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8|回覆: 1

[文學研究] 從【尚書・洪範】談起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6-9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沈利華

  在中國古代,最早較系統地論述幸福問題的當推春秋中葉以前的【尚書・洪範】。該文記述周初武王訪殷逸民箕子,箕子為武王陳述治理天下的大法。【洪範】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這就是說,構成人生幸福的要件有五,即長壽、富足、康健平安、愛好美德、善終正寢。成為不幸的因素有六,即不得好死、多病、多憂愁、貧窮、貌狀醜惡、志力懦弱。
  【洪範】論幸福,其一是把幸福看成一個綜合性的範疇,五種幸福要素即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標準;其二是把『福與『極即幸福與不幸相提並論,在兩者的對立中考察幸福;其三是把福與德相聯繫,認為愛好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此,一方面,【洪範】認為幸福須有健康、安寧、順利和一定的財富等要素,這是從個體的角度談論幸福,並且認為幸福是上天、上帝或神賜予的。另一方面,【洪範】重視人之壽命和壽終正寢,認為短命夭折或遭外部力量的傷害而死是一種大不幸。【洪範】首倡的『五福之說,把『壽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內容也是『壽,其他如『康寧、『考終命可以說是壽的同義反覆。『富是指糧食充足,生活無憂;『攸好德意為所好者德,能達成人事和諧,此兩者實際上也是長壽的必要條件。這種觀念對以後的影響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後世五福又指福、祿、壽、喜、財,為人生幸福的總稱。五福之中,壽居首位,所謂『五福之中壽為先,並有『五福捧壽之說。
  可以說中國傳統幸福觀以『壽字最為發達。無論封建帝王還是芸芸眾生,長壽都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人生的一切幸福享受都必須建築在生命的基礎上。在生活心理上,國人也非常珍惜生命,一般不肯做拿性命去冒險的事情。與西方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不同,中國人抱持的是一種現世的人生觀。他們不尋求超脫而執著於現世,不懈地追求生命的長久、恆壽。【牟子理惑論】中所謂『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對於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的評判,可謂切中肯綮。
  中國傳統祝吉詞還有『三多九如。『三多為多福、多壽、多男子,源於【莊子・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富!……使聖人多男子」。華封人祝帝堯長壽、富有和多男,後人因稱為『華封三祝。『九如則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君曰卜爾,萬壽無疆,也是以壽為祈福中心。詩中稱『受天百祿,降爾通福……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為群臣祝福君主之辭,受天之祿,天降遐福,如山川日月之壽,如南山松柏之茂。詩中共用了九個『如子,道出『天保九如一語:後世以山、水、日、月、岩、松柏為象徵長壽吉祥物,蓋源出於此。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生和生命價值充分肯定,除了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並不認為還有其他更有意義的境界。中國人熱愛生命,認為『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奢望『萬壽無疆。不僅孔子以『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之言,表明對生的熱愛,即使以超脫的人生哲學著名的道家,也流露出對生命的眷戀。【老子】講『天長地久、『長生久視之道,【莊子】也有『龜寧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之言。戰國秦漢的神仙方士和道教,其終極目標也都是靈魂長在,肉體永存。國人注重壽命,故有『求靜、『長生久視、『入於不生不死、修煉服食成仙等理論。
  中國人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執著與關注,表現在哲學觀念上便是『養。中國人是不怎麼相信靈魂不朽和精神長存的。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主張去研究思考死亡和死後之事。『靈魂轉世和『投胎的說法是後來受佛教的影響才產生的,但並不深入人心。中國人受道教的影響在這方面遠甚於佛教。道家的養生全生及道教的肉體成仙直指個體生命,非常重視身體之養,將長生不老作為身體修煉的終極目標。中國人注重個人身體之養,無疑是因為農業社會對生產力的高度重視,要求社會成員特別是男性要有強健的體魄,由此進而發展為社會對生命的重視。這又源於原始的生殖崇拜觀念,認為自然與人事、人體與宇宙是一種『異質同構的關係。對自然生命力的謳歌讚頌,不僅要『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便『與天地參,並進一步認為宇宙自然的功能就是善有所養,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有化育之恩,因此人的使命就是要報答父母恩,通過生男育女將自己的肉體生命延續下去。