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3|回覆: 0

[思想啟蒙] 82歲北大教授樓宇烈 滿腹經綸卻不贊成孩子讀經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2歲北大教授樓宇烈 滿腹經綸卻不贊成孩子讀經

82歲北大教授樓宇烈 滿腹經綸卻不贊成孩子讀經

樓宇烈先生

享譽海內外的資深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上海書展發佈了新作【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他擔任編輯的大家小書系列也同時在北京出版集團展台亮相上海書展。8月19日清晨,樓宇烈隻身從上海坐飛機回北京,今年82歲的他來到上海兩天,在上海書展進行了兩場演講和簽售,並接受了北京晚報記者的專訪。

在北大和學生打成一片

很難想像樓宇烈平時的生活為何如此繁忙,除了寫書之外,他還帶着19個博士生,出席各類學術會議。這是他自1960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的第56年。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們在一起,每次過年過節都把學生們叫過來聚一聚,要跟學生們打成一片,拓展他們的興趣,我的學生慢慢也開始練書法、畫畫了。樓宇烈告訴記者。

北京大學以學生社團的活躍知名,大部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如國學社,茶學社,耕讀社,古琴社等等,都是在樓宇烈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直到現在他還擔任社團的指導老師。我看這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吧,學生的社團必須要有指導老師,要是都不願意去做指導老師,那怎麼行啊,這是在推廣傳統文化,即使出了問題,我擔着呢。樓宇烈笑笑說,語氣又有自豪,國藝社在北大裏名氣很大的,每年在北大都有匯報演出的。

樓宇烈在忙碌中卻堅持着清淡,他認為藝術本身是為了改變人的心境,是陶冶情操的,不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的。你看我們現在不管是文藝、武藝還是技藝,都改變了本質,已經異化了,變成了吸引眼球的工具了,不是人的內在心性、情感的流露,更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樓宇烈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鍾子期和俞伯牙覓知音的故事是最典型的藝的道理,沒有知音的話,連琴都不需要彈了。

樓宇烈重視理性的哲學思考,也不歧視直觀直覺的人生智慧。人文的含義,就是通過禮樂的教育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職責,盡職盡責,構成這個社會的有序和諧。在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樓先生說:人不能渾渾噩噩過日子,一個人要獲得身心健康,據中國古代的養生,要做到馭欲、養情、明理,控制好七情六慾,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

把生死看開就是長壽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的責任編輯焦雅君告訴記者,樓老先生把錢都捐出去做國藝社了。他是自己花錢的,學生來學古琴學崑曲都不用交任何費用,他的書畫也都捐給了中國佛教學會。焦雅君說,他對這些看得比較清楚,他住的地方雖然不大,但內心十分祥和,他很淡泊名利,這個可能我們普通人的境界是達不到的,這是聖人級別的。

生活中的東西,夠吃、夠喝、夠用就行了,這些有什麼可在意的呢?對此,樓宇烈是這樣回答的,說到這,念了一句【淮南子】裏的句子,作為自己人生觀的註腳: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原心反性,則貴矣;適情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

前面這些權勢、地位,金玉、千歲,是世俗人的見解,會讓自己糾結不已,但還有另外一個境界,就是回歸本來的我,能夠知足,把生死看開了,其實就是長壽,有生就有死,又何必去求千歲呢,世界上也沒有千歲。人生本來就是吃飽穿暖,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就夠了,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樓宇烈解釋了這一句,又念了一句老子的話: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

樓老身體特別好,精神也特別好,思維敏捷,記憶力特別好,我們常常向他請教各種問題。北京出版集團人文社科部常務副總編高立志透露。杭州出生的樓宇烈在上海吃到本幫菜時大快朵頤,每次有人向樓老敬茶,樓老舉着杯子都站起來喝完再坐下,大家勸:您別老起身了,太累,樓老卻幽默地回答:沒關係,這就是我平時常做的運動蹲起嘛。

死記硬背不如行動

研究了一輩子古代經典、滿腹經綸的樓老卻不贊成孩子讀經。一開始有這個聲音我就反對的,他們的道理是,孩子小,容易記住,將來慢慢反芻,但我覺得不僅僅是孩子小、理解不了的問題,問題是我們的時代變了,過去讀四書五經是為了到大了用,我們現在到大了能用嗎?除非你專門研究這個專業。樓老主張要理解涵義,學一點用一點,宋明以來的學者都反對背章句,【禮記】裏也反對背章句,背誦那些字面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樓宇烈說到當今的社會問題,過去這些年,許多做父母的不盡父母的責任,所以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做子女的也不盡做子女的責任,就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這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問題。

這跟我性格也有關係,我不是讀死書的人,死書就是書本上那些東西,活書就是生活,他經常對學生們講,不要讀死書,要讀活書,在帶學生的時候,他總對學生們說要充分開發他們各方面的興趣和關注,很多學生畢業以後告訴我,反而是書本外學的東西用上了。

我的學生不都是通過同一個途徑來的,大部分老師收學生要本科、研究生學這個專業,我的博士生裏,之前學什麼專業的都有,有學物理的、農業的、計算機的還有交響樂的指揮。樓宇烈覺得,這樣一個大家庭很好,大家把各方面的體會互相交流。樓宇烈的學生中,張培育原本是交響樂的指揮,她跟着我學就是想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指揮藝術的東西,人民日報知名記者蕭偉光是學材料物理出身的。在編輯大家小書的過程中,樓宇烈也主張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所以我主張有教無類,傳統文化沒有分門別類的,文、史、哲都是一家,現在的文化樣式是分科的樣式,分成這個門類,那個門類,我們這些年把學科分得太細了。

對於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如何面對未來樓老先生也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近百年來,我們在引入西方科技時,未能擺正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以致我們對歷史、甚至對身邊的地理環境都產生了陌生感。我們要更熱情、大膽地去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建立起一種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只有對傳統抱有理解、認同和尊重,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才有可能與其他文化平等地比較與交流,才能清楚、理性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其他文化的長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