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5|回覆: 0

[醫藥臨床] 解讀續命湯辨治中風之理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3-8-10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續命湯有溫陽活血,宣痹通絡(陽)之力,麻黃乃是主藥,一味麻黃體現了中醫治療中風的整體治療思路及治法,對於中風病,不論急性慢性,都可以應用續命湯治療。
  對於中風之疑難頑症,益氣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溫陽活血、溫陽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於中風有寒熱形證方能應用,其肢體表現尤其是肢體拘攣者亦應認為是中風六經形證,尤其是太陽經脈之氣血瘀阻之證,應用續命湯及類方乃為正治。
  在臨床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風及其後遺症危害、加快康復,對提高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意義。【古今錄驗】續命湯及類方在唐宋以前是治療中風的主要方藥,但隨着中風『內風學說』的興起,續命湯類方漸漸失去了其在中風治療中的地位。
  近年來,筆者通過文獻溫習、臨床實踐,感覺應重新認識續命湯及類方的臨床地位,使其更好地應用於臨床,造福中風患者。
  續命湯類方曾為中風主方
  續命湯最早見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附方引【古今錄驗】,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方用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四十枚組成。
  對於【金匱要略】錄【古今錄驗】之續命湯,有人認為非仲景之方,而是宋代校勘時所加。如張景岳則執此觀點,他在論述續命湯時說:『按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皆以續命等湯為主,考其所自,則始於【金匱要略】,附方中有【古今錄驗】續命湯,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
  然而,東晉【范汪方】記載的續命湯云:『風痱方,又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方:甘草(炙)、桂心、當歸、人參、石膏(碎,棉裹)、乾薑各二兩,麻黃(去節)三兩,川芎一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是仲景方,本欠兩味。』
  其組成、主治證候、用法及禁忌,皆與【古今錄驗】所錄續命湯相同,並指出該方本是仲景方。此後至隋唐以來,在續命湯的基礎上,乃有小續命、大續命、西州續命等,均以中風為主治矣,如【胡洽方】同時記載有大續命湯、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主治病證同為風痱,也與【范汪方】一致。
  如:『小續命湯,麻黃、桂心、甘草各二兩,生薑五兩,人參、川芎、白朮、附子、防己、芍藥、黃芩各一兩,防風一兩半』;『大續命湯,麻黃六兩,石膏四兩,桂心二兩,甘草、川芎、乾薑、黃芩、當歸各一兩,杏仁三十枚』;『西州續命湯,麻黃(去節)六兩,石膏(碎,裹)四兩,桂心、當歸、甘草(炙)各二兩,川芎、乾薑、黃芩各一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小品方】記載『小續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惚惚,精神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原方組成為:『甘草一兩,麻黃一兩,防風一兩半,防己一兩,人參一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附子一枚(大者,炮),川芎一兩,芍藥一兩,生薑五兩。』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續命湯及類方,乃是唐宋以前治療中風之主方,在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孫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諸風】、王燾【外台秘要】及宋代方書如【和劑局方】等均有體現,其病因多強調中風乃多感受外來風邪所致,其治法方藥亦多溫燥祛風之劑。
