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2|回覆: 0

[中醫理論] 徐景藩:三髒同治癒久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7-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尚未完全明確的炎症性腸病,與結腸癌關係密切,被世衛組織列為難治性疾病之一。首屆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認為其病介於『泄瀉』、『痢疾』之間,診為『下利』較為實際,若病程在3個月以上,又可稱為『久利』。筆者茲就其論治經驗總結如下。

    徐景藩認為,脾居中焦與胃相合,若脾失健運,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相混,水走腸間而為下利泄瀉。若濕邪內蘊,腸腑傳導失司,通降不利,氣血瘀滯,兼以濕熱損傷脂膜、血絡,則便泄並帶有赤白黏凍,狀如『痢疾』。病程日久,則脾胃日益衰弱。

    同時,脾運化、升清需賴肝之疏泄。若情志抑鬱,肝失條達,氣機郁滯,橫逆犯脾,則可使脾運失職,而致下利。又腎為先天之本,命門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若腎陽不足,命火虛衰,則不能溫煦脾土,運化失職,引起下利。若本病脾虛日久,下利反覆發作,導致腎陽亦虛,脾腎兩虛,溫運失司,則下利日重。

    總之,脾虛生濕,運化失職為本病的病機關鍵,而肝木乘脾,脾病及腎又是不可忽視的病理變化。久恙不愈,病機錯雜,肝脾腎三髒互相影響,最終導致三髒同病。而且他認為,病理因素除濕、熱外,若病及於血,血熱、血瘀也是二大病理因素。

    健脾為先、抑肝溫腎 清化行瘀兼施

    儘管該病有肝氣侮中、命門不足等證,然終以脾虛為本,因此,徐景藩擬有黃芪香參湯、連脂清腸湯等。並常用黃芪補氣托毒排膿,收斂生肌;白朮、茯苓健脾化濕;山藥補而不滯,益肺氣而滋脾腎,且可防止化濕藥過燥傷陰;焦楂曲健脾消食助運。

    他還指出,對病久、症情複雜,僅從健脾化濕難以建功的久利患者,必須兼顧疏肝溫腎,即使是尚未及肝腎者,稍稍佐用,也有俾益。

    如連脂清腸湯中用白芍和營柔肝,與甘草相配,緩急止痛,瀉利咸宜;與山藥相合,能補益脾肝之陰,防過燥傷陰。防風辛散,可協助白芍、白朮以舒肝脾;且由於『風藥能勝濕』,還有化濕止瀉之功。補骨脂辛苦溫,入腎經,溫腎止瀉。

    該病活動期可見患者出現黏液膿血便,或純為血便,並伴有口苦,舌紅、舌苔黃膩等,治療不宜單純補脾溫腎,應標本兼顧,寒熱並用。

    如他的黃芪香參湯中,用苦參(苦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木香(苦辛溫)行氣止痛,醒脾開胃;兩藥合用,取葉天士香參丸意,清熱行氣止痢。且黃芪得木香,補而不滯,苦參伍黃芪,寒溫並用,消補兼施。而連脂清腸湯中則用黃連苦寒,有瀉火燥濕,清熱解毒之功。

    若病及於血,血熱、血瘀即為二大病理因素,則涼血、行瘀必須貫徹始終。涼血如地榆、側柏、槐花、丹皮等,均為常用之品。仙鶴草亦名瀉痢草,既能涼血止血,又擅行瘀補虛,對本病急性期和緩解期均可適量運用;症著時每日30克,症漸回愈時每日15克。紫草涼血行瘀,用常規涼血藥效欠著者,加入紫草常獲良效。病情好轉後,仍可間斷用之,以防復發,利於腸黏膜組織潰瘍病變的癒合。大便解而不暢時,可參用桃仁、當歸、制大黃。發作症重,腹痛顯著者,可在辨證基礎上加用紅藤、丹皮、敗醬草清腸涼血行瘀。總之,不忘治血,相機參用血藥,實乃要法之一。