這樣就形成了有別道家的儒家生命哲學,即個體生命只有加入群體,與家國族類的生命之流合而為一才能不朽,所以個體生命不僅是個人所屬,而且也是整個族類或社會組織所屬,須得倍加愛護,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多子多福的觀念與祈求長壽也是分不開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父系制血緣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中國人將個人的一切都與家庭、家族聯繫起來。個體的生命既不可能長久、恆壽,個人願望的實現也不能僅求之於一己之身。在人們的觀念中父系血統的延續至關重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絕『香火是最不能原諒的罪孽,『斷子絕孫也為最惡毒的咒語,滿門抄斬更是封建社會最嚴酷的刑罰。中國傳統婚姻的本質就是傳宗接代、香火永繼。因此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業的發達從屬於家族的興旺,一個人奮鬥一生積聚萬貫家財卻後繼無人,對自己來說,悲莫大焉,對世人而言,憐莫深焉。人生幸福成功更多地表現為人丁興旺、子孫有為、光宗耀祖。中國文化中長青之松柏、延年之龜鶴、恆久之奇石、不老之仙人都為表意『益壽延年的吉祥物。同樣,瓜果葫蘆藤蔓綿長、果實纍纍,模擬繩線編結而成的吉祥符『盤長,盤繞不絕,無頭無尾,不斷頭『d字紋樣綿延不絕,無休無止,多為子孫繁盛、家族興旺的象徵。
  家庭、家族是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價值取向,人們的行為目的只能以維護家庭、家族整體利益為基本準則。父子、夫婦、兄弟三組關係構成血緣家族的核心關係,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良弟悌等儒家說教成為穩定社會基層組織的行為指南。守住一塊土地、世代相傳、四世同堂也為傳統家庭理想的模式,為一般世人最重要的精神歸宿。中國人的幸福觀立足於現世人生,其基本內涵是地位財富長壽和子孫興旺發達,孝則居於傳統倫理道德的首位。【尚書・康誥】的『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以不孝為首惡。中國人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無極的深情吟唱,對孕育撫養自己的父母表示深摯的愛和強烈的報恩心理。從漢代始,歷代重視文治武功的帝王多倡導以孝治天下。中國人的其他價值選擇,也要受到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文化的制約。
  『財富與『功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個很有影響的成功與幸福觀念。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明財富在人們心目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舊有福、祿、壽、喜、財『五福之說,為人生幸福的總稱。『五福中實多與財有關,有財有福,得財為喜,財祿一體。權勢地位與金錢財富往往是共生的,富則貴、貴則富,人生在世,既富且貴就十分完美了。求財納福至今仍為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
  中國人是從來不避諱求財逐富的。即使是儒家聖人孔夫子也曾說過,財富如果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麼即使為人趕馬車他也願意干。在民間,關於搖錢樹、聚寶盆的傳說滿足了國人求財求富的願望,因此百姓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以致圖繪其形,或張貼於門戶,或陳列於中堂,以祈好運臨門,發家致富。財神是最受國人歡迎的神o之一。舊時,敬祀財神為新年要務,各地均祭祀財神,家家戶戶燒香掛像,求取大吉大利。北方地區,除夕供財神像,燒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晨祭化。祭祀時,邊行禮禱告邊誦『香紅燈明,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福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或『招財童子至,利市仙官來。窮神永離去,富貴花常開等吉語。南方地區敬祭財神則重接神儀式。俗傳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為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於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清顧鐵卿【清嘉錄】中有『竹枝詞記蘇州人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示,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路頭財神,一個『搶字,形象地反映出迎神納福、發財致富的急迫心情。
  
 樓主|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6-9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晉南陽有一位終身不仕的魯褒,有感於當時社會上上下下愛錢如命,直弄得『綱紀大壞,貨賂公行,於是隱姓名而著【錢神論】加以諷刺。【錢神論】以話體形式突出綦毋先生和司空公子對金錢的不同態度。綦毋先生是安貧樂道的讀書人,富貴在身的司空公子則是一個拜金狂,對金錢尊崇得五體投地。司空公子的話也代表了當時社會愛錢貪婪的習俗: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諺曰:『錢無耳,可使鬼。凡今之人,唯錢而已!
