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8|回覆: 1

[文學研究] 漫談元曲中的套數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6-9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沈鴻鑫

  幾年前徐培均教授與我共同主編了一本【元曲三百首辭典】,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出版後,我經常收到讀者的來信,他們對元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些讀者特別喜歡元曲中的套數,他們要我寫一點有關套數的文章,這就是這篇短文的由來。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盛於元代的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宋詞到兩宋已發展到高峯,南宋末年,由於文人片面追求形式美,內容逐漸遠離現實和民眾,宋詞趨於衰落。而宋金之際,在俗謠俚曲的基礎上,吸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營養,逐漸形成了一種用北曲歌唱的新的詩歌,它始出自民間,傳唱於歌女、伶工之口,後逐漸進入詩壇,為文人所運用,到了元代進入興盛時期,這種詩歌樣式,人們稱之為散曲。散曲在文學方面繼承了唐詩、宋詞的傳統,並吸收當時民歌的營養,在音樂方面則是融合了唐宋大曲、宋詞、諸宮調以及金元民間音樂發展而成,因此曲也可以看作是從詞演化而來,從詞中解放出來的新的文體。散曲題材廣泛,多有描寫下層農民販夫等生活狀況的作品,其語言既善於化用前人詩詞中名句,又大量吸收民間鮮活的俚言俗語,具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從風格看,散曲偏於質樸自然、爽朗顯露一路。散曲是用來清唱的詩歌,元代一批文人又用北曲填詞創作出可供舞台演出的劇本,這就是元雜劇。因此元曲包括了散曲和雜劇。
  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也稱『葉兒,它是單支曲子,也可以把二三支不同曲牌的小令曲子連綴起來,組成『帶過曲。小令在散曲中居於主要的地位。套數,也稱套曲、散套,它是由同一宮調中的不同曲牌的幾支小令曲子連綴組合的,有頭有尾,稱為完整的一套。套數根據內容需要,可長可短,短的只有三支曲子,長的可達一二十支曲。全套無論長短,必須一韻到底,不可換韻,一般每套末都有尾聲。套數可以說是元曲中的一枝獨具風韻的奇葩,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和欣賞幾首有代表性的套數。
  套數因為篇幅相對比較長,所以它在描寫人物和敘述故事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便是描繪人物形象、抒發主觀思想感情非常出色的一篇名作。作者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他是我國元代的偉大劇作家,同時是一位散曲大家。據傳關漢卿曾做過太醫院尹,藝術活動的地域主要在大都,晚年可能到過南方。他為人正直,仗義執言,博學多才,熟諳戲曲,不僅長於編劇,而且經常『躬踐排場,面敷粉墨。關漢卿所作雜劇今知有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18種,散曲有小令0餘首,套數10餘套。
  元代知識分子地位十分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說。他們只能混跡於勾欄瓦舍、青樓行院,與藝妓、優伶相處在一起。然而關漢卿並不以此為恥,也不理會別人的非議。在套曲【不伏老】中,他誇張地描寫了自己放蕩不羈的生活和倔強的性格,曲折地表現了心中的憤懣和不平,展現了元代特殊社會背景下書會才人的生動形象。
  【不伏老】可分四段。第一段寫他『攀花折柳:『半生來弄柳拈花,一世裏眠花臥柳,展現出一位放浪形骸的文人形象。第二段【梁州】進一步鋪張揚厲地敘寫他在風月場中遊戲博彩、風流倜儻的生活狀況:『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閒愁到我心頭。一會兒伴銀錚女笑倚銀屏,一會兒攜玉天仙同登玉樓,一會兒與金釵客滿泛金甌。他戲稱『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我是個錦陣花營都帥頭,曾玩府游州。第三段【隔尾】寫他在風月場中,不甘人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第四段【尾】是這首套曲裏最膾炙人口的篇章:『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一顆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呢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g、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作者以『響一顆銅豌豆自比,生動地描繪了他的風流生活和多才多藝,以及我行我素、堅決在煙花路上走到底的那種不屈不撓、不伏老、不回頭的性格。
