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9|回覆: 0

20、別迭裏達坂(絲綢之路申遺項目)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2-7-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別迭裏達坂位於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天山南脈東段山口,又名勃達嶺和別迭裏山口。具體位置在新疆阿克蘇地區西部,東南距烏什縣城66千米,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之一。阿克蘇烏什縣,古跋祿迦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至跋祿迦國,停一宿。又西北行三百裏,渡一磧,至凌山……』。據考證,玄奘一行正是由別迭裏山口出境,往凌山而去。

    清代、民國時期在別迭裏達坂設有海關和關卡。1945年中國與蘇聯中斷通商,口岸關閉。山口立有界碑,現有殘存石牆一道。山口南北走向,寬約30米,海拔4269米。兩側山峯聳立,南坡陡,北坡緩,地勢險峻,山體表層多風化石。屬天山高寒氣候,冬季積雪較厚,多風,但人員四季均可通行。吉爾吉斯斯坦一側有公路通至山口北1.5千米處。中國一側有公路從阿克蘇經烏什縣城通至山口南4千米處。
 
2012726164614277..jpg

 

 別迭裏山口
 

    別迭裏山口東南側有別迭裏烽燧,位於烏什縣牙滿蘇鄉西北35公裏處的戈壁上,西鄰別迭裏河,扼通往別迭裏山中的要衝。烽燧至今仍巍然屹立,外有台階可至頂部,上有火燒紅土遺存,進山口後,分水嶺的西邊,即為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烽燧呈梯形狀,東部東西長12.7米,南北寬9.8米,頂部東西長7.7米,南北寬3.5米,殘高7.3米,由於年長日久自然風蝕和人為破壞,南北兩部的頂部都已塌落,頂部的土層裏有木炭和炭灰跡,在烽燧的周圍能見到砂紅、灰陶片。烽燧為兩次修築,始建於東漢,原築為夯土,層厚15~20厘米,夯土間類有木頭層和柴枝層,木頭直徑6~12cm,層與層間距為10~15厘米;第二次修築為唐代年間在距烽燧四周用長卵石壘砌、卵石間填有小礫石和土。現被中國長城學會、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北京市郵政局監製發行的萬裏長城百關紀念封採用,標誌着別迭裏烽燧為我國萬裏長城西部的最尾部。它同縣城西南5公裏處都魯呼爾山的八卦墩烽火台同出一源,同建一時,保存尚為完好。
 
2012726164634716..jpg

 

粟樓烽


    別迭裏達坂附近的吉爾吉斯邊境小城伊什提克就是漢代烏孫王國的首府赤谷城,是漢代解憂公主一生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西漢建昭三年(公元36年),西域都護陳湯、甘延壽二人就親率數萬大軍經過別迭裏山口追剿郅支單于。公元628年,唐玄奘(唐僧)親率隨從途經別迭裏烽燧翻越別迭裏達坂後由中亞前往印度取經。還有張騫、班超等等,他們有的騎着馬,有的牽着駝,有的滿面塵土,有的詩意飛揚。駝鈴聲聲,已然遠去,昔日繁忙的西域大道,已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漸漸遠去的駝鈴聲。
 
2012726164658140..jpg

 

粟樓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