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3|回覆: 0

[論史] 北宋文化大家為何會出現『井噴』(2)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3-4-26 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歷史春秋網
 宋太祖、宋太宗的偃武修文措施被後來的繼承者奉為不可更改的『祖宗之法』,宋真宗和宋佳宗都是祖宗法度的模範繼承者。宋神宗授權王安石實施變法,主要是針對經濟和軍事領域,對偃武修文國策並沒有觸及,到北宋晚期,朝廷的文官隊伍空前龐大。
  
  在個人文化修養方面,北宋皇帝人人都會舞文弄墨,吟詩作對。宋真宗不懂軍事,但在文學藝術方面造詣頗高,其書法成就有人認為比宋徽宗還要高。敗國皇帝宋徽宗自幼酷好詩詞書畫,是一位詩詞書畫並精,山水、人物、花鳥兼善,在文學藝術領域無所不通的『皇帝藝術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於皇帝的力體身行,北宋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文化領域全面發展,碩果纍纍。
  
  取士途徑和規模擴大
  
  文化精英脫穎而出
  
  人才是文化繁榮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北宋『修文』大工程主要立足於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興於唐,完善於宋。北宋科舉制度在因循唐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取士途徑和取士規模,在考試內容和考試制度方面也進行了改革。
  
  唐代科舉以進士科為主要科目,每次錄取人數只有二三十人,宋初每屆錄取人數和唐代差不多。宋太宗即位後,為補充朝廷文官隊伍,開始大規模增加錄取人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殿試,共舉進士109人,諸科及策者207人。後來,錄取人數繼續增加,北宋時期每屆錄取進士人數都在三四百名左右,使北宋文化界出現了人才濟濟的局面。
  
  由於北宋健全科舉管理和考試制度,有效防止了徇私舞弊和權臣把持科場的行為,使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通過公平公正的考試進入仕途,同時也保證了取士的質量,把不學無術之輩拒諸門外,使絕大多數文化精英集中在政府機構。
  
  北宋的考官基本上都是學富五車、文化修養和創作水平極高的官僚學者。如宋仁宗嘉v二年(公元1057年)的考試,擔任知貢舉的是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歐陽修,擔任權同知貢舉的王、梅摯、朝絳、范鎮也是北宋文學名家,而擔任點檢試卷官的梅堯臣是宋詩的開山祖師。這一屆各科共錄取899人,其中進士科錄取了388人。
  
  蘇軾、蘇轍兄弟就在這一年考中進士,蘇軾考了第二名。據說,本來蘇軾應為第一名,因主考官歐陽修在閱卷時判斷失誤,以為能寫出這麼漂亮的文章定是自己的弟子,為了避嫌,便把該卷的名次放在第二,結果章衡得了榜首。宋仁宗看了蘇軾兄弟的考試文章後,極為欣賞,回到後宮還讚嘆不已,對左右說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
  
  與蘇軾兄弟同榜中進士的還有曾鞏、曾布、曾牟兄弟及從弟曾阜一門四人,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協助王安石變法,官至宰相。北宋理學家張載、呂大鈞、程顥亦於此科及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