  如大、小續命湯,大秦艽湯等,孫思邈把『古今大小續命湯』錄入到【千金方】之中時對其治療中風奇效推崇備至,曰『大良』、『甚良』、『必佳』,曰『諸風服之皆驗』,評價如此之高,絕非偶然。
  從六經形證解讀續命湯類方
  從元代以後,中風病因學說漸漸以內風為主,並分『真中風』、『類中風』。【醫經溯洄集·中風辨】說道:『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醫略十三篇】:『真中風者,真為風邪所中。證見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能言。外見寒熱等六經形證者,治以疏解風邪為主,用小續命湯加減;內有二便不通,形氣尚盛者,治以通利為主,宜三化湯或局方麻仁丸;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僅見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養血祛風,用大秦艽湯加減。』提到了中風見六經寒熱之形證者治以小續命湯。
  驗之臨床,對於中風六經形證之表現,大多理解為伴寒熱表證即為六經形證,續命湯有發散風寒、兼清內熱之功,對於真中風尤為適宜;如單純的口眼渦斜真中風可用續命湯,亦常用大秦艽湯之類以疏風散邪。
  對於六經形證,徐靈胎在其【蘭台軌範·卷二】中收錄小續命湯時,雖認為『續命為中風之主方』,但同時卻告誡說:『人參附桂何嘗不用,必實見其有寒象,而後可加,然尤宜於西北人,若東南人則當詳審,勿輕試。』仍突出強調六經之寒熱表證,使其在類中風治療中受到限制。
  受中風內風學說的影響,唐宋以後用續命湯治療類中風及後遺症漸近消失,其原因,除受外風學說影響外,亦未認真解讀六經及病證,對於六經之形證,單純理解為伴有寒熱之表證方為六經之形證。
  因此,千百年來,對於中風之六經形證伴有寒熱表現者,應用續命湯及類方多以疏風散邪為其主要功能,漸漸失去了其在中風尤其是後遺症中的治療作用。
  筆者細考中風後遺症伴有肢體活動障礙者,很少從六經論治,殊不知,仲景創六經學說,不獨論治傷寒,亦通論雜病,中風類中風乃雜病者;張介賓說:『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絡之根本。知十二經之道,則陰陽明,表裏悉,氣血分,虛實見……,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查『續命』為名的方劑(大續命湯、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等共有20餘首,其組成大致如下:
  溫陽宣通:麻黃、桂枝、細辛、附子等;養血活血類:當歸、川芎、芍藥;補氣類:人參、白朮、甘草;寒涼類:石膏、黃芩等。
  雖然各續命湯組成有所不同,但各續命湯組成中均有麻黃湯意(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從諸續命湯組成看此方大義乃既辛溫發散,亦溫裏通陽、溫中補虛、活血化瘀,其不單治療外風、亦通治中風之表裏、寒熱、虛實之證。
  對於續命湯應用於中風後遺症,河南毛進軍教授對此認識尤其特別,指出中風後遺症見肢體功能障礙者,病位在表,在六經之太陽,乃太陽經脈之氣失其舒展,瘀血阻絡,經脈拘攣。因此,續命湯溫陽發散、活血化瘀、使太陽經氣舒展,經脈暢通,肢體拘攣得以解除。
  故中風後遺症肢體功能障礙,尤其是肢體拘攣者,亦可以認為乃中風六經形證之另一表現,認識和拓寬中風六經形證之表現,對擴大續命湯的治療範圍,尤其是應用於中風後遺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續命湯方臨床應用
  續命湯在中風中的應用,在唐宋以前(外風學說為主)很風靡。殊不知,清代陳修園【醫學三字經】亦明確指出『人百病,首中風,驟然得,八方通,閉與脫,大不同,開邪閉,續命功』。
  可見,在清代仍在用續命湯治療中風。對此,清·姜天敘有所解釋:『有用烏、附、羌、防為主者,取其流通經絡。蓋痰火風濕瘀滯,若非先以雄健之品為之嚮導,莫能開也,縱觀續命湯及其類方組成,後世看之,奇特難明。』近代川中名醫陳鼎三評價續命湯云:『此方有不可思議之妙,非閱歷深者不可明也。』但由於歷代對中風的認識有異,故對續命湯也是毀多於譽,成了『千古冤案』。
  近年來隨着經方學派的興起,火神派亦大行其道,『續命湯』再次得到人們的重視,有學者總結續命湯有活血、熄風、清熱、醒神、宣暢氣機等功效。
