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3|回覆: 0

[史學] 專家:對待歷史必須持敬畏的態度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3-8-12 1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日報
筆者一次在圖書館翻閱【國外社會科學】雜誌,看到英國的政治家多為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細想想,學歷史確與從政最有關係。或者說,政治家必須首先具備歷史意識。
  幾千年來,被稱為『正史』的中國傳統史學,均為官史,是寫給政治家們看的。所謂『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興者,王朝興盛也,當然是成功的經驗;替者,被人家取而代之也,則屬於失敗教訓。而對於後者,歷朝歷代尤為看重,太子讀書的年月於此不知要做多少文章,且師傅會告訴他:對待歷史必須持敬畏的態度。何為敬畏?就是尊重。歷史不可以把玩,更不可以拂逆,否則歷史的懲罰是無情的。然而儘管如此,太子一旦做了皇帝,師傅的話多會被拋到腦後,因為權力這東西太撩人了,比起『二世而亡』的說教,『指鹿為馬』的趙高哲學更具吸引力。萬歲爺乃金口玉牙,說啥是啥,放個屁都是香的,歷史又能算老幾呢?所以執掌最高權力的統治者在歷史意識上往往清醒的不多,總以為自己的話就是真理,就是歷史。雍正皇帝搞了一部【大義覺迷錄】,把本朝說成『奉天承運』,千秋萬代;把自己干的壞事加以粉飾,下令各地方大員、州縣官員拜讀,有怠慢者嚴懲不貸。可是他兒子乾隆一接班,趕緊把【大義覺迷錄】收起來,毀了版,不許再提這事。乾隆還算明白:皇帝老子在位時被權力迷住了頭腦,照他這樣搞下去,歷史有越描越黑的可能。
  政治家在歷史意識上的清醒與否,主要看他能不能夠認清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走向。要說清季能臣袁世凱在辦洋務、搞新政中沒少做進步的事情;辛亥革命時又力促溥儀皇帝和平下台,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個歷史功績裏面也有他一份。可老袁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以後,經不住周圍人所謂『國情特殊論』的忽悠,加上自己的私心,演了一出復辟的醜劇,便『身與名俱滅』了。而和袁同時代的另一位政治家孫中山,至今仍被國人紀念,其原因就在於他明白『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從而堅定追求『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為『振興中華』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歷史意識,是把歷史作為科學來對待。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科學既然是實事求是的學問,其對待客觀歷史也必然是嚴肅、認真的,來不得半點虛偽和不老實,更不許摻入私心雜念。在這方面,我國老一輩政治家劉少奇有好聲名。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地方發生嚴重饑饉,作為國家主席的他,主張要把包括自己在內的執政者的歷史責任『上書』(即寫到歷史書上);而對於個人的冤屈榮辱,他則相信『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這種歷史意識可謂光明磊落、自信坦蕩。

  有一種說法叫做『欲滅其國,先滅其史』,這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的主觀意志不可能消滅客觀歷史。能夠被消滅的歷史,肯定不是真歷史,不是人民寫的歷史,它只能是雍正皇帝搞的【大義覺迷錄】式的東西。所以『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首先要正視歷史。如同科學是具體的一樣,歷史也是具體的。每一段歷史裏面,都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可以總結出經驗,也可以總結出教訓。歷史又是一個前後相接、不能割斷的過程,前因後果,缺了哪一環都不成。抽象地拿一段歷史去肯定或否定另一段歷史,這樣做的人必不是史學研究的內行,因為它毫無意義。正視歷史,還要允許反思歷史。沒有歷史的反思,就沒有歷史的智慧與活力,也不會有歷史的進步。人們不會忘記,當年正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了前一段歷史中的錯誤,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路線,中國才能夠跨入新的歷史時期。歷史的思考又是沒有國界的,東方西方,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歷史都是寶貴財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王也揚)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