  真是寫盡了金錢成為主宰、生殺予奪而一往無前的神威。『凡今之人,唯錢而已,這大致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指出金錢對人的異化的文字。【錢神論】還把錢與天作了一個比較:『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然而,『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天有所短,錢有所長。『達窮開塞,振(通賑)貧濟乏,天不如錢。在『死生、『貴賤、『貧富等方面,神威儼然之天地,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遠不如錢的作用巨大。魯褒又深入發掘錢的形體所包容的豐富內涵,給其這樣定位:『內方象地,外圓象天,大矣哉。即所謂:天大地大不如錢大。
  敬祀財神、崇拜金錢只是國人求取富貴的一廂情願,獲取功名才是求富逐貴的正途。封建統治者通過科舉制度,以高官厚祿籠絡天下讀書人。祿位引人如餌釣魚,世稱『祿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讀書中舉,升官發財,榮宗耀祖,是士人一生最大的願望,幸福的源泉。『祿實際表徵着國民對權力富貴的追逐。因此形成了民間對祿星的崇拜。
  祿星亦稱『文昌、『文曲星。本為文昌宮六星,傳說為主文運興衰的星宿,進而演化為職掌文運祿位的司祿神。明清之時,祿星又演變為魁星,其形象為鬼立於鰲頭之上,舉足起斗,反顧以筆點之,稱為『魁星點斗,獨佔鰲頭,舊時為科舉中試的吉兆。據學者研究,明清兩代,科舉出身的人有一種趨向,世家子弟減少,貧寒書生增多。『白衣致卿相對於一個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來說,並非全是夢幻,改變身份跳龍門,自有層出榜樣在。
  財富和功名作為中國文化中兩個很有影響的成功幸福觀念從來就是不可分的。儒家文化雖然提倡重義輕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秉承儒家文化傳統的士大夫或讀書人卻從來都是義利兼得。儒家學說從根本上來說是入世的,它從來不是純粹的道德教條,而是實踐性、經驗性都很強的治國方略,一切以維護政治秩序為終極目標。受儒家文化影響,政治世俗化、生活政治化的趨向愈甚,政治權力對社會各個層面的籠罩、控制也愈加嚴密。擁有政治權力的官僚不僅享受厚祿,實際上也擁有貪污、受賄的一切便利和條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富貴合一、不可分割的根本原因。封建『官場,是做官者大打出手以搶錢貪財的鬧斗劇場。一旦做官,便拼命發財。『升官發財的俗諺說明『升官就是為了『發財。對此,【錢神論】也作了反覆揭示:『富貴在錢,『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凡百君子,『上交下結,都是為了積錢。作者還從相反角度揭露:『君無財,則士不來;君無賞,則士不往。士者,官也。『士之忙碌『來『往都是為了『財與『賞。正如今日流行的俗諺所謂:『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
  儒學告誡國人:『學也祿在其中矣,耕也餒在其中矣。在這種觀念的刺激和激勵下,數千年來具有一流頭腦的中國人都走上了讀書、做官、食祿這條路。權勢地位與金錢財富往往是共生的,富則貴,貴則富。功名可以致富,富又可以成就功名,二者共同把『富貴刻寫在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靈魂上,成為集體無意識,滲透在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及情感狀態中,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他們生活的基本準則。
  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說】中有則故事十分有趣:
  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功名、富貴、長壽,人生在世,得一便足,更何況三者兼得,既富且貴,外加長壽,就十分完美了。人類的幸福是脆弱的,於是『幸福也就成了人類生活當中最捉摸不定的話題。長生久視、功名富貴這幾方面是過去中國人生活中居主導地位的幸福觀念,不僅表現為在社會組織及人們心理、生理結構中有強大的生命和影響力,而且業已積澱為人們普遍心理、生理素質因素並時刻規範、支配人們的思想行為。在分析和總結傳統幸福觀的基礎上,希望有助於建立一種符合我國現實狀況,順應時代潮流的現代意義的幸福觀,這正是本文寫作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行政學院)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