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1|回覆: 0

青銅箭鏃曾為克敵利器 三棱鏃形似彈頭(1)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3-9-29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廣州日報
 

在火器發明之前,冷兵器的舞台上,弓箭是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王』。正所謂『言武事者,首曰弓矢』。無論面對多麼厚重的盔甲、多麼鋒利的刀劍,只要擁有足夠規模和技術含量的弓箭配給,也就擁有了克敵制勝的能力。弓箭的精良與否、射程遠近、射速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
然而在歲月更迭中,弓箭中的弓弩以及箭體當中的箭羽、箭杆大都蕩然無存,只有小小的箭鏃穿越了滄海桑田,成為我們緬懷當年『戰爭之王』的載體。
青銅鏃形制的演變是如何同社會動盪、戰事的頻率息息相關?在『戰爭利器』這一身份背後,青銅鏃在中華民族的禮制和習俗中又曾經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天我們特約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石岩教授為我們指點迷津。
三棱鏃形似彈頭具超強殺傷力
中國最早的青銅鏃發現於青海樂都柳灣聚落遺址。該銅鏃為鍛造而成,鏃長3.4厘米、寬1.5厘米,體形扁薄,略起中脊,兩翼稍長,鋌部有三鋒。
事實上,雙翼有鋌鏃是夏商時期黃河流域銅鏃的主要形制。人們很早已經注意到對稱的雙翼在飛行中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以使箭鏃更準確地命中目標。同時為了增強銅鏃的殺傷力,箭鏃鋒刃部分做得比較突出,不僅有鋒利的前鋒,還有兩個尖銳的倒刺。
為了增強銅鏃的殺傷力,西周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對雙翼鏃的兩刃進行打磨,鏃身更趨流線型,長而尖利的後鋒和三角形的雙翼不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呈條狀的雙翼,後鋒也變得平直。這樣的造型使銅鏃更有穿透性。
到了東周,雙翼有鋌鏃的穿透力達到了歷史最高峯:雙翼鏃不再有寬展的三角形雙翼,鏃身和條狀雙翼都更趨瘦長。在雙翼上做出血槽的形制開始增多,其優點是在強調穿透力的同時強化了殺傷力。
在將雙翼鏃的殺傷力做到極致之後,人們開始尋找另外一種可能。三翼鏃於是登上歷史舞台。三翼鏃在飛行中接受的空氣阻力比較均勻,使箭的穩定性更好;而三翼之間形成的夾角具有與雙翼鏃葉面上的血槽同樣的功能,使三翼鏃殺傷力與穿透力兼顧的特徵更加明顯。
戰國時期,弩弓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機械力量大大超過了人力,三翼鏃的形制也由此發生了一次大變革。其中有兩種最具代表性,一種是鏃身變得細而長,三翼很窄,縮變為附在中脊上的三條窄棱,後面接長鋌;還有一種是鏃身短粗,翼也稍寬的形式,也有着極長的鏃鋌,有的長度可達幾十厘米,如山東長島王溝出土的一隻殘斷的鏃,總長達62厘米。因為鏃鋌加長,鏃的重量必然隨之增大,從而改變了箭的重心。配合強弓勁弩,箭的射程更遠,更增加其穿透目標的力度。
戰國時期,士兵防護加強,普通牛皮甲經過油浸後十分堅韌,雙翼鏃已經很難穿透,所以形似穿甲彈的三棱鏃便順應而生。三棱鏃的鏃身呈三角形,但無外伸之翼。脊三條棱成刃,鏃體近似流線型,邊棱的曲線似現代的彈頭,不僅使箭在飛行時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而且也具有更強的殺傷性能。
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佔99.85%。
石岩總結道,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除了禮儀用鏃之外,鏃的形制大體取向是簡約化。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不斷從中提取精銳部分,捨棄各種不合理因素。從體形較大、兩翼較寬,並有長而鋒利的倒刺,到最後形體變細長,不再過多地注重寬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這突出地反映出一個事實: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劇烈程度與頻繁程度以及防護措施的發展,在兼顧鏃的殺傷力的同時,都對鏃的遠程攻擊力與穿透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來源:廣州日報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