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3|回覆: 0

南唐後主李煜疑冢出世之迷待解 傳說無史料支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3-7-17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鄭州晚報
核心提示 
  『做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詩中所說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
  7月1日上午,洛陽市文物局官網發佈消息稱: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李村發現殘缺的唐宋時期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刻及疑似南唐後主李煜墓葬。
  旋即,又發表聲明,稱消息不實,系工作人員操作失誤。
  但,官方『操作失誤』的解釋並未平復人們心中的疑問,反而激起了更多的關注和好奇。與官方的冷靜回應相比,民間考古熱情如火,依據石像生、歷史記載、村名傳說描繪出一幅李煜墓的出世圖卷,真相究竟如何?
  鄭州晚報記者 王戰龍 洛陽報道
  李連堂敘說『丙寅爺』的故事
  臨近中午,村莊的道路上鮮見行人,農村灶台炒菜的香氣逾牆而出。『叔,在家沒?有人來找你,問李煜墓了!』『咋弄地,儘是找我的?』李連堂掀開門帘,尾音上揚,笑着走了出來,『剛送走了一撥兒,也是問我李煜墓的!』
  李煜疑冢的消息發出後,李連堂『驟紅』,成為村裏的『名人』――李煜墓的代言人。是日上午,有自稱投資開發商的一行三人前腳剛離開,『他們說想開發李煜墓,過來實地看看情況。』
  此前,洛陽市文物局官網消息的源頭就來自李連堂,他1949年生,現為孟津縣鄉村文物保護員,負責村莊周邊的文物看管和保護。
  李連堂初識李煜墓是通過同村的『丙寅爺』的講述,解放前『丙寅爺』以跑古董為生,上世紀80年代去世。多年前,後李村周邊民間交易古玩興盛,李連堂和村裏人曾向『丙寅爺』討教『盜墓故事』。
  『北坡上的古董多着呢!』丙寅爺說,盜墓最興盛的時候,地裏搭着棚,附近出名的老王賣肉,郭記燒餅都有『送餐服務』,直接送到地裏,像個熱鬧的小集市。那時候的北坡上墓碑、牌坊、供案林立,後多不知去向。
  閒聊中,『丙寅爺』說,解放前,他曾進過李煜墓,『裏面沒啥東西,就一塊墓誌,上面寫着啥侯李煜……』後墓誌被賣,具體情節『丙寅爺』並未詳細敘說。上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北坡上的斜坡地被改成了梯田,曾發現一個盜洞――豎直向下,四五米深,一米多寬,洞壁有可以踩着下去的腳窩(類似農村的紅薯窖)。
  李連堂曾順着盜洞進入墓室,『裏面4米多長,4米多寬,磚鋪地,啥也沒有!』同時代,他在北坡發現了一座石羊和一座石人像,石羊至今仍擺放在李連堂的家門口――體態較胖,頭部殘失,四條腿蜷縮在身體下。
  『還有一個石人像,在果園裏埋着,也是沒有頭。』李連堂說,身披鎧甲,手持利劍,有底座,高1.8米左右的武士。他推算,情況和洛陽龍門石窟缺頭的石刻相似,應屬被盜。出於保護,李連堂並未向記者展示石人像。
  民間考古愛好者在典籍中搜尋出的『蛛絲馬跡』
  後李村東北,沿坡而上,便是李連堂口中的『北坡』,當地村民稱其為『老墳台』,後李村去世者喪葬之地。
  在一片玉米和果樹地裏其中一探溝前,李連堂指着說:『下面就是墓道,當時的盜洞就是在墓門前。』他曾由此下入。
  史載,公元975年,李煜降宋,南唐滅亡,次年,被押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傳公元978年七夕,李煜42歲生日,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被宋太宗賜酒毒死。
  【宋史】南唐李氏篇記載,李煜『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但,並未翔實記載李煜葬於何處。
  李煜疑冢的出世,主要源於民間考古愛好者在典籍中搜尋的『蛛絲馬跡』。
  李凱斌,後李村人,就職孟津電視台,探尋李煜墓的愛好者之一。在他提供給李連堂的資料中,勾勒出一幅探尋李煜墓的『尋寶圖』:
  【南唐書】(宋,陸游著)、【硯北雜誌】、【李後主評傳】等歷史典籍中都不約而同提到李煜『葬北邙山』,宋【河南府志】給出的位置更加明確,李煜葬於洛陽城北10裏。
  最具說服力的當屬徐鉉所著的【吳王李煜墓志銘】,徐鉉,李煜南唐舊臣,後隨李煜降宋,官至散騎常侍。『及其年冬十月日,葬於河南府某縣某鄉某裏……二室南峙,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望北邙之靈樹……』
  李凱斌認為,墓志銘雖未給出明確的地點,但側面點明了李煜墓的位置所在。
  從『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等語句分析,李煜葬地只能位於e水以西、洛水以北、唐上陽宮以北的邙山南麓。參照唐上陽宮這個重要『坐標』,基本可以推斷出孟津縣朝陽鎮後李村為南唐後主李煜墓葬所在地。