  這套曲子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表現一种放浪形骸、及時行樂的情態,其實不然,全篇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調侃的筆致狀物抒情,曲中巧妙地用誇張手法,通過對諸般技藝的精通,渲染其風流多才,閱歷豐富,以即使被打得頭破血流也不改初衷,顯示其不隨俗流、獨立特行、倔強執著的性格,還以詼諧幽默的反語抒寫內心深處的憤世情緒,真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全篇用語風趣老辣,汪洋恣肆。套曲大量使用襯字和排比句,風格豪放,氣勢酣暢,讀來讓人感到痛快淋漓。
  套數還擅長敘事。【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是非常著名的一首。它的作者睢景臣,字景賢,是一位雜劇、散曲作家,揚州(今屬江蘇)人。自幼好學,稟性聰明,酷愛音律。元大德七年(1303)從揚州至杭州寓居,與鍾嗣成交誼。他的作品有雜劇【屈原投江】、【千裏投人】、【鴛鴦牡丹記】三種,均不存。【金元散曲】存其套數三套,殘套一套。
  套數【高祖還鄉】描寫漢高祖劉邦稱帝的第十二年,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路經故鄉沛縣(今屬江蘇),逗留十多天的故事。皇上衣錦還鄉,當地官員鄭重其事地盛大歡迎。作品用一名深知劉邦底細的村民的口吻來敘述這件『盛事,以辛辣、挖苦的筆觸揭露了劉邦耽酒、賴債、明搶、暗偷的鄉村無賴的本來面目,並給以憤怒的嘲弄和鞭笞,使本來隆重、熱烈的歡迎場面變成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
  這支套數可分三段,第一段寫社長(相當於後代的村長)挨家挨戶通知,說為了迎接皇帝乘着車駕龍輦回到故鄉,要大家交納草料,承擔勞役。於是『王鄉老執定瓦台盤,趙忙郎抱着酒葫蘆。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麼大戶,一片熱鬧忙亂的景象。
  第二段寫村民們吹笛擂鼓歡迎,皇帝全副鑾駕來到村前,『我看到當頭是幾面分別畫有白兔、烏鴉、雞、狗等圖樣的旗幟。接着是儀仗,這裏全都巧妙地用見識寡陋的村民的口吻說:『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鞍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黃羅傘柄天生曲。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後若干遞送夫。更幾個多嬌女,一般穿着,一般妝梳。把那豪華威赫的儀仗寫得十分滑稽。
  第三段是全曲的重點,也是最精彩的地方。漢高祖劉邦進村後,下車與鄉親們見面。『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的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着手扶。這時,『我『猛可裏抬頭覷,不看便罷,看了一會竟認出了這漢高祖就是村裏的無賴劉三:『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接着『我便訴說起這劉三的根由:『你須身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餵牛切草,拽壩扶鋤。『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糊塗處?明標着冊歷,現放着文書。『少我的錢差發內施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我把劉三往昔在村裏的種種劣跡一一抖落了出來。最後幾句說:『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圩。堪咨趺錘牧誦眨更了名,喚做漢高祖!更如同畫龍點睛,把調侃與諷刺推向了極致。
  全套緊緊扣住主人公的身份一是村民,二是深諳劉邦底細的人,通篇語言樸實淺顯,富於強烈的農村生活氣息。用村民的口吻講皇帝的儀仗,顯得滑稽可笑;又以深知底細的人之口揭露劉邦的老底,顯得辛辣尖銳,入木三分。由此既可以看出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也充分顯示出套數這種體裁的獨特藝術魁力。
  
 樓主|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6-9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在元曲套數中還有一首描寫古代勾欄演出情景的作品,很有特色,那就是【般涉調】【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作者杜仁傑,元代散曲家,原名之元,字仲梁、善夫,號止軒,濟南長清人,金末隱居河南內鄉山,與元好問、麻革等以詩唱和。金亡後,曾為嚴實父子的門客,晚年半隱半退,寄情林泉。杜仁傑學識淵博,善於諧謔,文風雄健銳利。著有【善夫先生集】,【金元散曲】錄存其小令一首、套數四首及殘曲數支。
  【莊家不識勾欄】以活潑詼諧的筆調寫一個農民進城偶入勾欄觀劇的經過和感受,真實而具體地展現出我國元代戲曲演出的情狀和風貌。
