天倘無術,不如且荷鋤』。中國儒家所要求土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示為曾氏的信奉。詩中尾聯飽含了他難言的酸楚情懷。
  入世無望,自然萌生出世之念。曾國藩在【送凌十一歸長沙五首】第四首詩中,明顯流露出嚮往農家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思緒:『憾我不學山中人,少小從耕拾束薪。朝去暮還對妻子,殺雞為黍會四鄰。世事痴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君歸自有青塘山,築室種樹莫言艱。』在他的心目中,『青塘山』那兒是他傷痕累累的心靈得以療養的地方,因為那兒有仁愛的妻兒,有純樸的鄉鄰。對於塵世紛擾,『世事痴聾百不識』,做一個逍遙自在與世無爭之人。思鄉之情頻頻牽引着他,在【題谷圖】中更加細緻描繪了故鄉山水的美好:『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萬竿。春雨晨鋤玉版,秋風夜館鳴琅\。』『錢塘畫師天所縱,手割湘雲落此間。風枝雨葉戰寒碧,明窗大幾生虛瀾。』故鄉的山水美不勝休,簡直是神仙賜降一般。曾國藩效仿李白浪漫飄逸之筆,展開豐富的想像,『錢塘畫師天所縱,手割湘雲落此間』。湘是湖南的簡稱,湘雲實指故園的美景,令他魂牽夢繞。曾國藩歷經幾十年官場爭鬥,在血淚與火光中拼搏,歷盡人間的大起大落的變故,雖然一生沒有息影山林,但那份歸隱故園以求平靜的情懷是真切自然的。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中文系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