    久利傷陰、益養調中 脾陰胃陰當辨

    久利患者雖多表現為氣、陽不足,但往往累及脾胃之陰。正如【景岳全書•泄瀉】所云:『虛寒之瀉,本非火有餘,實因水不足。』可見陰陽兩虛是本病病機變化的兩個方面,沒有陽虛而陰不虛,只是程度不同,表現症狀先後主次不一。

    徐景藩認為,久利脾陰虛證一般下利不重,便意雖急但量不多,腹中不舒,口乾欲飲,食少納呆,心煩神倦,唇紅乾裂,肌膚乾燥,舌紅少苔,甚則紅絳光剝,脈細數。對此,千萬不可置陰傷於不顧,而一味益氣溫陽。宜養脾陰而振脾陽,俾陰陽逐步達到相對平衡,才是治本之圖。

    他常以山藥、太子參、扁豆(或扁豆衣)、石蓮子等為主,白芍、石榴皮、甘草為輔,神曲、谷芽為佐。且認為,脾陰虧虛一般尚兼有脾氣不足,治療上在補脾陰的同時必須顧及補益脾氣,俾補脾陰而不過於滋膩,補氣而不過於溫燥,脾氣健旺,有利於脾陰來復,脾陰滋生,亦有助於脾氣轉輸。

    風藥勝濕、化痰治利 肺與大腸表裏

    徐景藩主張在健脾藥中佐以羌活、防風、秦艽等風藥,每可提高療效。蟬衣與僵蠶均可祛風而抗過敏,對猝然發作(或復發)而腹鳴、腹痛、下利有血,腸中有『風』(風性善動,腸管蠕動增強,水氣在腸腔相搏,產生腸鳴及便泄,此現象即是『風』)也可用之。風藥多氣輕微香而偏燥,不僅能鼓舞振奮脾陽,驅風勝濕,使脾之清氣得升,濁氣得降,三焦通利水濕不易停留;同時,風藥能祛腸中之『風』,可使腸管蠕動減慢,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緩解腸鳴、下利等症。若脾陰不足,肝陰亦虛,祛風之藥配用白芍、烏梅、蓮肉、炒木瓜等品,潤燥相伍,祛濕斂陰,相互兼顧,不致有過燥之弊。

    臨床上還有一些久利的患者,大便黏液較多,或兼有慢性咳嗽痰喘之候。他認為,此乃【醫學入門】之『痰瀉』。這類患者黏液不除下利難以緩解,故提出了『化痰治利』的觀點,即在辨證的基礎上配合化痰法。以桔梗、半夏、陳皮、茯苓等化痰止咳之品,不僅可治肺疾咳痰,亦可祛除大便中黏液或膿液,有利於控制久利,這是徐景藩對『肺與大腸相表裏』的另一種詮釋。

    中藥灌腸、直達病所 結合散劑增效

    對於本病所引起的久利,徐景藩常採用中藥煎劑濃縮液保留灌腸的方法,對於腸道局部炎症、潰瘍有較好的療效。常用方藥:地榆30克,石菖蒲20克,白及10克。三藥相合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生肌之效。、

    膿血便明顯者,加黃柏15克,敗醬草30克,紫草15克;腹瀉次數過頻者,加石榴皮20克,秦皮10克;大便乾結有血者,加生大黃10克。如潰瘍較大,加入雲南白藥、三七粉、錫類散或其他藥粉適量,務使溶散在藥液中,不使阻塞管腔。藥液灌腸有利於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實為脾胃病治療方法上的一大補充。

    久利患者煎服湯劑時,如腹瀉次數較多者,藥需濃煎,減少液量。或根據久利脾虛生濕的病理特點,配用散劑以增療效。一般脾虛證患者,處方用山藥、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藥總量約500克,同炒,研極細末,過篩。另囑病家備米粉1000克,分別貯於乾燥瓶罐中,加蓋密閉防潮。每次取藥粉約30克,米粉約60克,再加白糖適量,加水調勻,邊煮邊攪拌,煮熟呈糊狀服下,每日1~2次。這種劑型的優點是在胃、腸各部易發揮藥效,健脾益胃止瀉,既提高療效,又有滋養作用,若以紅棗煎湯代水則尤佳。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