  全曲共有八支曲子。第一段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莊稼人進城燒香還願,『正打街頭過,見吊個花花碌碌紙榜,不似那答兒鬧穰穰人多。是說在勾欄門口掛着五顏六色的戲碼,圍着許多人在觀看。勾欄是宋元時百戲雜劇演出的場所,勾欄內有戲台、戲房(後台)、神樓、腰棚(看席),元以後勾欄亦指妓院。只見一個人在戲院門口高聲吆喝招徠看客,『道遲來的滿了無處停坐。說道前截兒院本【調風月】,背後麼末敷演【劉耍和】。【調風月】全名【詐妮子調風月】,關漢卿所作雜劇,寫婢女燕燕受小千戶誘騙、欺負的故事,是當時常演的院本劇目。【劉耍和】,雜劇劇名,劉耍和原是金元間著名的院本演員、教坊色長,後來他的故事也被編為雜劇敷演。
  第二段,寫莊稼漢花了二百錢進了場,看到場內人多熱鬧的景況:『見層層疊疊團欒坐。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鐘樓模樣指高高的戲台。戲開場前『不住的擂鼓篩鑼。
  第三段,雜劇開場,莊稼漢好奇地看起戲來。先是演『艷段,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和說唱詩詞歌賦。接着演正戲院本【調風月】:『一個妝做張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說向城中過。見個年少的婦女向簾兒下立,那老子用意鋪謀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說合,但要的豆穀米麥,問甚布絹紗羅。小二哥捉弄張太公,急得張太公將皮棒槌打成了兩半。莊稼人不懂,以為一定會把小二哥的腦殼打破,小二哥非向官府告發太公不可。誰知小二哥好像沒事一樣,毫不計較,反而哈哈大笑起來,弄得莊稼人莫名其妙。
  最後是莊稼漢看得入了迷,但內急難忍,只得遺憾地退出了勾欄,後面的精彩演出沒有看到,還白白被旁邊的人取笑了一番。
  這個套曲共八支曲子,寫到【調風月】用完了七支,只剩下一個尾聲,作者以莊稼漢尿急離席,使套曲戛然而止,顯得自然,也給讀者留下了不盡的回味。
  這個套曲以一個不諳戲劇和勾欄的農民身份和視角看到的勾欄和戲曲演出,把演出的場景和主人公的心態神情描摹得惟妙惟肖,極其傳神。語言全用本色的白話,通俗活潑,並且十分詼諧。因為『莊家不識勾欄,所以充滿了誇張、變形、誤會、調侃,呈現出極其濃烈的喜劇色彩。但是謔而不虐,並無貶低或醜化莊稼漢,相反,通過這些描寫,一個純樸可愛而又風趣的元代農民形象呼之欲出。宋元院本、雜劇當時演出的樣式早已失傳,而這個套曲對元代戲曲演出的劇場設置、構造,演員的妝扮、表演,劇目的名稱、內容等,都作了具體細緻的描寫,成為唯一直接描寫元代劇場演出狀況的文藝作品,這對後世研究元代院本、雜劇的演出情況是十分重要的資料,因此特別值得珍視。
  【新水令】【代馬訴冤】則是一篇風趣而意義深邃的寓言。作者劉時中(約128―1336),名致,號逋齋,石州寧鄉(今山西中陽)人,受當時的古文大家、集賢大學士姚燧賞識,薦為河南省掾,後官至翰林待制、翰林總攝太常博士,其散曲反映現實生活,干預政治,今留存套曲【上高監司】、【代馬訴冤】等為其代表作。
  全曲以擬人化手法用動物口吻傾訴冤情,從而來抒寫人間的不平。曲子一開始就哀嘆『世無伯樂怨他誰?干送了挽鹽車騏驥。空懷伏櫪心,徒負化龍威。索甚傷悲,用之行舍之棄。意思是說,世上沒有伯樂,千裏馬只能負鹽車,服勞役,被白白地葬送一生。我是一匹老馬,空懷凌雲壯志,但主人卻以為我已老而無用,將我捨棄,使我無限悲傷。
  第二段,老馬回憶起自己輝煌的往昔:『王鬣銀蹄,再誰想三月襄陽綠草齊。雕鞍金轡,再誰收一鞭行色夕陽低。花間不聽紫騮嘶,帳前空嘆烏騅逝。命乖我自知,眼見的千金駿骨無人貴。玉鬣銀蹄、雕鞍金轡是當年自己的奕奕風采,這裏作者用了幾個典故:劉備騎馬襄陽赴會,項羽帳前空嘆『時不利兮騅不逝,古代君主千金買駿骨。作者連用數典,自嘆命乖運蹇,不為人重視。因而發出詰問:『誰知我汗血功,誰想我垂韁義,誰憐我千裏才,誰識我千鈞力?『垂韁義指前秦苻堅之馬垂韁救主的故事。下面進而寫馬的赫赫功勞:『誰念我當日跳檀溪,救先主出重國?誰念我單刀會隨着關羽?誰念我良美川扶持敬德?劉備乘的盧馬跳檀溪衝出重圍,關羽騎赤兔馬單刀赴會,尉遲恭大戰單雄信,匹馬救李世民。但是這一切早被人忘卻。故而『馬憤憤不平地連用了三個『誰念我。
  第三段寫眼前的現狀:官府和當權者重用的都是一群蠢驢,而這些暴發戶、無知小輩,『不識尊卑,『一概地把人欺。不中用的驢子被委以重任,而千裏馬卻遭排擠,受連累,拉鹽車,服苦役,『把我埋沒在蓬蒿,失陷污泥。這一段與前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後一段則更加悲涼。被排擠、服苦役還不是最壞的結局,『有一等逞雄心屠戶貪微利,咽饞涎豪客思佳味。一地裏把性命虧圖,百般地將刑法凌遲。千裏馬最後竟被屠宰殺戮,成為饞涎豪客的盤中之餐。
  這支套曲是一篇絕妙的寓言。全曲以千裏馬的懷才不遇及悲慘的命運,借物喻世,借馬之口揭露現實社會的世道不公和黑暗殘酷,英才得不到賞識和重用,功臣被貶斥,甚至遭陷害,而小人得勢,作威作福,寓意十分貼切而深刻。套曲語言生動,隨着『馬的心情、境遇的不同,語言色彩也隨之變化。『玉鬣銀蹄,再誰想三月襄陽綠草齊。雕鞍金轡,再誰收一鞭行色夕陽低,多麼春風得意,語言色彩何等明麗!而『把我埋沒在蓬蒿,失陷污泥,『一地把性命虧圖,百般地將刑法凌遲,卻又是何等的悲涼慘然!其語言有着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們從元曲的套數中選出幾套來稍作解讀,只能說是以管窺豹,曲海拾貝,但即使這樣我們也能領略到套曲反映現實社會眾生相的表現能力和獨特風貌,讀者朋友若想欣賞更多的佳作,那麼還請諸君親臨曲海作一番遨遊吧。
  (作者單位:上海藝術研究所)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