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0|回覆: 0

[史學] 科舉考試興起改變中國政治模式:讀書只為做官(1)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2-7-10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學術論壇
世人皆以為四大發明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卻不知中國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創造力更是遠勝於具體發明。科舉制度就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現。也有學者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的影響是廣泛的。對外而言,現代西方國家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借鑑和發展;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都對科舉所體現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則驚嘆和折服。美國漢學家卜德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認為科舉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越南、朝鮮更如中國一樣是科舉社會;日本也曾經學習採用過科舉制度。對內而言,『科舉制對維護中國的統一和保持一個令人尊敬的文明水準,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科舉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中國歷史社會的方方面面無不留下了科舉的烙印。科舉造就了中國的讀書人群體。他們的性格就成了中國人性格的集中體現。中國人性格中,憂國憂民的士大夫精神,蔑視其他行業的崇尚讀書觀念,寧可個人奮鬥而不求集體解放的個人主義觀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宗族觀念,當官以求富貴的官本位觀念,都與科舉制度密不可分。可以稱之為『科舉性格』。這種性格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
19世紀以前到過中國的西方人士,無不對科舉發生濃厚興趣,並為這一制度的合理性所折服。那時侯,『中國的考試制度和儒家倫理觀給歐洲留下的印象,較之歐洲的科學和數學給中國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早在十世紀前後,意大利西西裏的諾曼王國就採用了對各階層敞開大門的文官考試制度,伯爾曼敏銳地認為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和猶太旅行家傳說的中國做法的啟發。中國人對科舉的態度是複雜的。它造就了中國的統一和歷史上長期的繁榮穩定,也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使中國人對自己產生懷疑和自卑。1905年清政府宣佈廢除科舉,但是科舉所首創的以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全世界得以發揚光大。我國以及韓國、朝鮮、越南的高考仍然具有科舉特徵。被稱為『現代之科舉』的高校招生考試(簡稱高考)儘管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並受到種種的批評,但人們卻找不到比它更合理的替代制度。現代選拔公務員的考試,也被認為是公平合理的手段。我國改革開放後創立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更是直接來自科舉。國家教育部和一些省市如山東、福建等的自學考試中心還把自考與科舉的比較列為重點研究課題。
一、從漢代察舉到隋唐科舉
1、漢代及以前的人才選拔制度
任何人的群體都要有管理者,管理者少被管理者眾也是客觀規律。管理者就是掌握權力之人。管理者如何產生,這是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原始部落中,部落酋長或首領是選舉產生的;在貴族制社會中,管理者由世襲的貴族擔任;在民主社會中,民眾選舉是常用的方式;在無政府狀態下,暴力是成為管理者的基礎,然而,暴力不能稱為制度,因為暴力不是權力的合法來源。人們服從於暴力,是因為『不得不』服從它,而不是『應該』服從它。
中國古代官吏的選拔制度,也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大體可分為三種形式:世襲制、察舉制和科舉制。科舉制離我們最近。世襲制是在夏商周時代實行。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一級級下去,封地和身份相適應,而且往往是世襲的。政府需要官吏時,就在這些有身份的人中間選擇。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人才爭奪也十分激烈。推薦或者自薦成為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像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曹劌在齊國入侵魯國時挺身而出為魯莊公獻計獻策,並打敗齊國軍隊,得以出頭。那是一個『片言可致卿相』的時代。成語『毛遂自薦』就出在這時。不過毛遂自薦前已經加入了平原君的人才庫。國君、貴族網羅人才的一個主要方法在當時就是招收門客。像戰國四大君子都養有大批門客。秦相呂不韋的門客,多時達到3000人。這些人由貴族供給衣食,有些人甚至要求食有魚、出有車,連養家費也向主人要求。他們當中不乏商鞅、吳起這樣的雄才大略之士;或起碼有一技之長,象毛遂、馮諼、豫讓、荊軻、要離、聶正、唐且等或勇或謀或忠。當然其中也有雞鳴狗盜之徒,還有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的混飯之輩。分封制下,國家的用人制度,只着眼於某些特殊人才,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因為國家是一級級分封下去的,人才選拔的空間並不大。但諸侯紛爭,人才可以選擇明君而事之,所以春秋時期有『士擇君』的說法。科舉制度實行後,情況發生了逆轉,變成『君擇士』了。戰國時代,軍事、政治人才最受重視,這種人可以通過展現自己的才能而受封,躋身貴族之列。
秦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由世襲貴族進行統治的模式面臨瓦解。郡縣的首長均由皇帝任命,靠推薦或自薦已經難以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這時候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正常的制度來選拔官吏。但秦朝命短,未及徹底改革貴族世襲制就發生了農民起義。應該注意,陳勝吳廣起義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針對的正是貴族世襲制這一不平等制度。這是要求平等的政治口號,不同於明代李自成起義提出的要求生存的『均田免糧』的經濟口號。秦朝速亡,非全因暴政。未能給平民精英一個出人頭地的合法途徑,也是重要原因。陳勝曾做僱工為人耕田,但他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甘於平庸的人。他自比鴻鵠,懷有強烈的求富貴之心,也可以說是野心。然而作為平民中的貧者,他又怎麼達到富貴呢?在當時,除了革命,似乎沒有其他可行的辦法。因為等着當政者發現自己、起用自己,實在太不確定了。懷有象陳勝這樣的野心的在大有人在。劉邦、項羽見到秦始皇出巡的儀仗,羨慕得一個說『大丈夫當如此』,一個當場說要『取而代之』。秦始皇沒有給大家以分享榮耀的機會,加上暴政失去民心,終於被野心家『取而代之』了。
劉邦建立漢朝後,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這時實行的是察舉制度。實際上是秦朝沒有來得及實施的制度。世襲貴族制的殘餘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已經基本被掃蕩了,為漢朝的安定創造了條件。漢朝的皇帝與開國功臣蕭何、韓信、陳平、張良等均是出身低微。劉邦本身是農民的兒子,父兄均老實務農。在他們眼裏,排行老三的劉邦簡直是不務正業。劉邦不知節儉,喜歡交友和飲酒,因此常遭嫂子們恥笑。蕭何是縣中小吏,已算是有身份的了。韓信效仿古人,常在身上掛一柄鏽劍。受人污辱,也只能忍氣吞聲從別人胯下鑽過。可見,這時天下還殘存一些遊俠之風,但在人們眼中已不是正道。傑出人物並不都出身高貴。一個社會如果不能給寒門英才以應有的機會,這個社會將是危險的和不安定的。如果秦朝能及早發現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人才,授之以高官厚祿,那麼即便徭役賦稅再重,也不至於那麼快亡國。漢代君主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把能否向中央推薦人才看作地方官政績優劣的標誌之一。漢之察舉分兩類,一是有特殊才能或專長足以定國安邦之人,稱為賢良;另一類是品行端正足以為世人榜樣的孝子廉吏,稱為孝廉。司馬相如就是因文章【子虛賦】引起漢武帝賞識和任用的。察舉是要地方官留意發現這些人才並推薦給中央。漢武帝曾下詔訓誡地方官員:一郡之內人口眾多,不可能沒有人才,察舉不到只能認為官員失職。以後就形成了各郡都按一定的名額察舉。漢代有一百多郡,據此每年察舉的孝廉就在兩百人以上。大體說來,西漢時舉賢良多,東漢時舉孝廉多。察舉出的人才到中央後一般還進行面試,皇帝拿一些國家大事來問他,這稱為對策。漢代大儒董仲舒就是經過兩次對策而當上江都相的。漢武帝時設立了太學,招收一些年輕人入讀,畢業按考試優劣安排錄用。這些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的雛形。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