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是動態的、開放的體系,並時刻保持着推陳出新的良好姿態。即凡是有利於中醫發展的知識,圴來者不拒;否則,圴及時廢除。當代中醫的發展原則依然如此,即,既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傳統中醫精髓,並廢除原有中醫理論中機械的、甚至是糟粕的理論,又要吸收現代科技與西醫的精華,三者缺一不可。
筆者認為,中醫理論中的精髓主要在於陰陽學說、整體觀念、治病求本、仲景學說、溫病學說等等理論。目前,中醫理論中的最大糟粕,就是五行學說,她是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千年桎梏,而由五行學說演變出來的五運六氣說、五行配五臟說、寸口脈臟腑配屬說、心主神明說、肝升肺降說、臟腑表裏說、十二經循行路線說、十二經相互順接說、井滎俞經合原說等等都是僵化的教條的理論,理應一併廢除。
首先要認清五行學說是從哪裏來的?她只是古人從自然變化現象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她是對陰陽學說的細化。比如說,在一年四季中,春天(被五行學說描繪成『木』)陽氣漸升,陰氣漸衰,夏天(被五行學說描繪成『火』)陽氣極盛,陰氣極 衰,然則物極必反,陽氣盛極就會漸漸衰退、陰氣漸盛,這就成為秋季(被五行學說描繪成『金』),進一步發展,陽氣衰極、陰氣盛極,即到了冬季(被五行學說描繪成『水』)。但事實上,四季的寒溫變化,只是陰陽相互消長制約的過程,而與五行學說沒有根本的關係。
再就是脈 搏與四時氣候的相應:如春弦(柔中略帶剛勁)、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實(沉而有力)。事實上,春天陽氣上升,萬物俱榮,人體也同樣具有勃 勃生機,因而出現『弦脈』,並非與肝臟的功能相同;夏季陽氣盛極,人體為了利於散熱,外周血管擴張,因而出現浮而大的『洪脈』,心臟的功能亦非如此;秋季 陽氣漸衰,陰氣漸長,人體漸漸減少散熱,外周血管漸漸收縮,因而出現浮而弱的『毛』脈,並不能與肺臟功能相提並論;冬季陽氣極衰,陰氣極盛,為了利於保 溫,外周血管極度收縮,因而出現下潛的『沉』脈,這同樣與腎臟的功能不能相比擬。這說明,四季脈搏的變化,只是陰陽的相互消長制約的過程,而與五行學說沒有根本的聯繫。
這也就證明 人類與其它動物、植物一樣,都是整個身體隨着一年四季氣候陰陽消長變化而變化----春天陽漸盛則『生』、夏季陽極盛則『長』、秋季陽漸衰則『收』、冬季陽極衰則『藏』,而與五臟的特點無關,自然不是某個臟器的什麼肝主升發,心主火熱、肺主收斂肅降、腎主閉藏等等。因為任何臟器都應該有升降適宜的範圍。試問,哪個臟器的功能春天不會隨着天氣的漸漸溫暖而有生機?哪個臟器的功能夏季不是隨着天氣極度炎熱而極度旺盛?哪個臟器的功能秋季不會隨着天氣的漸漸轉涼而有所收 斂?又有哪個臟器冬天不會隨着天氣漸趨寒冷而有所閉藏?
在人的一 生中,如果用五行學說來解釋的話,那麼,嬰幼兒時期可以比做『春』生,少年、青年時期可以比做『夏』長,中年時期比做『秋』收,老年時期則應該比做『冬』 藏。
這就足以 證明,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需要經過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同時也說明,任何事物的消長過程,都是可以用陰陽學說這一自然界的客觀變化規律來解釋的,她與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是一致 的,從而與五行學說無關。
同時,這也充分說明了中醫基本理論的科學性。如果說西醫是科學的話,那麼,中醫比西醫更科學;如果說中、西醫都是科學的話,那麼,西 醫是低級科學,中醫才是高級科學。因為西醫之所以稱之為科學的原因,只是由於其延伸了人們視覺、聽覺、觸覺的功能,而中醫則全面繼承、發展了人類在所有領 域中能夠被利用的智慧。如此,中西醫相對而言,竟究誰更科學,即使一個不懂醫的人,也可足以明了。
對於中醫 理論就應該持科學態度,其中的精髓,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其中的謬誤,也要決不吝嗇地摒棄。對於西醫與現代科技的優秀成果,也同樣要主動地吸收。如此使中醫 理論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適應於臨床需要。
中醫主要是從宏觀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的;西醫則主要是從 微觀入手的。從兩種醫學所用的思想特點、以及研究方法來說,西醫知識恰好是中醫理論的補充,是中醫在微觀方面認識疾病的工具。隨着時間的推移,中、西醫師 們已經越來越明了這一醫學發展趨勢。
毫無疑問,中醫的振興,就要先大刀闊斧地從理論上開始推陳出新,以期創建在新時期適應臨床的新理論。
我是主張五行學說應該從中醫理論中廢除者。有人說,如果將中醫廢除了五行學說的話, 那麼,中醫的理論框架就會癱瘓。可以認為,如果一種理論阻礙了這一學科的發展,那麼,理應廢除這個理論,然後通過去粗存精的方法,來構建新的更適應臨床需 要的理論框架。事實上,如果我們廢除了五行學說這一千年中醫桎梏,然後再現吸收西醫之長,就會使中醫以全新的面目出現,並煥發出她的勃勃生機。
五行學說是否需要從中醫理論中廢除,廢除之後對中醫的發展會產生消極影響還是積極影響,應該如何應對其消極影響等,這都是中醫學術界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中醫學術界理應展開大討論,以便為中醫的發展掃平理論上的障礙。
中醫為什麼會萎縮?一言一蔽之,那就是某些中醫理論不適應於臨床需要,不能客觀地表現出人體生理、病理等的本質,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進行診療活動。
中醫理論就應該在前人的基礎 上不斷地既繼承又創新,以便更好地適應於臨床需要。
五行學說,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是有貢獻的,古人用這種方法探索有關醫學問題,也是難能可貴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的提高、西醫知識的引 進,很多生理、病理都已經明了,或正在明了,因此,五行學說已不適應於中醫理論與臨床的需要了。五行學說這種僵化的教條思想,只能給中醫後學以誤導,也給巫學神術者假託中醫以迷惑民眾打下了伏筆,因此,五行學說,應該從 中醫理論中剔除。
中醫理論只需要陰陽學說,而不需要五行學說
中醫的根本就是陰陽學說。無論解釋生理、病理、診斷、養生保健,抑或治療,都是遵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這一根本大法來進行的。
然後因受寒、熱、燥、濕四種氣候環境的變化,以及情志方面的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體氣、血、津液、神經傳導等異常情況的發生。治療方面,則根據平衡陰陽、治病求本等等原則,而採用相應的方法糾正這些偏差。
事實上,在臨床中,無需五行學說,五行學說只會給中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中醫理論中除去五行學說,將會使中醫理論更科學、更精確,同時在吸收西醫知識方面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尷尬。
坦率地說,本人無意於標新立異, 只是想通過提出自己多年來在臨床上的見解,為中醫理論的發展,做一些拋磚引玉的工作。
歡迎各位師長同道參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