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網 作者: 楊慧林 在西方的漢學研究機構中,那不勒斯東方大學(In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的歷史最為悠久。
在西方的漢學研究機構中,好不勒斯東方大學(In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的歷史最為悠久。其前身是意大利傳教士Matteo Ripa建立的中國學院(Collegio de Cinesi),1732年4月7日得到教皇克萊門七世的正式確認。起初的中國學院,主要致力於招收和培養中國青年,向他們講授歐洲文化和基督教教義,以便進一步在中國傳教,並加強商業聯繫。直到今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仍然以一幅18世紀的油畫為學校簡介的封面,畫面上是學校瓣創建人Matteo Ripa和他的兩位中國弟子,遠景中可以依稀見到中國學院當年的建築。
多年以來,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一直被視為意大利的漢學研究中心。她設有人文學院、政治學院、現代語言學院和伊斯蘭研究學院,承擔主要教學工作;此外還有一些系所,承擔研究工作。文學、史學、哲學、語言學、宗教學、藝術考古學及藝術史、地理學、政治學、外國經濟、以及數十種東西方語言,是其主要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在該大學任職的幾位著名漢學家,如高察(Filipo Clccia,1934-1997)、蘭契奧蒂(Lionello Lanciotti)、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等,不僅為西方漢學界所矚目,也與中國學者有着密切的聯繫。
1992年,那不勒斯東方大學與羅馬的”意大利非洲與東方研究所”合作,創辦了漢學研究學刊【明清研究】的主旨是對前現代和現代的中國社會與文化進行深層研究,並由此貫通漢學與西學的研究領域。從學刊的欄目看,主辦者特別重視社會學、文學、心理學、人類學、史學、地理學、符號學、政治學、哲學和國際關係方面的研究。其創刊號以英文和意大利文發表的主要文章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羅爾教授(William Rowe)的【明清之際的行會】,那不勒斯東方大學記察教授(Filippo Coccia)的【中國新聞業的緣起】,白蒂博士(Patrzia Carioti)的【福建海事活動】,帕德尼教授(Paola Paderni)的【18世紀中國的一件訴訟案】,威尼斯大學斯塔利教授(Giovanni astary)的【滿族帝國的基礎】等。為了得到更多的西方讀者,學刊從第二期開始全部改為英文,主要文章包括:史華羅教授(Paolo Santangelo)【朱熹論情感態度之兩層次的關係】、【漢學典籍中的情感與心態研究】、【部分明清文學作品關於誘姦的語言】等,默裏教授(Dian Murray)【1350-1750年間中國對國際貿易的經濟政策】,多比博士(Michela Bussotti)【名著(西廂記)在六個世紀中的影響及其評價】,巴索蒂博士(Michela Bussotti)【那不勒斯國家圖書館所藏明代木刻書】,以及科恩(Livia Kohn)教授【道教文本:城隍消災汲福經】。今後,【明清研究】還打算安排一些版面,更多地刊用中國學者用英文撰寫的文章。
【明清研究】的主編是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的史華羅教授,他的同事蘭契奧蒂教授(Lionello Lanciotti)和威尼斯大學的薩巴蒂尼教授(Mario Sabattini)為副主編。史華羅教授出生於1943年,1966年在羅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歷史專業教授,併兼任【中國歷史與文化百科全書】第五卷主編,歐洲漢學研究學會理事。意大利漢學研究學會理事。他的主要研究是15-19世紀的中國社會文化思潮,已出版十幾部專著並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其中【明清文學中的自然觀】、【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等,曾在港台被譯為中文。
最近幾年,史華羅教授以”明清文學與非文學素材中的情感和心態詞彙”為題,進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關於不同民族的情感和心態,需要翻譯的其實不是詞語本身,而是整個文化;由此才能了解一種感情是如何定位在系統的世界觀、語言和社會生活方式之中。而這就需要在跨文化的語境中,對情感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比較。
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鴆魯學派是從原始的快樂與悲愁中提煉出欲望和恐懼;經院哲學家則在希臘觀念的基礎上,區分了欲望所致的情感(愛與恨、渴望與厭惡、歡樂與痛苦)和激情所致的情感(勇氣或恐懼、希望或絕望、憤怒等等);至前現代的歐洲,洛克重新將?情之根視為悲與喜;斯寶諾莎則認為欲望導致喜與憂、喜與憂的結合又推出?情;在笛卡爾看來,靈魂中的第一種”情”即是新奇所產生的驚訝,然後才在悲傷的刺激下,生發出其他簡單的激情。最後是現代西方的心理學,從基於進化的生物功能中推導出8種基本情感:恐懼、憤怒、接納、厭惡、歡樂、悲傷、驚訝、好奇。
史華羅教授認為: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要更為?難。儘管我們也可以看到相似的”七情”之說,但是在”情”、”氣”、”心”等要領中,各種含義的差別是極其微妙的。正所謂貞也情、欲也情,難開中國文化的具體語境,”情”便難以辨識。更何況還有許多”見境生情”或者”緣情起境”者。
因此他從【聊齋志異】的二、四兩捲入手,並對其中有關情感表達和情感評價的語彙進行?盡性的歸納和分析。他相信這項研究將通過一種多視點的讀解,有助於人們去重新理解中國傳統文明的情感世界,重新審視這一”靶式化”了的私人生活和精神過程。
為了完成上述研究,史華羅教授已多次訪問中國,並與中國人民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學者進行合作。關於【聊齋志異】的素材整理結束以後,他還準備進一步擴大檢索範圍。也許可以預見,這項成果的出版,將在總體上代表目前意大利漢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