  7月11日,陰,水汽瀰漫,站在北坡上,極目遠眺,李連堂揮手指去,『東南是洛河和伊河交匯處,南邊是e河,更遠處是唐代的上陽宮。』恰與墓志銘中的『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吻合。
  史料的交叉對比,『特別是石像生的發現,更證明了此處應是一座帝王陵墓,即李煜墓。』李凱斌在給當地政府的【關於南唐後主李煜墓葬的調查和建議】中說。
  『家譜』未能直接佐證後李村村名的傳說
  作為確認李煜墓地的另一個重要佐證,就是後李村村名的傳說,有觀點認為,『後李』兩字取自於『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雖為亡國之君,但曾是南國一隅之主且宋室「以王禮」葬之,故其安葬後當有同宗人守陵,而這些李姓守陵人當是如今後李村村民的先祖。』
  與此相對應的是,距後李村西1公裏處為周寨村,相傳是李煜最喜歡的小周后憑弔亡夫所築營寨之地。
  但這樣的說法,僅為傳說,並無有力的史料支撐。
  沿洛吉(洛陽吉利)快速通道,出洛陽老城區10公裏,便是後李村,後李村的人並不都姓李,穿村而過的e河將村莊一分為二,河西多姓張,河東多姓李。李連堂認為,河西的張姓應晚於李姓,是後來的『移民』。
  李連堂說,村中李姓原有家譜和祠堂,文革前,曾存有一窯洞的牌位,後被村中長者『挑了幾大籮筐,埋了』,村中原有明清版的李姓家譜,現亦不知所終。
  在李連堂家,保留着一本2002年重修的【李氏家譜】,上面提及,『據1963年19世孫作楨【重修家譜序】曰本族祖居山西洪洞大槐樹鄉,自明末遷至後李村河東,所居在蘑菇疙瘩……』
  對於這種結論,李連堂並不認同,『那些人空有一腔熱情,水平不高』,雖此次修訂也是根據最早的家譜,但『最早的家譜也是明清時修訂的,和宋朝中間斷檔了幾百年』,況且此次修訂者去了山西洪洞縣,和當地的李姓家譜也未實現完美對接。
  他更傾向於後李村先祖為李煜同姓守陵之人之說。
  那麼周寨?周寨村支部書記秦五有說,村中有人曾做過整理,初步認為,村名源自周姓大戶人家曾出了一個周舉人,在村南修城建寨。
  他告訴記者,村裏姓氏相對雜亂,周、聶、齊三姓人口相對較多,暫未發現與李煜和小周后這樣的歷史人物之間的關聯。
  孟津縣文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後李村e河兩岸的緩坡、崖壁及附近的台地,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後李遺址』。
  一切謎團尚待時間來破解
  俗語稱『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邙山雄渾逶迤橫臥於洛陽北側,土厚水低宜於殯葬,為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迷信的風水寶地,古墓冢星羅棋佈,堪稱中國的『金字塔』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感慨,『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冢墓高嵯峨』。
  『現在李煜墓的說法,主要還是來自於民間。』李干有,孟津縣文物管理局局長。今年4月份,孟津縣文物管理局曾對李煜疑冢做過基礎性勘測,墓葬長、寬均為20米,墓室距地面約6米,長4.5米,寬4米,有過洞3道,滲水井3眼。
  李干有告訴記者,孟津境內邙山陵墓群分東西兩部分,整體上是以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後唐、北魏六個朝代為主,西部墓葬多為北魏時期,東部墓葬多為東漢時期。
  李煜疑冢位於西部北魏時期墓葬群,作為民間考古認定李煜墓的重要證據之一石像生,孟津暫未在其他帝王陵墓發現,『也可能因為年代久遠,被埋藏於地下』。
  『如果正如李連堂所說,墓葬被盜嚴重,沒有墓志銘等直接證明身份的物證,將如何判斷陵墓的主人身份?』
  李干有說,對於文物考古部門來說,確定一座墓葬墓主身份,需要大量的證據及資料,並要與史書記載進行交叉對比。或許盜墓者認為不重要的一些小物件也可能確定墓主身份,『北魏孝文帝陵就沒發現墓志銘,但是根據發掘出的一塊令牌,確定了墓主身份。』
  那麼,李煜疑冢是否可能進行搶救性發掘?
  李干有給出的答案並不確定,他說,需報國家文物局審批,但他認為雖過去盜損嚴重,但現時代並未遭受嚴重破壞或者盜損,並不符合搶救性發掘的條件,『保持原貌也是對古墓的一種保護方法。』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姓院長的官方說法是,疑似李煜墓所在地『朝陽鎮後李村』也在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的考古調查項目『邙山陵墓群調查與勘測』範圍內,但暫未列入搜集整理計劃中。
  作為被俘君主,李煜能否享受『帝王』的埋葬規格?石像生是否為李煜墓前所立?……一切謎團尚待時間來破解。
        來源:鄭州晚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