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84|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下)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23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三)中醫分析判斷疾病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中醫根據診察了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狀資料,通過邏輯思維分析,即可分辨『藏於內,現於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體的內部變化,作出『病』、『證』的診斷結論。
  1.由『感性的具體』到『理性的具體』
  通過『司外揣內』,『察外在之「象」,知內在之「藏」』,就是由感性的具體到理性的具體的典範。
  『察外在之「象」』得到的是感性的具體,是人體生命活動或疾病狀態的若干具體的表現信息。如發熱的高低,惡寒的輕重,汗出的多少,脈象的虛實等等。
  『知內在之「藏」』得到的是理性的具體,是人體生命活動或疾病狀態在人的大腦思維活動中的再現和把握,也是人體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具體表現信息的內在聯繫。
  2.以『理想客體』構成關係推出病證的『理想模型』
  任何科學理論體系,都有其『理想客體』和『理想模型』,方可執簡馭繁、提綱挈領地認識和把握其內在規律。
  第一,陰陽、五行概念是中醫學理論的『理想客體』。
  當『陰陽』、『五行』等哲學概念與大量的醫藥實踐的內容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醫藥內涵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理論後,『陰陽』、『五行』等已不再是簡單的哲學概念與命題,而是成為中醫學用來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動及其變化規律的『理想客體』及專門的醫藥學理論。
  第二,陰陽、五行理論模型是中醫學的『理想模型』。
  『陰陽』盛衰消長、動態平衡的『陰平陽秘』及『五行』生化循環、亢害承制的『五行承制』等,是中醫學理論的『理想模型』。其中蘊含和應用了大量的數理邏輯。
  從『理想模型』的狀態看,人的正常生理變化是『陰平陽秘』、『五行承制』的『常態』;人的病理變化則是『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陽離絕』、『五行亢害』的『變態』;治療的目的就是恢復理想模型『陰平陽秘』、『五行承制』的『常態』。
  第三,中醫學的『病』、『證』診斷概念,就是以『陰陽』、『五行』等『理想客體』的變化關係建立的『理想模型』。
  陰陽的消長、盛衰、虛實、轉化、真假和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變化及其關係,構成了中醫病證的『理想模型』。各種具體的中醫病證,就是這種模型的具體化和實際表現。
  中醫診斷,就是運用這些『理想模型』的概念和邏輯關係為指導,診斷分析具體病人的具體的病、證情況及其病情發展演變趨勢。
  3.『審證求因』的邏輯推導
  『審證求因』、『辨證分析』、『病因病機分析』,都是中醫分析判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其核心原理,則是『審證求因』。
  審證,就是審查和辨別證候。求因,就是從『證』的角度,分辨、求出病變的根本原因。由於證侯是病變的『結果』,因而『審證求因』則是『由果溯因』的逆向因果邏輯推導。
  第一,在『審證求因』的思維起點及其分辯過程中,是『由果溯因』,『果→因』的逆向推導。
  在『審證求因』的邏輯關係中,『證』是果,是病因引致人體病變的結果及其表現出來的相應證候,也即病變在一定時間範疇內、一定條件下的狀態及其結果。
  在『審證求因』的思維起點及其分辨、推導的思維過程中,形成了『由果(病變表現出的證候)溯因(病因)』、『果→因』的逆向邏輯關係推導。但是,在完成這個思維過程,形成完整的思維鏈條並進行結論的表述時,需要按『由因到果』、『因→果』的正向邏輯關係進行表述。
  第二,『審證求因』中『由果朔因』的逆向推導是由中醫學特定的診察模式和思辨方式決定的。
  證所概括和反映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功能態信息表達的人體病變之『果』,是由若干的臨床表現及其相關因素組成的。因此,『證』所概括和反映的人體異常、病變之『果』,就成為『審證求因』時『由果溯因』分辯的切入點的依據。
  以『審證求因』邏輯方法得到的『因』,是由邏輯分析推導出的引起病變結果的一組因素,是中醫病因分類下的病因歸類,並非簡單具體的致病因子,而是包括了某一種、某一類致病因子在內的致病因素的總括。
  由於這一特點,經審證求因得出的因果邏輯關係,往往存在『一因多果』和『多果一因』的情況。
  中醫治療及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
  (一)治療以調節、恢復機體功能態平衡為主
  基於中醫學作為整體、動態、功能態醫學的特質,其治療的法則及其原理,就是以調節並恢復人的功能態平衡為主,『以平為期』;重新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方藥、針灸、推拿、導引等。從總體看,基於中醫學是整體醫學功能態醫學的特質,不論何種治療方法,其基本原理均為:整體調治,恢復功能;驅逐邪氣,固扶正氣;瀉其太過,補其不足,最終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以平為期』。
  中醫多種多樣的治療手段與方法,按其作用機理的角度劃分,可以簡單分為:第一,物理作用的方法,如:針灸、推拿;第二,化學作用的方法,如:內服或外用中藥方劑,主要者如湯劑、膏、丹、丸、散等;第三,綜合作用的方法,包括心理調節與保健、氣功、運動保健操等。
  (二)預防以固護正氣並維護功能態平衡為主
  診治疾病,治療與預防、康復密不可分。中醫預防疾病,重在調理陰陽、固護正氣、暢達情志、調和氣血,維護人體的功能態平衡。其核心就是固護正氣而維護功能態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其主要方法與手段的基本原理,即為通過養護調攝,並保持心志寧靜、氣血和暢、起居有常,從而使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心志寧靜,即:自我調攝,情致平和,不急不躁,積極樂觀,貧富無意,強弱不爭。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建立並保持寧靜穩定的心理狀態,減少或避免心因性疾病;同時提高心理素質而提高機體的自我穩定能力,也就能夠提高抗病力。
  氣血和暢,即:通過調理,攝入養分,氣血充盈,相互化生,氣動有力,血充養足,運行通暢。補充並保持人體所必須的物質——(陰)血;由養分化生並保持旺而有序的動力(功能)——(陽)氣。血為氣的化生提供物質基礎,氣為血的生成提供動力,物質與功能相互促進和化生,二者和諧通暢,則正氣存內,百病不生。
  起居有常,即:生活規律,勞娛(逸)有度,動靜相宜,藥食互調,體質維常,以養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形成並保持穩定的生理狀態,增強機體活力與抗病力。
  通過如上簡析可知,中醫學作為整體醫學、動態醫學和功能態醫學的學科屬性特質,主要取決於其診治疾病的特殊認識角度、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