  全國名老中醫李可老先生對於續命湯治療中風總結為『中風危證不避麻,活血化瘀效莫及』。受此觀點影響,現已有經方臨床家把續命湯廣泛應用到急性腦血管病、中風後遺症、癔病性癱瘓、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綜合症、急性脊髓炎、帕金森氏綜合症等病的治療中,並收到良好的療效。
  典型病例
  朱某,女,48歲。2012年11月18日初診。
  主訴:中風後遺症右足內翻7年。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5年,7年前突發左側腦出血,經搶救後,生活基本自理,血壓控制良好,唯遺留右側肢體活動不靈,尤以右足內翻為甚,輾轉西安、安康等地多家醫院救治,採用中西醫藥、針灸、按摩、外洗等多種辦法,均無效果。
  現症:面色偏暗,語聲正常,偶有頭暈,飲食、二便正常,舌質暗、舌下脈絡瘀阻,左脈弦滑,右脈滑。查體見右足內翻,活動時右腿外撇,右上肢肌力3級,右下肢肌力4級。
  證屬中風後遺症,氣虛血瘀、絡脈痹阻,治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乃為常法。但患者告知7年間常用之法已用盡,諸醫方中必用黃芪及活血化瘀之品,但鮮有效果。
  筆者細考,此患者之證與【金匱要略】、【古今錄驗】所述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甚為相似,法當溫陽活血,宣痹通絡(陽),方用續命湯【古今錄驗】化裁。
  處方:生麻黃15克,桂枝20克,當歸20克,黨參30克,乾薑6克,川芎30,杏仁10克,川牛膝30克,雞血藤30克,威靈仙20克,茯苓30克,薑黃20克,萆薢20克,黃柏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6枚。7劑,水煎服,囑患者每晚9點前服完。
  2012年11月25日二診:患者訴服上述中藥後,口味較前不太一樣,身體似有燥熱感,飲食、睡眠尚可,二便調;唯明顯之變化乃足內翻消失,右腿外撇減輕,7年來首有腳踏實地之感覺,患者甚為高興。但右側肢體肌力變化不明顯,服藥三劑後血壓升高至160/90mmHg,自行調整降壓藥後血壓降至正常。繼續前方7劑。
  2012年12月2日三診,患者服用後無特殊感覺,肢體活動亦無明顯變化,右足腳踏實地,感覺良好。暫停服藥。
  三月後患者來診,要求繼續用藥鞏固療效,察舌質、舌下瘀血之象減輕,又有生麻黃升壓之慮,遂在原方基礎上變為炙麻黃8克,茯苓15克,薑黃10克,萆薢10克,黃柏10克,炙甘草6克,陸續服用20餘劑,感覺良好,隨訪三月,足內翻無復發。
  按:本例為典型之中風後遺症,常法多採用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血壓高者亦用天麻鈎藤湯等加減。本病例病史7年,輾轉多家醫院,多種中西醫手段治療鮮效,必須另闢蹊徑。
  細想該患者之表現,乃與中醫所言之『中風痱』吻合,其肢體表現及足內翻之狀況與【金匱要略】、【古今錄驗】所述甚為相似;【醫宗必讀】亦云『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因此,對於此患者,組方應以『溫陽活血,宣痹通絡(陽)』為法,以【古今錄驗】續命湯化裁。
  方中麻黃、桂枝、杏仁、甘草乃寓麻黃湯之意,有宣散發表,溫經通陽,使太陽經脈之氣得以舒展;並輔黨參、茯苓、乾薑、當歸等補氣扶正之品,以防耗散太過;加川牛膝以引血下行,亦有治下肢萎軟之意;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與雞血藤配伍可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等;薑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萆薢、黃柏乃筆者治療下肢頑痹、水腫、麻木、瘡瘍、濕疹之常用對藥,二者配伍除濕、滲濕,清熱,並有防止方中藥物化燥之功。
  全方配伍達到溫陽活血,宣痹通絡(陽)之力,終使多年之足內翻見效收功。仔細分析諸續命湯,筆者認為,麻黃乃是主藥,一味麻黃體現了中醫治療中風的整體治療思路及治法,對於中風病,不論急性慢性,都可以應用續命湯治療。
  對於中風之疑難頑症,益氣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溫陽活血、溫陽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於中風有寒熱形證方能應用,其肢體表現尤其是肢體拘攣者亦應認為是中風六經形證,尤其是太陽經脈之氣血瘀阻之證,應用續命湯及類方乃為正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